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法国
B. 《卖炭翁》——白居易——唐代
C. 《马说》——韩愈——唐代
D. 《社戏》——鲁迅——《呐喊》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到夏季,我们都要依次经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处暑六个节气。
B.《登勃朗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C.古人称自己或家人时往往会用谦逊的态度,如“鄙人”“拙荆”;称呼对方的家人时为了表示尊重,往往会使用尊称,如“令尊”“令爱”。
D.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皆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B.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光明中学开展、筹备、策划的“为母亲送祝福”活动,得到师生的热烈响应。
B.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好转,收治武汉轻症患者的各家方舱医院陆续休舱。
C.八位顽强、乐观的勇士,以坚韧不拔的风格战胜了重重困难,成功登顶珠峰。
D.福建对口支援宜昌市医疗队的主要成员有医生、护士、后勤人员等组合而成。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6、默写。
⑴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式微》 )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子衿》)
⑶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蒹葭》 )
⑷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⑹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
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留着棕黄色小胡子的押送兵走到保尔跟前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地向他扑过去,抓住他的枪,使劲地往地下一按。刺刀刮着石头哧哧地响着。彼得留拉匪兵没有防备这个突然的攻击,马上吓呆了,可是立刻就拼命往回夺枪。
保尔用整个身子压住枪,死也不放手。枪啪的一声响了。子弹打中石头,跳到沟里去了。
朱赫来听见枪声,往旁边一躲,回过头来,看见押送兵正在狂怒地从保尔手里夺回自己的枪。他扳着枪转了个半图,扭鉸着那少年的双手。但是保尔还是紧握住不放。这时候,那个彼得留拉匪兵气昏了,猛一推,把保尔摔在地上。可是他还是不能够把抢夺回来。保尔倒在马路上,顺势也把押送兵拖着跟自己一块倒下去。这时候,无论多么大的力量也不能叫保尔放开手里的枪。
朱赫来两步就跳到他们旁边,挥起他那只铁拳朝那匪兵的脸上打下去。一秒钟后,脸上挨了两下铅块一般沉重的拳击的押送兵,已经放开了躺在地上的保尔,像一条笨重的袋子似的,滚到壕沟里去了。也就是这双强有力的手臂把保尔从地上扶起来。
(1)文段选自文学名著《 》,作者是 。
(2)用一句话概括文段故事内容。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响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⑥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⑦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选文有删改)
【1】结合原文,对成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遏行云”是赞美嘹亮的歌声。
B.“余音绕梁”是指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令人久久难忘。
C.“高山流水”是说曲艺高妙,而不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D.“四面楚歌”是说四面汉军都唱起楚歌,形容遭到各方面而陷入困境。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B.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第②段“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这句话中的“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传神。如第⑤段中对《高山流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赞美。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眼,其余的拍子叫板。
B.“字正腔圆”是指歌唱时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
C.“回肠荡气”是形容演唱者表演声情并茂,恰当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蕴,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从成语故事入手,讲述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了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9、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作文。
沉香树被划开缺口后,形成道痂,这道痂燃烧后能散发迷人的香气。如人生,人生也有缺口,也会有痂。不幸和磨难不可避免,但受伤未必是件坏事,有时候,它可以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美丽。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