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期末松原六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名句名言我会填。

    绿树村边合,______

    捐躯赴国难,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

    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

  • 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1)在天底下,_______,而_______。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_______,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_________________

    (2)夏天,当暴雨骤来时,不由得让人想起诗人苏轼在游览望湖楼时写下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__________,下面是________,都种着_______________

    (4)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人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正如鲁迅在《学界的三魂》中所言:“惟有___________,惟有_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暑假旅游,看见蜿蜒的黄河,不禁想起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

  • 3、规范书写词语。

     

     

     

  • 4、背诵默写。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

    (2)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嘲》

    (3)有所期诺,__________________;有所期约,__________________。《袁氏世范》

    (4)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门外文谈》

    (5)卧看满天云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

  • 5、看拼音写词语

    páo xiào        kāng kǎi          dǐ yù        xuán yá          pǔ xiě

    ( )             ( )          ( )     ( )            (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

    【2】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这些景物,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3】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是古诗的“炼字”艺术。就如从第一句中的“翻”字,我们可以看到大片乌云快速翻滚蔓延的动态。从第__________句的__________字,我们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景中寓情,透过这一幅幅画面,我们感受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

  • 7、品读下面两首小令,填空答题。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马致远 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孤村落日残霞,

    小桥流水人家,   轻烟老树寒鸦,

    古道西风瘦马。   一点飞鸿影下。

    夕阳西下,   青山绿水,

    断肠人在天涯。   白草红叶黄花。

    1.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__________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__________之情,给人__________的感觉,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朴《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的情绪,曲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使全曲静中有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悉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白朴的《天净沙·秋》,前三句用孤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典型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在这一片宁静中,突然掠过__________,飞下地面,使人心为之一动。

     

  • 8、课内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包含着(       )(多选)。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A.春天。

    B.美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______

    【4】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他的深深爱国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我还积累的爱国有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这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2020年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从此走上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材料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Loɡo由正圆形、写意的太极阴阳鱼、北斗星、司南、网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等要素组成。北斗星是自远古时起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导航装置,两者结合既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又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为人们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和通信服务,同时还寓意着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1】北斗导航系统共发射_________颗导航卫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2020年7月31日正式开通。北斗导航系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项功能。

    【2】想了解有关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相关信息,我要认真阅读(     

    A.材料一

    B.材料二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LOGO的组成要素有正圆形、写意的太极阴阳鱼、_______________、网格化地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寓意着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

  • 10、课外阅读。

    歌声(节选)

    ①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②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③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歌声: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短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__________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延安歌声的眷恋之情。

    【2】第②段中加点词“熙熙攘攘”在文中形容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场面,共同突出了人________的特点。其中,第②段特别描写了人们的穿着和心情,突出了场面的________气氛;第③段特别描写了冼星海的指挥和歌声的悠扬、淳朴。两个场面结合,表现了延安歌声是_______________的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 11、课内阅读。

    《腊八粥》(节选)

    ①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①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②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③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与“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画上波浪线。

    【3】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1)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刻画了八儿________的形象,从中你能感受到八儿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给第②处画横线句子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中“跌”字可以换成“掉”字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文中第③处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

  • 12、细读课文,你觉得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几件事中表现的?

    阅读提示:a、细读每一段,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认真体会一下,把你的感受批注在课本上。b、用心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把你的所得所感与小组同学交流。

    (1)默读四段,感受深的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本段用         、七个动词,表现了鲁迅  

      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2)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从中表现鲁迅怎样的品质?

    (3)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关系是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13、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dǎo  dào)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显现 出现 出没)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看到、投向、望着)主席台。

    【1】用“√”打出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四面八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山倒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片段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的筷子

    古人称筷子为(zhù)”,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因箸同(“,慢),所以要把改为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了。

    用筷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在使用象牙箸。

    筷子的形状,最初是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0.4厘米。到了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分清了。

    制箸的材料,通常采用竹、木。如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等。此外还有采用铜、玉、骨、银等材料的,如北京的雕琢玉筷,广州的象牙筷……

    筷子挺直,宁折不屈。唐玄宗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一诗写道: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用筷子夹取食物的情景,也赞颂了像筷子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1】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多选题)

    A.作比较

    B.举例子

    C.打比方

    D.列数字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④段中的“通常”一词去掉后表达效果不变。____

    (2)古代的筷子和现在的筷子形状是一样的。____

    (3)安徽出土的铜筷属东周时期,云南出土的铜筷属春秋晚期。____

    【3】有几位同学带着不同的目的阅读了这篇短文,他们分别应重点关注(精读)哪个自然段的内容?请将自然段序号写在横线上。

    (1)李玉同学想研究筷子形状的变迁,他应该精读第______自然段。

    (2)张诚同学想找一首与筷子有关的古诗词,他应该精读第______自然段。

    (3)刘响同学想弄清“筷子”名称的由来,他应该精读第______自然段。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变换句式,意思不变。

    1.有谁见过这样劳苦、这样简朴的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读下面的短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饱经风霜的手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数代人的心愿,一百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改为感叹句)

     

    (2)邓小平提出构想。

    (扩句)  

    (3)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缩句)  

     

  • 18、句子训练营。

    1詹天佑不怕困难。詹天佑不怕嘲笑。(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

     

    2 詹天佑是工程师。(扩句)

     

     

  • 19、改成转述句。

    汤姆•索亚叹了一口气,对妈妈说:“妈妈,您可以帮我把门关上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下面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写下来。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用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与表达。

    我们的生活空间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往往都有不同的性格侧面。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今天,我们就来写写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吧!

    请以“我眼中的 ”为题,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

    (1)抓住不同的性格侧面突出人物特点。   

    (2)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少于 450 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