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擦拭(shì) 苍劲(jìn) 黧黑(lí) 销声匿迹(nì)
B.抉择(jué) 褪色(tuì) 山麓(lù) 怒不可遏(è)
C.卑劣(liè) 出轧(zhá) 漫溢(yì) 清流急湍(tān)
D.瞭望(liáo) 浩劫(jié) 旷野(kuàng) 目眩神迷(xuàn)
2、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直到有一天,当我们真正抵达这些人的心灵,接近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才发现,我们对生命的了解竟是那么肤浅,那么简单。②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它浩大而琐碎的表象。③他们的心底,深藏着苦痛,深埋着善良,深掩着真爱,深蓄着大义,我们竟毫不知晓。④而一些人的内心,一些事情的真相,却藏在岁月的背后,我们无法感知。⑤所以,只有岁月的河流在喧响中沉寂下来,在翻滚中平静下来,我们才会真正理解一个生命,懂得一颗心灵,才会明白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真实与美好。
A.第①句话中“那么肤浅,那么简单”运用了排比修辞。
B.“浩大”和“表象”都是形容词,“沉寂下来”“真正理解”都是偏正短语。
C.“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它浩大而琐碎的表象。”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们”。
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①③⑤。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 细若蚊足
4、对下列各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组织同学们到钢铁厂参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芳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在“久久”前加上“小芳”)
B.“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于2月2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删去“左右”)
C.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使黄河的环境治理有了很大成效。(把 “有了”改为“取得了”)
D.中国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假肢双腿登上珠峰。(在句末加上“的人”)
5、诗歌联读
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①
唐代 柳宗元
无限居人送独醒②,可怜寂寞到长亭。
荆州不遇高阳③侣,一夜春寒满下厅。
已酉端午④
元代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注释)
①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被贬十年后奉诏回京,临行前永州亲友为他饯行。至驿站后他感慨万千,便写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他们。②独醒: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③高阳:指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在楚汉战争中,他多次为刘邦出谋,并亲自劝说齐王田广归汉,使刘邦未经一战而得齐地七十馀城。④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
两首诗都有使用 “独醒”这一词,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背诵默写。
(1)黄发垂髫,________。(《桃花源记》)
(2)青树翠蔓,________,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________,辗转反侧。(《关雎》)
(4)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5)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6)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回延安》)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运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想求仕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名著,我们经常被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所吸引。请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人物姓名。
A | 她在偶然的相遇里认识了保尔,曾把《牛虻》这部小说介绍给保尔读,这部书启发了他的思想。但由于阶级出身的关系,她没有和当时许多的青年一样去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 |
B | 他不仅是保尔的哥哥,还是火车司机、钳工、市苏维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
C | 他是谨慎而严肃的水兵,勇敢、机智,善于领导和组织群众,他在革命斗争中很好地团结了广大工人,保尔深受他的影响。 |
D | 她漂亮、机智,心地善良而坚定。酷爱工作,善于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她热爱自已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保尔志同道合。 |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巷空屋
①光阴真是弹指间,自己已是将近半百的人了。青丝添进了白发,不觉已不再年轻。童年的小巷已成了老巷,那个曾三世同堂的老屋亦成了萧寂无人的一座空院落。老巷空屋中的人家搬走的搬走,离开的离开,像散了场的戏,在四月春里,余下一座空台,独自品味着戏散的荒凉。
②小的时候,西巷口的马三奶奶也就是四十几岁的模样。而现在,这条小巷里,和爷爷奶奶同辈的那些老人,几乎都没了。只剩下九十来岁的她还守着那份残旧、简单的家业。寸草枯荣,岁岁春秋,几十年,几代人,添了减、减了添,续衍生息着。只,老屋不变。
③小巷的黄昏,曾经是最热闹的。在那个家家都三四个孩子的年代,小巷就是孩子们的天下。那声声熟悉的吆喝,和着黄昏里的那丝凉。暮色里,氤氲着童趣不肯散去。
④经过老屋,丝丝的风吹得墙头上几蓬衰草在摇动。爷爷奶奶都离开快三十年了,人去屋空,也很少有人来光顾。只留下一抹孤荒的色调晕染着残檐断瓦。似乎,没落的不止是残颓欲倒的老屋和悲悲喜喜的那些旧日月。我还怕这生养自己的地方,无人再想起了。
⑤轻推开老院斑驳的大门,岁月的封尘,丝丝拂散开去。往事一点一点,从没过记忆的荒草里挤出来。扶一把矮了的土墙,可情思却从这里悄悄滋长,越来越高,像儿时漫过水岸的青蒲草,疯了似的招摇。有血一样热的东西,穿透掌心,震颤心房。
⑥在那个少吃少穿少用的年代,家里能吃饱,能穿暖就不错了。也就是那么苦的年月,总有几分永远也不能压到箱底的甜馨,会时不时地泛在胸口。似乎这个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抵了那滋味。从小就和奶奶生活在一个院,哭哭笑笑,打打闹闹,都是在她温暖眼神的呵护下过来的。奶奶总会省出几分钱给我去买零食,过年过节亲戚们送的点心糖果,她从不舍得吃,总会留给我。可以说,在老屋,有奶奶宽仁的庇佑,我的童年是享了福的。
⑦少不识愁,那个时候更读不懂她们眼底的艰辛和无奈。却总感觉,那些个浆洗缝补的苦日子,总是被奶奶一头银白的发丝漂得如雪一样静谧。素麻纸的窗户,似乎也被映的很白。有梦初醒,炕上佝偻的背影总在灯影下晃着……那个瘦小精干的老人,慈爱宽厚,从不言苦,从不与人争执。她儿女子孙一大片,勤俭持家,日子总是苦中有甜,融融洽洽。人,是一条巷里出了名的好人;家,也是邻居眼里羡慕的好人家。
⑧爷爷倒是个不爱操心、不爱说话又颇有些心思的人。生产队那会,他是个车把式,给队里饲喂牲口,开春犁地,秋后交粮,只管他的那些事。爷爷一到冬天就常咳嗽,那咳声似能惊醒五更天的星月,使它们在冬夜的清寒里眨巴着眼晴。我,便给他捣捣背,一通咳声过后,他就不再睡了。我和星月却都瞌睡了,只剩下搁在炕沿边上的烟锅,“叭嗒、叭嗒”星点的火,欲点破黎明。
⑨这一切,似乎就那么清晰可见,却又飘渺无痕。似乎就在眼前,却又总是触之不及。
⑩篱笆墙上的那些藤蔓,青了黄了,黄了又青。几十年的岁月,也不知它记下了多少。我想遍寻,顺着它的青花,顺着它的茎蔓或黄叶,去寻回这个地方晨暮里的炊烟,昏灯下的欢声笑语……
⑪小径上的砾石,如同老屋的年龄,它们是否会记得这小院的寒来暑往,雨雪风花?那些椭圆小石还深嵌着,丝纹未动,隐约硌着儿时脚板的痛。木格子窗已是染满了岁月之痕,昔日的温度似乎还糊裱在发黄的麻纸上,未冷。
⑫堂门上的木门栓,锁着一屋空荡的埃尘。人事尽散,不知道它苍老的心还能否载得动守候的寂寞?挂在墙角的刀镰,锈色掩盖了往日清明的眸光。可在堂前低徊的花影月色,还能等得回那栓门的声响吗?还照得见所有的过往吗?那被风雨洗残的檐角,还在拼命用肩膀抵挡时间的消磨。想守住老屋的每根骨头,每片血肉,甚至每寸呼吸。
⑬轻关上老院沧桑而坚固的大门,门上的铁铺首碰撞出驼铃般的声响,在这温暖的春日午后,声声叩击着我的思绪,久久不散。
⑭是梦,是记忆,还是藏在心里的一个念想?每当看到老屋,总有说不出的感触在叩动心弦。我想记住它的年年岁岁,分分秒秒,和它给予我的万种思牵。我想用四月春的平仄,婉约它眼角的沧桑,吟咏它眼梢间曾流转的那些温柔。
⑮转过巷口,惊起一从觅食的麻雀,我也如梦初醒般循迹望去,天依旧那么蓝,同小时候一样。
【1】第①段说老巷空屋“像散了场的戏”。阅读文章,请你说说老巷空屋曾经上演了哪些“戏”。
【2】文章第⑫段中,作者描写“空屋”时选取了许多“物”。请选择其中一个,说一说作者选择此物寄予了怎样的情思。
【3】阅读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情思的。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请写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脑海中的往事像镜头倒转一样接连不断地上演,无一不是平平淡淡的小事,却温暖得令人忍不住落泪。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静静流淌在心泉的最深处,它将永远留在遥远的记忆里,成为支持我们一往无前的力量。
请以“那件小事激励着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