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携带(xié) 地壳(ké) 劫难(nàn) 迁徙(xǐ)
B.两栖(xī) 狩猎(shòu) 腐蚀(shí) 浑浊(zhuó)
C.沉淀(diàn) 粗糙(cāo) 拙劣(zhuō) 琥珀(pò)
D.皎洁(jiăo) 纨绔(wăn) 弥漫(mí) 卑鄙(bì)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纤细 观测/道观 颈联/脖颈 蛮横/飞来横祸
B.束缚/辐射 神龛/翕忽 拙劣/茁壮 骁勇/百折不挠
C.不惮/禅让 出轧/轧钢 晦暗/教诲 捡拾/拾级而上
D.脑畔/绊倒 斡旋/旋涡 缄默/信笺 闭塞/敷衍塞责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的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B.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到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
C.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李公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杰出的社会教育家,后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shè) 俨然(yǎn) 豁然(huò)
B.邑人(yì) 垂髫(tiáo) 缤纷(bīng)
C.问津(jīn) 阡陌(mò) 诣太守(yì)
D.刘子骥(jì) 间隔(jiàn) 平旷(kuàng)
5、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道出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B.“牛困人饥日已高”描写了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C.“翩翩两骑来是谁”描绘了两宫使的风度翩翩。
D.“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受欺凌者的悲愤和心酸。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6、按原文填空。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_______》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________运动,世称“元白”,与______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文字,完成下列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己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侯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从前两段来看,对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物候变化
B.物候现象
C.物候规律
D.物候观测
【2】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B.下定义、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
C.作比较、举例子,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D.作诠释、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3】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寓描写于说明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兴趣,又给人强烈的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B.第②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用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C.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物候观测的复杂和灵敏。
D.选段很多地方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如第①段“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不能去掉,因为前文写的情况只限于这些区域。第③段中的“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密。
9、按要求作文
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
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提示:1.选择的某件事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某些细节,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使故事更吸引人。2.可以赋予故事中的人物一些突出的特点,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