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葛优躺”图片源自曾热播的大型家庭情景剧《我爱我家》,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去别人家蹭吃蹭喝,像一摊烂泥瘫坐在沙发上,神态妙趣横生。
②随着社交工具不断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不是一传十十传百,而是“病毒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一旦有人添油加醋,则可能出现消息失真或变形,加重大众疑虑。
③上海决定从今年9月起在小学阶段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淡化具体分数。无独有偶,北京一些小学也开始实行低年级“乐考”。这一改革,无疑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④捐款的初心是献爱心,如果是校外人士和校友借校庆的特殊时机捐款,帮助学校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当然值得倡导。而在校生本应该享受校庆的“光辉”,却被倡导出钱捐助校庆,无疑显得荒腔走板。
⑤人民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的手中。
⑥《圆梦巨人》这部奇幻冒险电影不温不火,推动了锐度和跌宕,斯皮尔伯格越是用纯熟圆润的技术、高超的描写细节,越是令有更多期待的观众失望。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事音书慢寂寥 B.女娲练石补天处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五月鱼郎相忆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周恩来总理诗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确如此,没有面墙而立的执著与坚定,没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就很难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B. 鲁迅深刻犀利,老舍幽默风趣,这是老一代作家的风格,而新生代作家中,韩寒率真坦荡,笛安清新柔媚,前者与后者可谓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C. 他大学毕业后本想到一线城市开创事业,但又考虑到父母双亲春秋已高,不忍再次别离,便在桃溪筑“善养堂”以侍养,晨夕供奉,菽水承欢。
D. 满屏竟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帝践阼,更封(夏侯尚)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尚夜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迁荆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A.践阼,亦称“践胙”“践祚”,就是帝王登基。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
B.假节,皇帝将节借给临时执行任务的臣子使用,任务完成后,将不再被收回。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迁,在古代一般指官职提升。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升” “擢”拔“陟”等。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工作之余做兼职,搞创收,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有些官员利用婚丧嫁娶来收受贿赂,在东窗事发后还狡称这是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
C.他这位同学脾气不好,只要你给他提点意见,他就恼怒地勃然大怒,最怕别人说他有缺点。
D.有些学校发给学生的学习资料题目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学习质量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 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 “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D. 《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一切的眼光与视野。
B. 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C. 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D. 君子知礼好礼。与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相比,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更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B. 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C. 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D. 无论在道德上迸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7、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七则》)
(2)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____________(周邦彦《________》)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达“得意忘筌”意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景物描写边塞悲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的《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回忆已逝的青春年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7)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9)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表明自己只爱好修身养性,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即使受挫也不改初心。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正面描写了热烈与隆重的送别场景。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过零丁洋》中,文天祥把国家的灾难、跟人的坎坷浓缩在“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中。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流俗的弊病,痛斥人们投机取巧而不顾准则的生活状态。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中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并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而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
(3)“行路难”是古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古代诗人常以此入诗,表情达意,如鲍照《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即 事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①这诗是杜甫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②“皛皛”,又作“皎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长”字,提领全诗,既写巫峡之长,也写暮春之长。
B. 第二句写皎洁的云悠悠飘浮,因为日光的照耀更显壮丽。“云浮日光”为写雨的到来铺垫。
C. 第三句描绘雷雨千峰的壮丽场景,第四句写出了雨后花残的凄凉图景。
D. 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不惧风雨的豪壮。
E. 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云浮日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千峰雨”的听觉形象和“花气浑如百合香”的嗅觉形象。
【2】杜甫曾在《去蜀》一诗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即事》写于离蜀途中,请结合尾联内容,理解全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平山堂记
(清)全祖
乾隆二年冬,予以大雪留滞扬州,同人约为平山堂之游。时方浚运河,小秦淮一带,半为河水所注,又益以雪。红桥左右园亭半入水中,枯木怪石,浮动水面。
予不过平山已六年,堂前万松皆成荫。徘徊第五泉上,旋酌酒堂东之平楼。松风吹雪,沁我心脾。因与坐客言斯堂古迹累迁,而志乘不详。明陆俨山集云:“扬州平山胡安定祠乃旧司徒庙改作。其东别作庙未成。”元李五峰《过平山堂故址》诗云:“蜀山有堂今改作,骑马出门西北行,”自注:“今为司徒庙。”以两公之言合之,元已改平山堂为司徒庙,明又改司徒庙为安定祠,是今之安定祠,乃前此之平山堂。
吾闻扬州故城,跨蜀冈以连雷塘,则平山在城内。及柴周改作,始为今城。但故城亦不能尽包蜀冈,故杨行密攻毕师铎,并西山以逼城,西山即蜀冈也。陆孟俊攻韩令坤,亦屯兵焉。胡身之曰:“扬之东南北皆平地,惟蜀冈诸山,西接庐、滁,攻扬者率循山而来,据高为垒以临之。”则故城特逾冈而已。及城既徙,则山竟在城外。故李丞相庭芝为阃使,鉴前此有据堂瞰城以施攻具者,乃逾山为城以捍之。即今山后所称堡城者是也。史亦言李全之攻扬,日坐堂上,俯临州治,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地势甚庳,安能远瞰?岂宋时山地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否则别有飞楼之属欤?是皆未可知也。乃若司徒庙中,列祀五神,相传以为茅姓。考之南北二史,王琳之死寿春,传首秣陵,茅智胜等五人实葬其首,颇与庙神数合。但是时南朝之扬州在秣陵,北朝之扬州在寿春,皆非江都,抑亦讹而置之欤?或五人者,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欤?抑别有五神者欤?又皆未可知也。
酒罢,拟踏雪访山后城址,顾风色甚寒,山路又为雪阻,乃归。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嗟乎!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予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选自全祖望《鲒埼亭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时方浚运河 浚:疏通
B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 按:考察
C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欤 祠:祠堂
D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 诠:选择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作者和友人饮酒时,谈及平山堂在元已改成司徒庙,到明改作胡安定祠,并在其东面新建了座司徒庙。
B旧扬州城只是跨过蜀冈,但并未将蜀冈全围在城里。等到旧城迁徙后,蜀冈即西山就全在扬州城外了。
C李庭芝任军职时,吸取以前有人占据平山堂居高临下攻打扬州城的教训,越过西山修了堡城守卫扬州。
D作者原本计划踏雪寻访山后扬州城的旧址,但因为天气非常寒冷,山路又被雪封住了,最终未能成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宋时山地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
(2)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予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4】作者对平山堂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考证?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