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石家庄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 北海涠洲岛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令人心神怡,叹为观止

    C. 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D. 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是( )

    A.暗(huì) 闭sāi奋(kàng)   锐不可dāng

    B.yàn簌(育(yùn) 草莺飞(chǎng

    C.庇(yìn丽()  榭(xuān)   摩肩接zhǒng

    D.篱(pán红(yīn) 田chóu)   无动于zhōng

  •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媒体提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特定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将通过临床试验进行测试。

    B.防疫期间,为了避免药店哄抬物价的现象不再发生,我县市场监管局加大了对药店的监管力度。

    C.这是一车珍贵的临颍人民新鲜的送往武汉的装满幸福的礼物。

    D.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初夏的曲水亭街,微风习习、杨柳依依,外地的游客不禁沉醉在这浮光掠影的美景中。

    B.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各个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令现场观众由衷地赞叹。

    C.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五一小长假期间,出行高峰来临,高速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好像滚滚河流般川流不息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野望》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③野水:郊外的水。

    1下列有关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作者秋日眺望四野时即兴所作。

    B.第一句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这句写得很笼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C.第二句切题写放眼瞭望具体写山,但又将远近高低重叠的山一笔囊括进诗。

    D.第四句以忽字领句,与第三句的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后来眼前所看美景。

    2诗的前两句境界比较开阔,写水写山,引起下文,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水底见青山”写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

    山:   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蒹葭》中借太阳升之时的水边景物来烘托环境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以声衬静”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运用这种手法写出山里寺院寂静无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善于抓住下层劳动人民在艰难困苦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心理,揭示其为生活所迫的艰难处境。他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卖炭翁》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说法哪一项不正确_______

    A.《傅雷家书》是一部日记体式作品,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书中傅雷通过日记这种形式与远在海外的儿子进行交流。

    B.《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对待生活。“赤子之心”是其贯穿的精神,也是傅雷做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C.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常用大量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等,表现出他对儿子在艺术道路上成长的关注。

    D.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在他们的家乡——上海浦东,而墓碑的正面则镌刻着《傅雷家书》中的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2)《傅雷家书》中傅雷与儿子_____(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3)《傅雷家书》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书中傅雷针对儿子遇到的不同情况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请选择下面的一种情况结合书中内容谈一谈。

    ①遇到挫折时 ②取得成绩时 ③决定不妥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上里古镇

    ①来四川成都周边寻觅古镇很多次,那些光听名字就充满魅力、令人遐思无边的古镇,就如川菜的“味道”那般浓郁,麻辣、鲜香且气质独特。好奇心驱使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其中,而号称夏无酷暑的上里,便成了我们初夏时节寻访古镇的首选。

    ②上里古镇,位于四川雅安的北部,距离城市也就二十多公里,却因其独特的地貌而与城市气候大相径庭。上里古镇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要塞,去往古镇的公路便是沿着古代的栈道而修建的。山路在峡谷中穿行,城市中的喧嚣与烦躁便被山野的风吹散开来。然而到达之后才发现,尽得山水灵气的上里依然保持着往昔的古朴。作为进古镇的必经之路的,是清代时候建造的“立交桥”。桥面平整,两端为引桥,可上下通行,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这里承载着上里的岁月沧桑。古镇街市的尽头,是上里“五家口”中“银子”最多的韩家。韩氏是官宦相并发展的家族,地位显赫,因而韩家大院建筑风格不同于普通的川西南建筑,是仿北京官府宅邸而建的三台三院。韩家大院内历经百余年,耗费整整三代匠人心血的“镶嵌式雕刻”堪称一绝,展现了古镇传统文化的深厚。

    ③漫步古镇,上里的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上里镇同时还被水包围着。镇边缘东、南、西三面都由河流、水溪围绕,几乎家家户户临水而居,水便是上里的“魂”。缘于水的滋养,生命方能不朽。有水便有桥,上里的桥除了进镇的“立交桥”外,最有名的就是清朝时建造的拱桥——二仙桥。其形如半圆的月亮,伫立满布青苔的河边,往事旧梦在此浮沉,不免一丝惆怅涌上心头。

    ④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作为中国古老商道之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上里对文化的传承乃至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眼前的一景一物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⑤岁月流转,时光洗涤过的上里,风采依旧。溪边体态婀娜、似一缕清风缓步而来的当地姑娘,石墩木椅上坐着的气定神闲、与世无争的老人,镇头茶楼里不时传出的喧哗麻将声、嬉闹声,无不让人感受到了古镇绵延着的生活气息。村口大院门前的空地上,常年有师生写生作画,在此可将古桥、古屋、古树、古街一切尽收眼底。习画的孩童似乎在执笔沉思,这样“活色生香”的古镇该如何落笔绘景。其实当古镇的溪水在心田流淌,上里早已深深地刻画在了曼妙无比的自然画布之上。这美丽的古道驿站,果真没有令我们失望。

    1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最后一段写“师生写生作画”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得像火一样红。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红起来的机会。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