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渺远miǎo 明晰xī 羁绊jīpàn
B. 恬静tián 蓦然mó 烧灼zhuó
C. 淋漓lín ní 瞳仁tóng 颤栗zhàn lì
D. 冗杂rǒng 耳畔bàn 磅礴páng bò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未来5年,我国出境游客数量将达到5亿次左右,周边国家将率先受益。
B. 世代传承的好家风,能让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C. 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多,抗旱保苗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D. 好的经验会带来好的效果,因此在落实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不被用歪了。
3、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枷锁(suǒ) 懈怠(xiè) 戛然而止 纷至踏来
B. 羁绊(pàn) 萦绕(yíng) 亭台楼阁 穿流不息
C. 斡旋(wò) 追溯(sù) 销声匿迹 不知所错
D. 褶皱(zhě) 妩媚(wǔ) 怒不可遏 接踵而至
4、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欺侮(wǔ) 皎洁 怠慢 戛然而止
B.蓦然(mò) 静穆 怅惘 草长莺飞
C.褶皱(zě) 枯躁 缄默 销声匠迹
D.晦暗(huì) 弥漫 亢奋 天衣无缝
5、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B.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割”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C.诗歌写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D.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按原文填空。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蜚声中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誉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______________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且在主人公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分餐制向合餐制的演变
①“分餐制”是古代饮食文化发展中,不可多得的以“礼”而食的重要用餐礼节。据考古发现宋朝之前的古人其实一直采用“分餐制”,大家席地而坐,每个人一张桌子。而且根据地位和身份不同,每张桌子上的餐食也不一样。当然老百姓家里虽然也分餐,但却不会从食物上做出太多变化。
②唐朝时期由于国力比较强盛,附属国也非常多,这就为唐朝的多民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多民族交流之中饮食礼仪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有限,所以基本上都是采用“合餐制”,而这种用餐文化或者习俗也传入了唐朝。
③但这种“合餐制”的风俗也仅限于普通人家,对于条件比较好或者是王公贵族家庭,其实依然在实行“分餐制”。因为唐朝时的“分餐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唐代后期开始,一家人围坐于“高椅大桌”就是一件比较普遍的事情了。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王公贵族,基本上都已经认可了“合餐制”,尤其是在老百姓家庭中“合餐制”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④其实如果追根溯源,“合餐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宋朝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椅子或者胡床基本已经普及,并且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家里的必备用品。这就为“合餐制”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条件,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吃饭,不但气氛更加温暖,而且可供选择的菜品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宋朝的中后期的时候,“合餐制”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其实,“合餐制”在宋朝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从宋朝王庭到下层老百姓,“合餐制”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但是在“合餐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的“分餐制”饮食礼仪依然没有淡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餐制代替分餐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一种进步。
⑤据《明史》载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宣德年间依然还是采用“分餐制”,并且认为“分餐制”可以让宴席更加有秩序,同时也可以体现出皇帝与臣子们的尊卑地位。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分餐制”所表现的尊卑关系越来越淡化。
⑥尤其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皇权与官权的尊卑关系不仅可以用“分餐制”来划分,其实通过座次来体现尊卑显得更加正规。所以,明朝中后期开始“合餐制”逐渐取代“分餐制”。但是关于饮食方面的礼仪和文化并没有被废止,而且随着皇权不断加强更加重视饮食文化和礼仪。
——节选自《从古人“分餐制”谈起——分析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
【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分餐制向合餐制的演变有哪些原因?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其作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按照唐代、宋代和明代分类说明演变过程。
B.“分餐制”是古代饮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以“礼”而食的重要用餐礼节。
C.文中多次使用“基本”“几乎”等词,避免绝对化用语,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⑤段引用《明史》说明为了体现秩序和尊卑,明代早期还存在分餐制。
【4】本文介绍分餐制和合餐制更多的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展开,因此更强调合餐制的优点。现在国家一直在提倡分餐制,请从科学角度说说分餐制有哪些优点?(不少于3点)
9、以“余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释义】①余留的气味、味道;②留下的耐人回味的意味。
要求:
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⑵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⑷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