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诫 馒延 前呼后拥 名副其实
B.轻盈 陡峭 瞬息万变 五彩斑斓
C.恭顺 腑瞰 风云变幻 震耳欲聋
D.妩媚 驰聘 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和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总分式结构,事理说明文大都用递进式结构。
D.说明文中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举例子、作诠释等。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怒号(hào) 鲦鱼(tiáo) 其名为鲲(kūn)
B. 挂罥(juān) 兑命(yuè) 尽粟一石(sù)
C. 布衾(qīn) 骈死(pián) 两鬓苍苍(bìn)
D. 槽枥(lì) 塘坳(ào) 徙于南冥(tú)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B.这种工具能在术后帮助医生将组织自动缝合在一起,并能做到天衣无缝。
C.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
D.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甲)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乙)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凭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甲)(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两首诗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指远去的朋友。
B.主人公和朋友送别时都置身于秀美的环境中。
C.两首诗收束时的写法都饱含深情、富有回味。
D.两首诗抒发的感情都十分真挚、直白、外显。
6、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
7、根据《沙乡年鉴》相关内容,完成下面阅读任务单。
《沙乡年鉴》阅读任务单
阅读层次 | 阅读策略 | 阅读任务(部分) | 阅读记录 |
检视阅读 | 略读浏览 | 依据内容,推断本书取名为“沙乡年鉴”的原因 | ① |
分析阅读 | 评价质疑 | 利奥波德说“所有对这种原始状态的保护都是弄巧成拙”,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本书内容进行阐述。 | ②
|
主题阅读 | 拓展联读 | 从《沙乡年鉴》走向“自然文学”的主题阅读。阅读《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 | / |
8、现代文阅读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1)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2)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 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3)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 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4)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5)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 就冷落下来了。
(6)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 夏天一地浓荫,秋天满株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7)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 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
(8)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李三老爷点了翰林,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老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老白一骨碌坐起来,愣怔了半天,才想起来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9)这李三老爷虽说点了翰林,人缘很不好 ,一县人背后都叫他李三麻子。
(10)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 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 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 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11)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阅读语句,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 并不惊动主人。
【2】文章第(8)段,写到老白梦到“李三老爷点了翰林,到文昌阁拈香”的情节有何用意?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文中描写了不少的乡土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为什么以“收字纸的老人”为题?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9、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醒”,一个有温度的文字:山朗水润,万物复苏;声声叮咛,爱的唤醒;点滴感悟,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醒来,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是一种成长。
请以“醒来”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