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野草》等专集。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 《回延安》这首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记”事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原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染指台湾的图谋都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B.美国动辄“退群”、极限施压的霸凌政策,到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C.老师耳提面命的严厉措施,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从心灵上产生敬畏之情。
D.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读的过程能给大脑提供灵感,写的过程则是灵感的释放。
3、对《安塞腰鼓》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文章采用了平实叙述的方式,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中韩关系恶化的原因,是因为“萨德”入韩造成的。
B. 专家们提出建议,学校和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
C. 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因素。
D. 电视剧《欢乐颂》讲述了五位都市女性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充盈人生”的理念。
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乙)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甲词围绕“_________”字展开。乙词中“__________”最能体现词人矛盾心理。
【2】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词的作者都是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B. 两首词按字数分类都属于小令。
C. 《蝶恋花》中“春愁”的含义就是“相思”。
D. 《如梦令》表现词人伤春、惜花的感情。
6、根据提示正确默写诗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________,________,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
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体现了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比喻手法来表达与友人难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语段: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这本书是傅雷写给儿子________ 和_______的,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_______________的问题。选文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家。
8、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哪里来的“幺蛾子”
——大数据算出入侵性害虫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
张晔 许天颖
今年1月11日,我国云南普洱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3月11日,广西河池市发现草地贪夜蛾成虫。
进入5月,我国已有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5个省区112个县(市、区)发现玉米受到草地贪夜蛾的侵蚀,初步统计发生面积超过12.74万亩。
这是哪儿飞来的“幺蛾子”?为何一夜之间就兵临城下?接下来它们在我国将如何扩散?记者5月13日走访南京农业大学。该校植物保护学院昆虫信息生态课题组早在去年5月就密切关注其扩散动向,并于2018年12月率先做出准确预测。5月2日,课题组在bioRxiv服务器发布《基于轨迹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入侵性害虫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的预测》,对该虫在我国东部的迁飞路线进行预测。
草地贪夜蛾是原发于中南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杂食性和迁飞性害虫,19世纪中叶入侵美国、加拿大,其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秋粘虫”,因为在北美,夏末秋初为害,且幼虫常成群结队、行军般地转移取食,故名行军虫。
据南京农业大学胡高教授介绍,这只“幺蛾子”早在2016年就开始在境外“肆虐”,它首次出现在尼日利亚和加纳,两年内入侵非洲44个国家,由于几乎没有天敌,横扫非洲各地玉米,造成玉米年减产830万到2060万吨。2018年5月草地贪夜蛾入侵印度,3个月蔓延全印度。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预警,2018年11月下旬进入孟加拉和斯里兰卡,2018年12月中旬入侵缅甸,截至2019年1月29日,缅甸在9个邦(市)发生面积80多万亩。
胡高介绍,课题组引入了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基于过去5年由美国NOA数据库提供的气象数据,通过自主设计的昆虫迁飞轨迹算法,将昆虫自身的飞行能力作为参数进行数据运算与分析,因而能够率先做出准确预测。
根据预测,草地贪夜蛾将通过东、西两条路径进入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其西线路径,从缅甸进入云南,经贵州进入四川、重庆、河南,甚至到达陕西、山西。东线路径,从越南、老挝、泰国进入两广,依靠强劲的西南风,直达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进入我国玉米主产区华北平原,甚至东北平原。
这种“幺蛾子”为何一入境,就飞满了庄稼地?
南农大翟保平教授告诉记者,草地贪夜蛾的特征是“能吃”“能生”“能飞”,祸害“特别快”,还特别容易肆虐。草地贪夜蛾寄主超过300种,吃玉米、水稻最狠,仅在非洲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30亿美元;特别能生,一只母蛾子每次可产卵100—200粒,一生可产卵900—1000粒,每个卵只要两三周就长大生娃了;还特别能飞,母蛾子在产卵前可迁飞500公里,有报道说草地贪夜蛾成虫在30小时内从美国的密西西比州迁飞到加拿大南部,路程达1600公里。此外,草地贪夜蛾祸害还特别快,它是暴食害虫,群体作战,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啃完后列队迁移下一片地。
翟保平表示,在此之前,世界上从未有过这样具有如此广泛的寄主植物、又有如此强大的迁飞能力、且对多种农药高抗的外来入侵生物,其势不可挡的狂暴入侵和前所未有的扩张速度以及“超级害虫”的诸多特征将对整个中国的玉米、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形成巨大冲击。
翟保平告诉记者,由于是新迁入的害虫,农民们对它的认知以及防范方法都很缺乏,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防治的有效时机,如果只是单纯使用药剂防控,会增加农药的投入,危害生态环境。
专家建议,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防控药剂的筛选、进一步预测明确迁飞路线、寻找害虫天敌等生物防治方法。首先要强化预警监测,各地应强化成虫监测,及时掌握迁飞发生动态,发布虫情预报信息。其次要加强虫情普查,特别是南方省份应加强监测调查,组织各地开展田间普查,确保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此外,要科学指导防控,组织制定防控技术方案,抓住成虫、低龄幼虫防控的最佳时期,优先选用物化诱控、生物防控措施。同时要加强宣传培训,使得农技人员、广大农户掌握该虫的识别、调查方法、生物学特征、防治技术等,争取早发现、早防治。
(《科技日报》2019年05月14日第03版,有删改)
【1】本文围绕题目,,从发现草地贪夜蛾、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迁飞的轨迹(路
径)、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防控草地贪夜蛾等方面进行说明。
【2】“草地贪夜蛾寄主超过300种,吃玉米、水稻最狠,仅在非洲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30亿美元;特别能生,一只母蛾子每次可产卵100—200粒,一生可产卵900—1000粒,每个卵只要两三周就长大生娃了”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
【3】请分析下面两句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
(1)这是哪儿飞来的“幺蛾子”?
(2)“由于几乎没有天敌,横扫非洲各地玉米,造成玉米年减产……”
【4】(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地贪夜蛾是原发于中南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杂食性和迁飞性害虫,先后入侵了北美、非洲、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许多地区,使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遭受巨大损失。
B.草地贪夜蛾寄主多,特别“能吃”,以吃玉米、水稻最狠;特别“能生”,而且从卵到虫,繁殖很快;特别“能飞”,飞行速度快,迁徙路程远;群体暴食,祸害特别快。
C.我国科学家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方法,借助美国提供的气象数据及昆虫迁飞轨迹算法,将昆虫自身的飞行能力作为参数进行数据运算与分析,已经准确预测出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线。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诸如强化预警监测,发布虫情预报信息;加强虫情普查,确保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组织制定防控技术方案,加强宣传培训,都是应该考虑的方案。
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百度百科]奋斗: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奋斗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挫折。
材料二:如果没有司马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伏案攻读,挑灯夜战,哪里会有史学巨著《史记》的流传?如果没有陈景润身居斗室,痴心硬干,没有他十几年如一日的运算推理,钻研不止,哪里会有数学领域陈氏定理的发现?如果没有屠呦呦的收集整理、潜心研究,没有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屡败屡试,哪里会有诺奖台上的掌声和荣誉?
请以“ 是奋斗出来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剧本外,体裁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