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句、名言点播台。
(1)白居易用“ , ”这两句诗来赞美小草顽强不屈、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2)莎士比亚的名言“ ”告诉我们,人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如果拥有各种美德,那么精神就会流芳千古。
2、句子积累——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自嘲》)
②轻诺必 。(《老子》)
③有所期诺, ;有所期约 。(《袁氏世范》 )
④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 。(周恩来)
⑤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⑥卧看满天云不动, 。(陈与义)
3、给诗中下列字注音
畦 ________ 闼 ________
4、名言警句理解与运用。
(1)解放军战士驻守边境,保卫祖国,他们深知:_____,当以死守,_____。
(2)什么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的人,有_____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_____的……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5分)
(1)( )我们小队最先到达山峰,红旗( )属于我们的了。
(2)( )小涛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 )他一点也不紧张。
(3)( )在校内校外,我们( )应该讲文明。
(4)( )时间是宝贵的,( )我们要十分珍惜它。
(5)邱少云( )牺牲自己的生命,( )暴露目标。
6、课外阅读我能行。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对“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两句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一定要登上长城的决心。
B.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对“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抒发了彻底打垮敌人的坚强决心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B.凭借红军的勇气,一定能征服长征中的一切困难。
7、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资料: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七律·长征》中,地名在诗中的正确排序是( )。
A.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B.金沙江、乌蒙、五岭、大渡河、岷山
C.五岭、金沙江、岷山、乌蒙、大渡河
D.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乌蒙
【2】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不但山势高大,而且道路弯曲,是摆在红军战士面前的困难。
B.通过想象和夸张,把群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凸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C.走过逶迤的五岭,跨过大海的波涛,走过满是泥丸的乌蒙山,战士们走过的路很长。
D.从五岭到乌蒙,一路上跋山涉水,在细浪与泥丸中前行,战士们走过的路非常艰难。
【3】说一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资料,把再读这首诗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这首诗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
【3】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长征途中的五幅“征难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攀(五岭) 越______ 渡______ 夺______翻______
【4】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改得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欢乐岛。
(一)课内阅读。
台上却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然后又捧出一大叠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12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上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1.少年头两次表演失败后表现如何?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通过对少年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顶碗少年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霍金——轮椅上的勇士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儿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1.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
2.短文第3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这句话中,“站”字为什么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横线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①呼吸时进出的气。②停止。③消息。④利钱;利息。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____)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_____)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_____)
11、课外提优
生命的养料
一个小男孩子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教师叫他回答问题,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的,他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他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教师曾说过的话:植物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的那棵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他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着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也许那树是如此地瘦小,甚至还有些枯萎,但只要有这养料的浇灌,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参差不齐( ) 参天大树( )
(2) 第3自然段中“生气”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用它的另一个意思造个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 请你用“____”画出点题的语句。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父亲对富兰克林·罗斯福关于爱的教诲。(语言、行为都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灯光下的月光》,完成下列各题。
灯光下的月光
①我总以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
②小时候,每天吃过晚饭后,外婆就会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随后,打开台灯,于是,我就和两个妹妹各坐饭桌的一边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只有一间屋子,饭桌就是书桌,摆放在朝西的窗下,一边紧靠着墙面,这样,台灯就可以固定地搁在桌上。因为那台灯也紧靠着窗台,所以就像是从天上撒进来的月光。
③这是留在我脑海里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④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妈妈就会打开台灯,和孩子坐到灯下,一起读美丽的童话故事。这本身就如同童话般美丽。台灯下是一片橙黄的光,那是窗外的月亮撒下来的,月光把孩子们一个个接到迷人的书里去。这是我们人生漫步的开始。当我们扬起红帆前往金银岛,在柳林风声中与卖火柴的女孩和木木相遇,加入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循着绿野仙踪,去探访大座钟的秘密……善良、勇敢就这样通过阅读注入了我们的血液,将我们带往未来的日子。
⑤我想,如果这是一幅真实的图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得特别健康,可是,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憧憬,一份期待,其中掺和着许多的无奈。
⑥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写道:“记住一本书是记住读这本书的那个孩子……看到一本儿时的旧书,深深地闻一下它的气息,刹那间你也成了活生生的普鲁斯特。”童年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它是一个人阅读经历的起点,它非但激发了求知的渴望,并因此形成观点,形成习惯,继续阅读。
⑦孩子的读书生活原本是包含了阅读的,但是,现实恰恰是一个悖论,阅读已经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这让我无法理解。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每天在阅读。即便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美文,但是那种宁静的倾向于内心的没有功利的阅读却难以存在。教学将美文的阅读享受淹没了,一篇文章,若把它全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如此琐细地一一分析,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⑧这真是非常的可惜,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没能建立起阅读的品性,那么,对于以后长长的人生来说,是缺了一个很大的勾连之环的。这个勾连之环在前边是童年重要的记忆,在后边则是生命质素重要的延续和补充。阅读是帮助成长、提升人生的动力。阅读的丧失,不单单是不读书而已,那是进步的丧失,是幸福感的丧失,是内心世界支撑的丧失。
⑨如今,我早已长大,但我每天还是在等待夜晚来临。晚饭后,是我独处的时间,那时,我会走到书桌前,随后,打开台灯,开始阅读。
【1】④自然段提到了哪些文学作品?请写出书名(至少找出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④段和⑦段中划“ ”句子的理解。
④段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段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下文,说说⑤段中加点调“无奈”的具体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谈谈你的阅读经历和对阅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文文在参观某地时看到了以下两则材料,请仔细阅读后完成练习。
材料一:国歌纪念广场位于上海杨浦区,占地约2.7万平方米,以唱片的造型设计的大型开放式圆形广场,寓意《义勇军进行曲》从上海唱响后,传遍大江南北。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独特的主题雕塑,其主体造型为一面经过战争和历史风云洗礼的国旗,旗前还有一把军号。国歌展示馆坐落在广场西南侧,由序厅、国歌诞生厅、国歌纪念厅等组成。该馆以国歌故事为主线,以爱国主义为基调,以声音效果为重点,以展示、教育、收藏、研究四大功能为方向,通过珍贵的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全面展示《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背景、创作过程、传唱与影响,充分展现了国歌的魅力,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
材料二:1970年3月2日晚上,寒冷的春夜。嘟嘟嘟,清脆的哨声划破了连队营区的沉寂,也把我们这群初来乍到的战士们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____________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我好不容易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了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几次就是打不好。最后我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了个“五花大绑”,就往肩上一扛,跳下地,趿拉着鞋,冲出门外……
【1】材料二可能是文文在( )展区看到的。
A.国之风貌
B.缅怀革命先烈
C.感受军旅生活
【2】《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很快传遍了全中国。这首歌的曲作者是( )
A.聂耳
B.冼星海
C.徐悲鸿
D.鲁迅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国歌纪念广场中央的雕塑,主体造型是一张唱片及经过战争和历史风云洗礼的国旗,寓意着国旗和国歌将传遍大江南北。
B.国歌展示馆以国歌故事为主线,有展示、教育、收藏、研究四大功能。
C.材料二中“脑门上急出了一层汗”描写了“我”的动作,“扛”“跳”“趿拉”“冲”等动词,表现出“我”在慌乱之中的狼狈相。
D.材料二中的“划破”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哨声的尖锐,为“我们”从梦中惊醒作铺垫。
【4】材料二中的第2段具体描写了“我”的狼狈相,请你发挥想象,在文中横线处写一写紧急集合的哨声响后,全体战士手忙脚乱的场面。
14、课内阅读。
三亚落日(节选)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1.选文写到了 、 、 、 等景物,它们汇成了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 、 、 、 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 比做了 。
3. “ ”“谁都想”等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三亚落日景物的 之情。
4.联系全文,作者把落日分别比做 、 、
。
15、改为反问句。
1.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想到母亲,我就泪流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让两个孩子和死人待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忘不了那个卖书的残疾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鸥们不愿意让老人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保护它。(不改变原意,换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响亮的叫声。(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伴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怀特森老师摆摆手。(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千上万的幼龟鱼贯而出地一起来到海滩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
改为“被”字句:
2.老妇人想起了乔依。
改为双重否定句:
3.人民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改为反问句:
4.国家的财产被消防队员抢救出来了。
改为“把”字句:
21、作文。
题目:一位令我 的人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
3.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