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依次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许多有关他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B.“智多星”吴用与一伙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一打祝家庄”。
C.梁山好汉秉承着忠义堂外杏黄旗上写着的“匡扶正义”宗旨,疾恶如仇,劫富济贫。
D.袭人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后病倒在床,在宝玉娶亲之时,袭人大叫着:“宝玉,宝玉,你好……”就悲惨死去。
2、阅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B.诗中“不畏”一词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富有哲理:站的高,望的远;胸襟博大,见识高明。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马说》)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北冥有鱼》)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没有出路的处境)(《桃花源记》)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停留)(《小石潭记》)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比喻)
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设问)
C.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拟人)
D.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默写填空。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______________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4)天大寒,砚冰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北冥有鱼》中,从广度和高度写大鹏起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书,思古人之幽情。听杜甫,身居漏茅舍仍高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系苍生:听苏轼,被贬仍呐喊“西北望。射天狼”,心念国防。(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回答)
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文字出自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人名)。
【2】这段文字是主人公的生活原则,他以自己的毕生精力进行了实践。以下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和这个原则无关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他因往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
B.为了解救工友朱赫来,他被关进了监狱。
C.他参加了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苏维埃政权。
D.他在病痛折磨中用生命写成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3】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到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呢?
8、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 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 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指的是(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2】第③--⑦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3】第⑥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一句中的“一定”能否删掉?为什么?
【4】第⑦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出游让我们放松身心;出游让我们开拓视野;出游让我们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你有什么难忘的出游经历吗?写一写你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为游记;②注意使用多种描写方法,体现游记的特点;③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