1、下列句子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刘晓光是商界大佬,却把余生的全部激情留给了中国的环保事业,他对治沙迸发出近乎疯狂的热情。沙漠中的绿色在一点点变多,他的身形却越来越消瘦,这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 申泮文抗战结束后投身教育事业,61岁时他仍在夜以继日地进行教育研究工作,93岁高龄还坚持上课,他希望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能够走在世界前列,这正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C. 余光中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研习、教学与传播,经常往返于两岸多国,但他却深感一生漂泊,从未有过“归属感”,他的诗文贯穿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愁主题。
D. 黄大年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为了学科发展、人才建设和国家战略的未来,奔波各地,常常白天工作,夜里赶路,人送绰号“拼命黄郎”,面对不停流逝的时光,他不禁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B. 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 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 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 (shēng)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些年涌现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新时代文艺 ▲ 。文化自信的底气鼓起文艺的精神风帆,在文艺作品中读者能感受到 ▲ 、奋斗进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与 ▲ ,感受到主旋律更加响亮。
A.焕然一新 自强不息 鼓动
B.气象一新 自强不息 鼓舞
C.气象一新 发愤图强 鼓动
D.焕然一新 发愤图强 鼓舞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萌萌哒、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也是醉了、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买买买、现在问题来……”这些网友们_________的流行语入围“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
②这位艺术家虽然不能算是_________,可是他设计的邮票却享誉全球。
③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腊月初八,自此_________。
A.相沿成俗 家喻户晓 耳熟能详 B.耳熟能详 家喻户晓 相沿成俗
C.家喻户晓 耳熟能详 相沿成俗 D.家喻户晓 相沿成俗 耳熟能详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 ①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 ②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A.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B.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
C.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 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D.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 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之等级结构,赋予了士人相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优越性。儒家的“四民”论从观念上证说了这一现象的合理性。早期儒家的“四民”论中贯穿着对“士志于道”之价值命题的认同。在此种意义上,对“道”的拥有被阐释为士人的身份特质,并成为其居于“四民”之首的内在根据。士人由此被视为承担道德责任,特别是天下国家之社会责任的唯一主体,其责任内涵即如孟子所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至于其内在根源,则被儒家归结为职业的分化。士人因其职业——“学”而能够体悟并获得“道”,农、工、商则因职业限制而被排除在“学”之外,自然无法与“道”发生连结。由此,早期儒家基于身份等级建构了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性结构,并在思想史中得到了持续的响应。
至明代,士人身份开始突破“学”与“职”的限制,“四民”论由此出现了第一个转向,其标志即王阳明所言“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一观念的提出,意味着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获得了看似平等的地位。虽然王阳明无法完全突破职业的等级层分,要求普通民众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但使以士人为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性结构开始松动。明清之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进一步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赋予了普通民众“保国”之间接责任,从而使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松动。
“四民论”的第二个转向是晚清时期“四民皆士”观念的出现。在列强入侵、西学东渐的晚清变局下,传统“四民”结构逐渐解体,儒家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四民皆士”观念由此得以推出。在相关论述中,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议论最具典型性。通过对士人身份特质的解构,他基于身份平等建构了一个社会责任主体的多维结构。首先,他在身份观念上彻底突破了“学”与“职”的限制。他说:“士者学子之称”,即士为知识与技能拥有者的通称,而非特指“学习道艺”者。如果变革教育体制,使农、工、商、兵等皆如士人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传统士人的身份特质由此遭到了外在解构。梁启超还通过对“学”之内容的重构实现了对士人身份的内在解构。他认为,士人应以“行新政、抵外侮”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完全突破了儒家之“道”的框架,所有职业群体皆可因“学”而与“道”发生连结。但梁启超并没有完全否定“士志于道”的传统,而是将之转换为责任的层次之分。因此,完全平等的社会责任主体并没有完全得以建构。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四民皆工”的观念。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建构。如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说:“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平等地被视为劳工中的一分子。至此,社会责任主体完全突破了职业差异而实现了平等,所谓责任大小之分亦不复存在。这一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发扬光大,并经过革命的实践,人民平等地成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编自陈继红《“四民”论转向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所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表明天下国家的社会责任只能由士人来担当。
B.王阳明指出“四民”虽有职业差异,但都可与“道”连接,并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
C.梁启超认为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都可称士,由此从外在解构了传统士人的身份特质。
D.在“四民皆工”的观念里,劳动者既没有职业的差异,也无社会地位和责任的区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四民”论转向的角度,简要梳理了历史上人们对社会责任主体认知变化的过程。
B.第二段引用王阳明和顾炎武的观点,是为了说明突破士人身份限制已成当时社会的共识。
C.第三段以梁启超的议论为例,指出了“四民皆士”观念的进步意义和局限,具有辩证性。
D.文章比较了不同历史时期“四民”观的社会责任内涵,肯定了“四民皆工”的进步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早期儒家看来,农、工、商因为职业的限制而被排除在“学”之外,所以无法承担天下国家的社会责任。
B.虽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只是赋予了普通民众“保国”的间接责任,但这还是动摇了传统社会责任结构。
C.在列强入侵、西学东渐的晚清变局中,传统“四民”结构的解体,导致儒家价值体系受到空前质疑与挑战。
D.梁启超从“士”和“学”两个方面,通过由外而内的内容建构实现了对传统单一社会责任主体观念的解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
(3)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______”,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的场面凄凉悲怆,尤其是荆轲之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诗中描绘初春气象隐约闪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寻寻觅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5)噫吁嚱!危乎高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一直早起晚睡,忙碌操劳。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着力表现出周瑜的英气勃发。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词人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提出如果秦朝吸取教训,“_________”那就不至于迅速灭亡,委婉讽劝唐敬宗,希望他不要“___________”。
(2)古为今用在写作中随处可见,《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近的表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属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唐宋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2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3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此收束全诗。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2】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骑尚之情。常从客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钢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默》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散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B.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C.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D.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字平子”,古人的名和字存在一定的意义联系,此处“衡”与“平子”意思相近。
B.“三辅”,在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为三辅。
C.“公府”是古代官署名,指普通官员的办公场所,文章中的“公府”也是对官署的统称。
D.“拜”“迁”,前者指授予某种官职,后者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认为……出奇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闻:高雅听说
C.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图谋,谋划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为节选,但仍然颇为完整地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在科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B.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像个酒樽,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
C.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百姓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个个紧张,都给他递眼色,张衡便没对顺帝说实话。
D.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族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威风凛凛,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一下子全都抓了起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0年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饱受屈辱……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觉醒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开启了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奋斗历程。
1980年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艰难中探索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带领人民富起来而不懈奋斗的新篇章。
2020年代,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人类共同体……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坚守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奋斗不止,又开启了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
我们的远景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进入2021年,站在第二个100年的新起点上,校团委拟举行“回眸百年,开启新征程”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参加此次征文活动。可以回眸百年历程,抒写你的感受与思考;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反映时代发展;也可以展望未来,表达你对未来的憧憬与畅想。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