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期末东莞六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说说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 _______

    (2)您不是常说老实做人,认真演戏吗? _______

    (3)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 _______

  • 2、填空。13%

    (1)草原的天比 ,空气是   ,天空是 ,使我 ,表示我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像  

    (3)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   ,行动轻快灵活,仿佛  

    (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的天空中挂着一轮____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____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____银圈,手____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____去。

  • 4、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1.______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_____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2.这次接力赛______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_______还是落后了。

  • 5、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余音绕____  约定____成  轻歌____舞   笔走龙____

    惟妙惟____ 不可开____ 栩栩如____ 字正腔____

    ____有眼 巧____天工 粉____登场 科____出身

    (1)这些词语中,最能体现音乐美的是_____,最能体现舞姿美的是______,最能体现书法美的是______

    (2)_____原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3)_____、以字行腔、声情并茂是民族声乐演唱者必须遵守的法则。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解释下列词语。

    山郭:_______________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不少于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课外阅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的韵脚是____________,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

    【2】给下面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乱花”的意思是(________

    A.指花朵大小不一,显得很杂乱。

    B.各种颜色的野花。

    (2)“渐”的意思是(________

    A.渐渐。 B.进。

    (3)“欲”的意思是(________

    A.副词,将要。 B.欲望。

    【3】解释下面的诗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漫步西湖所见到的明媚风光。(________

    (2)本诗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歌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孤山寺和白云。(________

    (3)“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________

    (4)“早”字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之情。他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情态,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________

    【5】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从落日残霞可以看出曲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时候)的景色。

    2此曲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按照___________的顺序,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前四行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后两行中青、绿、白、红、黄这些描写色彩的词语又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雕像

    ①一位致富不忘家乡的农民企业家出资修了一座跨河大桥。

    ②大桥竣工后,企业家找到一位颇有名气的雕塑家,请他塑一尊人物石雕立在桥边。

    ③企业家说:照片我没有,但请您听听这个故事——

    ④20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山洪暴发,天昏地暗。一个放学归来的少年躲在河边一棵孤柳下浑身湿透,惊恐地盯着面前咆哮的河水。突然,少年听到一声声呼唤:狗子——狗子——少年隐约看见河对岸母亲顶着一块儿塑料布艰难地走来了,可河上的小木桥早被洪水冲走了。母亲也看见了儿子,来不及挽起裤腿便踏进湍急的河里。突然,一股更猛的洪水奔涌过来,母亲一闪不见了。少年急了,跟着洪水往下游跑。

    ⑤良久,母亲又被洪水托了起来。

    ⑥娘!娘——少年哭喊道。

    ⑦母亲被浪头掀起的片刻,用了最大的声音喊:狗子——饭在灶膛里……热着——有20块钱在床上的棉絮里……母亲话音未落就被洪水卷走了。

    ⑧后来少年chuò zhuì)学了。少年用母亲积攒下的分分角角到镇上做生意,一直到今天。

    ⑨企业家讲到这里声音有些哽yān   )了,他说:您知道,那少年是我,我要给母亲塑一尊雕像。

    ⑩那一夜雕塑家失眠了,那场景总缠绕在脑子里。雕塑家开始了自己雕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的创作与雕刻。

    雕像揭   )的那一天,当这位农民企业家亲手掀起雕像上的红绸时,他惊呆了,久久不语——风雨中,一位头发凌乱的母亲顶着一块儿雨布,佝偻着腰,神情焦急地呼唤着……母亲的背后,映衬着彩虹一样的跨河大桥。

    企业家紧紧抓起雕塑家的手:谢谢您!谢谢您!企业家的声带chàn zhàn)动着,眼睛闪着泪光。随后他说:工钱多少?您说个价!

    雕塑家轻轻推开企业家的手,郑重地问:你说呢?

    【1】用“√”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咆哮:_______

    (2)颇有名气:________

    【3】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想想这尊雕像表现出了怎样的深刻意义。_______

    【4】读文中画“_____”的句子,说说雕塑家想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

    【5】请你简要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特点。

    企业家:________

    雕塑家:________

    母亲: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

  • 10、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 )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dǎo dào)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显现 出现 出没)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看到、投向、望着)主席台。

    1“√”打出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四面八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山倒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片段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北京鲁迅博物馆有关介绍

       

    【材料二】故乡(节选)

    我问问他(中年闰土)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背景链接】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平(今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以闰土为代表)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1】下面哪个人去“鲁迅博物馆”的时间不合适?( )原因是:____________                              

    A.张明7月9日(星期六)下午2点去。

    B.王红6月3日(星期五)上午10点去。

    C.琳琳8月8日(星期一)上午9点去。

    D.刘芳5月8日(星期日)中午12点去。

    【2】平平想了解鲁迅的生平、去博物馆的路线、馆内展品、周边住宿等情况,应依击目录中的哪几个部分(          

    A.1   7   2   6

    B.3   7   2   6

    C.3   7   1   6

    D.7   1   2   6

    【3】要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需要看材料( )

    (1)经历了无数的苦难,闰土还和小时候一样。

    (2)从片段中,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愤恨。

    【4】下面是鲁迅的作品的是(          

    A.《少年闰土》

    B.《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C.《有的人》

    D.《故乡》

  • 1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zhǎn cuán)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sǎn sàn)。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讲课本竖在面前当píng bǐng)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的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去,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dìng zhàn)。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疑。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意兴——______ 搏将——______ 知趣——______

    【3】“一圈黑脑袋”、“一哄作鸟兽散”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竖在”、“不便”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疑。”这句话是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 ,说明了 ___________

  • 13、阅读经典。

    ①读书是一种心灵的邀游,是一种精神的超越,是一种智慧的沉淀,阅读经典更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令我无比兴奋。

    ③与书为伴我可以穿越古今。和诸葛亮谈三国,与林黛玉论人生,还能与杜甫一起吟诗诵经——在书中,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一幅善恶美丑的生活画卷。阅读托尔斯奏的《复活》让我对聂赫留朵夫的遭遇感到同情,对当时沙皇统治社会的黑暗感到不满,对大臣与百姓不同待遇感到不公;阅读老舍的《骆驼样子》,我不仅被那传神又通俗的语言文字所吸引,更让我对祥子人生的不幸感到辛酸,也让我对当时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感到无奈;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让我对曲折的故事情节感到痴迷,对保尔·柯察金的人格魅力感到钦佩,也让我对苏俄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感到怜悯。通过书,我可以了解人间冷暖,洞悉人生百态。

    ④阅读经典犹如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谈话,是人生的导师。是生命的养料,一本本经典好书更让我爱不释手。当烦躁时,一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进我的夏至,为我抚平心中的躁动;当迷茫时,孔子的《论语》拨开雾气茫茫,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当枯燥时曹文轩的《草房子》洋溢着秸秆味道,为我还原童真的欢乐。

    ⑤阅读经典,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的心灵。笑问人间何为美?曰:与书为伴亦为美。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②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按要求作答。

    书名 阅读内容

    作者

    人物

    对人物命运态度

    社会情况跟体会

    《复活》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骆驼祥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从表的每一行看,你发现作者的阅读重点关注的是哪些内容?得到读整本书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的每一列看发现哪些异同?给你写作有点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想自己的阅读体验,仿照④自然段,谈谈自己的读书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1】借助画横线句子,展开想象,你仿佛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的画面。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实在的道具是指_____,虚拟的道具是指_____。读了课文,我知道京剧中“无”胜于“有”的例子还有:_______________

    【3】联系选文内容,请你填一填: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_____,或者作为_____的象征。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将下列句子改为感叹句。

    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

    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吗?

     

  • 16、按要求写句子。

    (1)语文课上,教室里安静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天的教室里热得像蒸笼一样。(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班同学都参加这次献爱心活动。(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去年我国的石油输出量是世界上石油输出最多的国家之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老人说:“种树是我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我生命的归宿。”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

  • 18、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

  • 19、在旧社会,没有谁能改变小女孩凄惨的命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扩句。(至少扩两处)

    浪花高。

    风吹倒了小屋。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写倡议书

    1.读了《妈妈的习惯》这篇文章,你一定对“环保”有了新的认识,请围绕这个主题,以“育才小学全体少先队员”的身份向全体市民写一份倡议书,表达你的建议和愿望。

    2.注意倡议书的格式。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