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yǐ) 薄言(báo) 掇拾(duō) 辍学(chuò)
B.捋袖子(luō) 袺之(jié) 襭之(xié) 采撷(xié)
C.阴霪(yín) 场圃(pǔ) 村酤(gǔ) 牛牯(gǔ)
D.炊饼(chuī) 了事(liǎo) 闭廪(lín) 凛冽(lǐn)
2、韩愈云: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里的“李”指的是( )
A.李商隐
B.李白
C.李贺
D.李清照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芒鞋”指什么?( )
A.草鞋
B.布鞋
C.木屐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主角/角斗 隽永/隽秀 度量/忖度 粮囤/囤积
B. 朝晖/朝觐 纰缪/绸缪 茎叶/径庭 菱角/棱角
C. 针灸/韭菜 脸颊/要挟 蝉蜕/蟾宫 侵略/亲家
D. 烘焙/蓓蕾 针砭/贬谪 椽笔/舛误 怆然/疮痍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全媒体时代,研究人员如果长期纠缠于那些具体而微的问题,试图“螺壳里做道场”,就难以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②这部书的结论虽然惊世骇俗,但材料扎实,总体方法上也基本是沿用胡适的考据路数,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学术著作。
③吴杰从军30多年,入选航天员队伍20余年,他始终坚守航天使命,追逐飞天梦想,却又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
④随意质疑救人者的专业能力与救人方式,既会挫伤救人者的积极性,也会让其他人因为救人之外的风险而投鼠忌器。
⑤父母要一言九鼎,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事风格,懂得“言而有信”的道理。
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样的所谓“成功”案例给了投机分子信心,以致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影响了一些人的判断和行事。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⑤⑥ D. ②④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可能性,包含了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糖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血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缤纷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境及文化价值所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其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山水艺术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乗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级;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注)画道:中国画学加上传统哲学而形成的中国画道理论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始终是中华艺术史中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山水艺术是值得探讨的领域。
B.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包含了山水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C.山水艺术淡化技艺手法的限制,由“哲理”发展到“艺理”层面,展现丰富的面貌。
D.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有独特美学特质和美学价值,日臻完善成为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多方面的比较和反思中层层推进,充分体现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浓厚的辩证色彩。
B.山水艺术人文精神特点既有传统哲学思想基础,又注重整体形式构架及与自然的联系。
C.文章从历史地位和人文层面两个视角,阐述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的特点。
D.文章从重要性和独创性两个方面分析,指出了“山水艺术”值得深入探讨的意义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江山图》,以青绿山水独树一格,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凝聚于色彩中,表明宗教在山水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B.建筑绘画《早春图》,展现初春高山大壑之雄伟生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体现山水画整体构建意识。
C.《富春山居图》后段,秋天的树有繁华落尽的意味,此时的山水画家亡国之痛心境的外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
D.“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山水画中的“诗境”,与自然相和,其以写意的方式表现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
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
(2)“桑”是原产于中国的一种古老农作物,也可借指农事。它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4)杜甫在《客至》中,表达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
(5)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写读书休息,吟咏诗文的句子是“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开头以“__________________”暗寓仕途沉浮的悲慨,结尾又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在对朋友的慰藉中含蓄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真正的经典不以高深晦涩骄人,它平易朴素;如荀子在《劝学》中总结出坚持学习的重要性时说“騏骥一跃,不能十步:①__________,功在不舍吗”;真正的经典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的呐喊:“②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正的经典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自古就有“人文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荆轲刺秦王》中是“③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体现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是“周公吐哺,④__________”。真正的经典更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⑤__________”; 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的对乐天安命的坚信“⑥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说丈夫“________________”,外出经商许久未归,自己梦回往昔引得“________________”,让诗人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________________”,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却是“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对收复中原的忧虑。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婚后生活贫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她日夜劳作,不辞辛苦。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_”感受到周瑜儒将的风采,也可以在“____________”感受到苏轼苍老的形象,两者对比不禁让人感叹。
(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刚烈和决绝。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游意未尽、与农民关系和谐的诗人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①(节选)
杜甫
叹息当路子,干戈尚纵横。
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李鼎死岐阳,实以骄贵盈。
来瑱赐自尽,气豪直阻兵②。
皆闻黄金多,坐见悔吝③生。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贶情。
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振我粗席尘,愧客茹藜羹。
[注]①史称严武累年在蜀,肆志逞欲,恣行猛政,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杜甫在严武幕下,作此讽喻。②阻兵:依仗兵力。③悔吝:犹悔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批判当时的当权者,在战乱未平的背景下,仍自顾自地奢侈无度。
B.“皆闻”二句总结上文,说明财富多了未必是好事,暗合福祸转化之理。
C.“奈何”四句直抒诗人归还张舍人赠送的豪华褥段后,内心的平和安宁。
D.节选部分主要写归还张舍人赠送的褥段及原因,语言清新明丽,通俗易懂。
【2】请根据诗歌简要概括“李鼎”“来瑱”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并简要分析作者写这两个人物的作用。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 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美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 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 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后作G不足以用自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 指从事, 这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中的“事”词义相同。
B.归,指亲附,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中的“归”词义相同。
C.本,指事物的根本,与《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D.贵,指崇尚,这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管仲看来,治理国家要先使人民富裕,这样才易于治理,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让田地荒芜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B.管仲认为,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C.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这说明他理解中的天是自然之天,未明白管仲真正要表达的是统治者应以民为天。
D.晋文公同咎季对话,并将对话内告知车夫,在车夫的建议下,他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要修建屋室也不能以耽误农事为代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5】两则材料关于治国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
14、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另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请你任选一方观点,联系实际,或破或立,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