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昆玉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C.拜送书于庭

    D.召有司案图

  • 2、下面一首五律,填入(1)(2)两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   1__

    兴来无远近,   2  __。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A.⑪满衣弄花香惜芳菲欲去

    B.⑪弄香花满衣欲去芳菲惜

    C.⑪弄花香满衣欲去惜芳菲

    D.⑪香满弄花衣惜欲去芳菲

  • 3、下列句子与上联“江月不随流水去”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风雨纵横乱人楼

    B.天风直送海涛来

    C.江上风清一燕来

    D.山色迎人秀可餐

  • 4、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使用我厂的新型装修材料,定能使您的住所蓬荜生辉,受人艳羡。

    B. 时间关系,我先说到这里吧,下面欢迎在座的各位高人狗尾续貂。

    C. 笔者也在这里发表一些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高见。

    D. 他的邀约并非不情之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做出的慎重选择。

  • 5、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与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

    B.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C.他黏住我的身休,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孩子的记性,好比夏天的闪光,突然燃起、刹那间照亮一切,又熄灭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祖籍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

    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怀想。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

    (选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认同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底蕴实质是家国之爱。

    B.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国早期的中原认同也逐渐转化为江南认同,为后来的江南意识所替换。

    C.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虽有先后,却一样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D.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登上政治舞台,有了江南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内涵、产生、源流、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B.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

    C.作者举谢道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

    D.文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而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化、政治特性便其来有自,合情合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B.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推动了江南意识的产生。

    C.南方人长期向南迁的北方人进行文化学习,逐渐生成了江南意识,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排他性。

    D.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这是他们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是对诗人自己回归自然的暗寓。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一句表现琵琶曲结束时的声音,然后又用“_________”一句,借助邻船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月光照在庭院里的景象,用“_______”一句,将月下摇曳生姿的竹柏倒影描绘得栩栩如生。

    (3)《师说》中辩证看待老师、弟子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中,以历史人物自况,流露出有志报国却不被重用的苦闷与惆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借助典故抒发了为国立功的决心抱负。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句写出了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浑然一体的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3)《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句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描写了苔薛和青草,渲染了“陋室”的闲雅、清幽与别致,色彩鲜明,显现出勃勃生机。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孟子对一些人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2)庄子《逍遥游》引用《齐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述大鹏飞往南海的情景。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里用“   ”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兵”的雄壮场景。

    (2)“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须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故九万里,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下列小题。

    送李中丞之襄州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将今昔对比,叙述主人公的身世处境,发出浩叹。

    B.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

    C. 颔联“明时”,是诗人对时局的赞颂。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虽被罢斥,亦不掩盖朝廷之明。

    D. 颈联前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

    E. 颈联次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一切生命轻如草芥。

    2本诗的尾联“茫茫江汉上,日幕欲何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谨闻。

    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颔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於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

    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丘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康,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授”“出”“举”等,就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汉代将十二个时辰命名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十六称为“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人民免受祸患,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5结合文本来看,松江商人为什么代他交纳千金?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6月16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发表出征感言。

    聂海胜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只要任务需要,我们都会以最佳的状态、最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挑战、履行使命。”

    刘伯明说:“这13年我们每一名航天员都在紧张备战,都在为梦想而执着。”

    汤洪波说:“我们一定会团结协作……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和世界其他国他国家的航天员一起邀游太空。”

    光明中学将要开展“学习航天英雄,展我青春风采”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合上述材料,以“光明中学团委”的名义,向全体学生拟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