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添了寻幽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村,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怆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2、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C.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D.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绿。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当得起这个称号。
B.这次惊险刺激的三峡之旅,让我对大自然的造化叹为观止。
C.刚才还是烈日当空,不一会儿大雨就汪洋恣肆地下了起来。
D.这次行动要随机应变,没有什么锦囊妙计。
4、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决择 浩劫 子衿 漫不经心 亭台楼阁
B.湎怀 膏药 挚爱 震耳欲聋 安营扎寨
C.寒噤 扶植 儒动 抬级而上 招摇撞骗
D.彷徨 狡辩 枷锁 接踵而至 分崩离析
5、根据《关雎》,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填空。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本诗以①________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②_____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③“_____”、④“_____”,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6、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3)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4)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道遥游》)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喊,表现了他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
7、阅读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①选文中“他”指的是_
②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②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③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④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⑤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⑥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⑦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⑧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1】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2】下面能证明第④段中“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所以“读书无用论”逐渐抬头,在中西部及农村边远地区尤甚,大有蔓延开来之趋势。
B.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的观点是读书的“体”,根本要义是也就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
B.文章第③段中论述读书的“用”,作者主要通过举例的论证方法证明读书的实用性。
C.本文第④段“书中自有千钟粟”意思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就有荣华富贵,这是古人用读书的功利性对世人的劝学。
D.第⑧段最后一句“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是反问句,结尾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读书的根本要义,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9、小作文
动物学家观察发现,老鹰在树梢和悬崖上筑巢时,先衔一些荆棘放在底层,再叼一些尖锐的石子铺在荆棘上,最后才衔枯草、羽毛或兽皮放在小石子上面,做成一个孵蛋的巢,雏鹰渐渐长大,这时老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里的枯草、羽毛掉落,露出尖锐的石子和荆棘,小鹰被扎得疼痛难忍,喳喳直叫,只好忍着痛,扇动着尚显稚嫩的双翅,离巢飞去。
动物学家的发现,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的认为老鹰简直像个教育家,太懂得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了,也有人认为老鹰这样早早的把孩子赶出窝巢,危险太多,不利于孩子成长,请你针对老鹰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