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茅台将申请奢侈品资格”的消息让茅台集团进退维谷,集团既想打造国际品牌,又想实现“让老百姓喝得起”的承诺。
B.中国男排的唯一希望就是获得亚洲第一的排名,但从本届世界杯赛的表现看,中国队获得亚洲第一的可能性凤毛麟角。
C.在我国,每天有数百万中小学生乘坐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各类校车上下学,因车体不达标而引发的校车事故信手拈来。
D.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的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 巨大账额来说,这实在是螳臂当车。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一死生为虚诞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舞幽壑之潜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处理 处置 处心积虑
B. 音乐 乐曲 乐不思蜀
C. 强壮 强迫 强人所难
D. 口供 提供 供不应求
4、下列各句句式变换后,意思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A.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改为否定句: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
B. 他很受大家的爱戴。
改为感叹句:他是多么受大家的爱戴呀!
C. 咱们一起做游戏吧!
改为反问句:咱们一起做游戏好吗?
D. 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改为陈述句: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一样。
5、“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句景色描写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交待了天气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林冲的处境困难.
B. 也是写雪下得大,越能显示出林冲的硬汉形象.
C. 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这有力地烘托出了林冲当时那种惶惑不安,感觉前途未卜的心情。
D. 写雪大,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显示出后面的故事人物所做所为合情合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什么叫做美感经验呢?这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有时你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翻翻名画家的册页,或是在案头抽出一卷诗、一部小说或是一本戏曲来消遣,一转瞬间你就跟着作者到另一世界里去。你陪着王维领略“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的滋味。武松过冈杀虎时,你提心吊胆地挂念他的结局;他成功了,你也和他感到同样的快慰。秦舞阳见着秦始皇变色时,你心里和荆轲一样焦急;秦始皇绕柱而走时,你心里又和他一样失望。人世的悲欢得失都是一场热闹戏。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
无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中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心知物的活动除直觉以外,还有知觉和概念。物可以呈现于心者除形象以外,还有许多与它相关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等。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等意义。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很可以应用到美感经验上去。学是经验知识,道是直觉形象本身的可能性。对于一件事物所知的愈多,愈不易专注在它的形象本身,愈难直觉它,愈难引起真正纯粹的美感。美感的态度就是损学而益道的态度。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美感经验就是凝神的境界。在凝神的境界中,我们不但忘却欣赏对象以外的世界,并且忘记我们自己的存在。纯粹的直觉中都没有自觉,自觉起于物与我的区分,忘记这种区分才能达到凝神的境界。我们在上文把美感经验中的我和物分开来说,只是为解释便当起见,其实美感经验的特征就在物我两忘,我们只有在注意不专一的时候,才能很鲜明地察觉我和物是两件事。如果心中只有一个意象,我们便不觉得我是我,物是物,把整个的心灵寄托在那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于是我和物便打成一气了。
物我两忘的结果是物我同一。观赏者在兴高采烈之际,无暇区别物我,于是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复交流,在无意之中我以我的性格灌输到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总而言之,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没入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一气,在一块生展,在一块震颤。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这里所谓“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的,在那里让我们用直觉去领会它,象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它是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直觉所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我们在上文说“直觉属于我,形象属于物”,原是一种粗浅的说法。严格地说,直觉除形象之外别无所见,形象除直觉之外也别无其他心理活动可见出。有形象必有直觉,有直觉也必有形象。直觉是突然间心里见到一个形象或意象,其实就是创造,形象便是创造成的艺术。因此,我们说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就无异于说它是艺术的创造。(来源:美学文摘)
(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美感经验的分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我;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物。
B.美学的任务就在分析美感经验。
C.美感的态度就是要减损经验知识而增加直觉形象的态度。
D.只要忘记物与我的区分就能达到凝神的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并且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B.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除直觉以外,还有知觉和概念。
C.美感经验要求我们做到物我两忘。
D.如果心中只有一个意象,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没入我,于是我和物便打成一气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美感经验的一项是( )
A.观赏一棵古松时,我们把自己心中的清风亮节的气概移注到松,同时又把松的苍劲的姿态吸收于我。
B.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你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心中恍然如有所悟。
C.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D.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美感经验的特征。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7、补写完整下列诗句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3)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4)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身体轻盈好像要离开人世,超然独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2)《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3)猿是我国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声之高急,似哭似号,传达出一种哀怨愁苦之意,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不耻下问。
(2)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____,___”,表现了他对前途感到茫然的感情。
(3)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_,___”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不知古蜀何时开国之叹,间接描写了蜀山的险峻。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日常生活细节,既写生活的艰辛,又抒忧国忧民之情。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边塞的辽阔与苦寒。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诗人任凭小船像一片苇叶般越过那茫茫江面。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古城春望
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①,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注】①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这首诗的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一个“_____________”字总领全文。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良弼,字师说,新建人,嘉靖二年进士。授松阳知县,召拜刑科给事中。采木侍郎黄衷事竣归家,乞致仕,缉事者奏衷潜入京师。帝怒,夺衷职。良弻言衷大臣,入都岂能隐,乞正言者欺罔罪,不报。
桂萼初罢相,诏察其党。给事中刘世扬等议及良弼。以吏部言,得留。寻命巡视京营,勒罢提督五军营保定伯梁永福、太仆卿曾直,罪武定侯郭勋家奴,论团营兵政之弊,又请发银米振京师饥,直声大著。会南京御史马扬等以劾吏部尚书王琼被逮,良弼请释之。帝怒,并下诏狱。论赎还职,仍夺俸一年。三迁至礼科都给事。十一年八月,彗星见东并,芒长丈余。良弼引占书言:“彗星晨见东方,君臣争明。彗孛出井,奸臣在侧。孚敬专横窃威福,致奸星示异,亟宜罢黜。”孚敬奏良弼挟私。帝已疑孚敬,两疏皆报闻。给事中秦鳌疏再入,孚敬竟罢去。逾月,良弼复偕同官劾吏部尚书汪鋐。帝方向鋐,夺良弼俸。鋐、孚敬俱恨良弼。
明年元日,副都御史王应鹏坐事下诏狱。良弼言履端之始,不宜以微过系大臣。帝怒,再下诏狱。狱卒讶曰:“公又来耶!”为垂涕。寻复职,夺俸。时孚敬复起柄政,与鋐修前隙,以考察后命科道官互纠,奏上十一人,又不及良弼。孚敬益怒,拟旨切责,令吏部再考。鋐乃别纠二十六人,而良弼及秦鳌、叶洪皆前劾孚敬、鋐者,中外大骇。良弼竟坐不谨削籍。隆庆初,诏起废籍。以年老即家拜太常少卿,致仕,卒。天启初,追谥忠简。
赞曰:甚矣佞人之可是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佞良之辨,可弗审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
B. 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
C. 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
D. 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占书,即占卜的书。占卜,常指一种用龟壳、蓍草、铜钱、竹签或根据星象等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的活动,含有见微知著的原理,带有迷信色彩。
B. 元日,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等习俗。宋代欧阳修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绘的就是元宵节的情景。
C. 诏狱:可泛指关押犯人的牢狱:也可特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
D. 赞: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常用来表达编撰者对传主或事件的看法,不一定都是赞扬褒奖之词。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良弼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他历任松阳知县、刑科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等职,其间又伴随着被关押、夺俸、削籍,一生起起落落。
B. 魏良弼为官正直,名声显著。他在视察京城军营期间,劾罢梁永福、曾直,判处郭勋家奴有罪,批评团营兵政的弊端,又奏请发放钱粮来赈救京城的饥荒,由此名声大震。
C. 魏良弼巧借星象,奏罢奸臣。十一年八月,东井座出现彗星,光芒一丈多长,他利用占卜知识,进言奸臣犯君,引起了皇上对张孚敬的怀疑,加上秦鳌的协助,张孚敬最终被罢官离职。
D. 魏良弻是非分明,频遭打击。他为黄衷辩护,替马扬请释,给王应鹏开脱,又极力弹劾张孚敬、汪鋐,曾两次被关进监狱,遭到张、汪二人的忌恨报复。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弼言衷大臣,入都岂能隐,乞正言者欺罔罪,不报。
(2)逾月,良弼复偕同官劾吏部尚书汪鋐。帝方向鋐,夺良弼俸。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你想选择哪个专业?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