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阜新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孔庙从祀的“四配”中没有?(  

    A.子路 B.曾参 C.孔伋 D.孟子

  •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 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征程中赢得胜利。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   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为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 就能实现的。

    A.蝉联   历久弥新   吸取   沸沸扬扬

    B.蝉联   经久不息   汲取   沸沸扬扬

    C.卫冕   经久不息   吸取   敲锣打鼓

    D.卫冕   历久弥新   汲取   敲锣打鼓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悄.然无声(qiǎo) 相.机行事(xiàng) 恬.不知耻(tián) 罪行累.累.(léi)

    B. 踽.踽.独行(yǔ) 间不容发.(fà) 负隅.顽抗(yú)   插科打诨.(hùn)

    C. 艰苦卓.绝(zhuō) 方枘.圆凿(ruì)   莘.莘.学子(shēn) 呼天抢.地(qiāng)

    D. 韦.编三绝(wéi)  怙恶不悛.(quān) 天遂.人愿(suì) 独当.一面(dāng)

     

  • 4、下列各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D.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míng)   鹏(kūn)   扶摇(chuán)   堂(ào

    B.è鸠(tiáo起(jué)   榆fāng

    C.粮(chōng菌(cháo)   蛄(huì)   大椿chūn

    D.斥鴳(yàn) 蓬hāo然(líng)   数然(shuò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纪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作出积极贡献。”“讲好中国故事”,是党自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过去十年,中国有效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出现了很多优秀实践案例,国际传播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深刻变革。

    我国国际传播更加关注破解“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我国国际传播着眼于中国在世界的大国责任,以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为理念,提出中国方案,与世界分享中国治理的经验。其中,《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系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发展走向,全面深入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节选自王磊《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材料二: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提升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可以完成两个层面的设置:其一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其二,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指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如果想要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

    (节选自雷璐荣《从“传播力”到“影响力”: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深度发展方向与策略》)

    材料三:

    自2020年亚洲象北迁事件发生以来,全世界各路媒体纷纷以纪录片、云直播、短视频等传媒形态,聚焦和围观象群迁移的一举一动,将之打造成一场媒体事件。通过直观再现象群的日常习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轨迹互动来传达共通性的生态价值观,讲述中国动物故事、发出中国环保声音。

    近日,由国新办对外推广局指导、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与象同行》陆续登陆国内外主流媒体及互联网平台。该片以“共同体观念”为文化根基,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方式追踪记录了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短鼻家族”历经17个月的北移南归过程,并在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与话题营造下引发全网“云追象”热潮。聚焦动物选题,追踪热门话题,并软性植入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文化,《与象同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有益启示。

    “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内涵可从纪录片《与象同行》中窥见一斑。第一是“自然内循环共同体”,表现为象群“短鼻家族”内部的集体意识。第二是人与大象和谐共处的“跨界外循环共同体”。

    《与象同行》紧扣社会热门话题,将镜头对准海内外观众共同围观的亚洲象北迁事件,设立“大象旅行”“世界大象日与象同行”等热搜话题标签,试图寻找各国观众的话题和情感“连接点”。

    (节选自韩飞、成亚生《纪录片〈与象同行〉:共同体观念下的共情表达与话题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B.中国纪录片经历的从“讲述中国”“认同中国”的转变,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进去”到“走出去”的微观呈现。

    C.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预示着中国纪录片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

    D.中国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因为被打造成了一场媒体事件,所以引发了全世界各路媒体的聚焦和围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我国国际传播进行的论述,但是两者在论述时的侧重点同中有异。

    B.材料二在论述上,运用了很多传播学上的名词,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同时也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

    C.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主要以“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为主,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D.《与象同行》聚焦动物选题,引发“云追象”热潮,可见动物纪录片比历史、人文地理纪录片更受欢迎。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俺爹俺娘》是以摄影师焦波记录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照片和录像资料为素材而制作的纪录片,讲述了父子、母子及父母之间的情感,展现了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

    B.《流浪北京》这部纪录片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是个人化的。它表达的是五个京漂一族在北京的生活以及他们矛盾的思想和内心。

    C.《地球改变之年》是美国拍摄的纪录片。该片记录了新冠疫情下的2022年,当世界各地按下“暂停键”时,大自然回馈给人类巨大的惊喜。

    D.《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阐明了全球抗疫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

    【4】请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的介绍,如将其作为案例插入材料二中,你认为插在第几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中国教煌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柬埔寨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了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和相似的历史境遇中“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5】于2022年“世界大象日”首播的纪录片《与象同行》,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该片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方法策略?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的典故,营造朦胧迷离意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柳永《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短暂,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感到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根据段落意思,默写名句。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 9、(1)《诗经,卫风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追击敌军要把握时机,要在士气敌竭我盈时追击,同时要注意观察敌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出击。

    (2)《师说》在第3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文章开篇“____________”遥相呼应,并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3)杜牧的《阿房宫赋》第1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阿房宫占地广、宫殿高的特点。

     

  •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居杂兴二首【注】

    王禹偁

    其一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

    【注】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从写景入手,首句以盛开的桃、杏显示春光的美好,点题“春”字。

    B.第一首第二句落实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份,为下句的发问做铺垫。

    C.第二首写春天的云彩时而像兽时而像禽,并以此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表达题旨。

    D.这两首诗篇幅虽小却布置得宜曲折有致,相对第一首而言,第二首写得更显直露。

    【2】诗人借责问春风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槎墩记

    [明]吴廷翰

    ①槎①墩在小百万湖中。己亥,既家湖上,而墩遂当堂前。小舟径渡,坐卧终日,以为足以休老。架木而亭其中,四隅亦缘树结茅,如亭环列。以柳若干株为巷,冬青六为门,蕉二为台,水荆、木槿之类杂蔽为垣,芙蓉为屏。墩之名曰槎亭。水月、云霞、风雪、烟雨,槎之所有也。晓日、晚霞、雨笠、风帆,以助四时之景者,槎之所见□。

    ②(甲)曰:夫槎之为物也,引之以牵则进,鼓之以浮则游,然而可泊焉。(乙)夫动也而能静者乎!既骇之以风涛,或啮之以蛟龙,然而不犯焉。(丙)夫险也而能夷者乎!放之可以达四海,溯之可以致万里,然而能返焉。(丁)夫远也而能近者乎!

    ③予以微名飘逐流浪于外,其历夷微之域,犯谗惧之厄,盖屡矣。既困而归,潜形屏足,乃卒得栖泊于此,以偃仰游泳于一泓之间,庶几终身可以免惊覆之患。夫近而不能远,夷而不能险,静而不能动,则槎之用不行。然远不可近,险不可夷,动不可静,则槎之体不全。夫物也,而道存乎其间,则予之所托以终身者。

    (选自[明]吴廷翰著,容肇祖点校《吴廷翰集》,中华书局出版)

    [注]①槎:chá,木筏。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 B. C. D.

    2对第①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小百万湖湖畔安家定居,门前对着土墩,风景佳妙。

    B.湖上小舟往还,如桃源盛境,但作者身处江湖仍不忘其君。

    C.柳树、冬青、芭蕉、水荆、木槿、芙蓉围拱了作者的房子。

    D.风水雪月、晓日晚霞、风帆雨笠,组成了槎墩四时的景致。

    3将“或谓‘墩何取于槎而名之’”还原到第②段中,正确的选择是( )

    A.放到(甲)处 B.放到(乙)处

    C.放到(丙)处 D.放到(丁)处

    4第②段写“槎”的特点是________

    5本文先描写“槎”的形制,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存乎其间”的“道”,衔接自然,试对此进行评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历史上的屈原如此,颜真卿如此,文天祥如此;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亦如此;眼前,疫情肆虐,为抗“疫”奔走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如此,“战疫”中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也如此……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某市即将举办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作为某市复兴中学的代表介绍“中国精神”。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