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生字注音。
坳_____ 涸_____
蜷_____ 伪_____
2、填空。
(1)《夏天里的成长》是作者( )《夏天》里的片段。课文按“总-分”结构,围绕”( )”这句话,从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山、地、河、铁轨、柏油路,以及人类三个方面,一层一层地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 )意思:谷子长势如何,能否取得丰收,在历六月六这一天,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3)( ) 意思:是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4)( )蕴含的道理: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积累经验。
3、读拼音,写词语。
páo xiào shā yǎ zhào gù fēng bào
(_____)(____)(____)(_____)
yīn lěng yōu lǜ chén sī hōng míng
(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填空。
(1)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酒热血,文天祥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怀才不遇时,李贺依然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虚度光阴的同学,我想引用《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说;我们经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时间可以检验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知识,遇到事情只有亲身实践才知道困难。
(3)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与心仪的书不期而遇,我们会有不少收获:《魯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让我懂得________________;《骑鹅旅行记》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_______》中的汤姆和贝琪凭借成功脱险,找到了出口。而我,目前正在读《_______》这本外国名著,书中的主人公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___人。
5、用“然”组成合适的成语,填在( )里。
1、今天的升旗仪式,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___________)地进入操场。
2、他从二楼跳下来却(_____________)。
3、李老师为同学们做了那么多的事,让人(______________)。
4、看了爸爸画的线段图,我(_______________),知道这道题该怎么做了。
5、经过我和弟弟一个下午的打扫,房间(_____________)。
6、赏析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 ),花木成畦手(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充括号里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中“长扫”的意思是:___________,“手”的意思是:__________,“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_。
【3】后两行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写出其他古诗里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
7、阅读蹦极
观书有感
文/〔宋〕朱 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①巨舰一毛轻②。
向来③枉费推移力④,此日中流⑤自在行。
注释:①艨艟(ménɡ chōnɡ):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②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③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④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⑤中流:河流的中心。
【1】写出诗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艨艟巨舰一毛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以水上行舟比喻什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要不要学习古人的那些读书方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 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 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 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9、阅读与欣赏
杜小甫一家三口外出旅游,准备从福州鼓西路到火车南站坐高铁。现在有几个出行方案可供选择:
方式 | 时间限制 | 路程 | 费用 | 耗时 |
乘公交车 | 6:00~18:50
| 家→鼓楼公交车站→白湖亭车站→火车南站 | 2元/每人 | 1小时20分钟 |
坐地铁 | 6:30~23:00
| 家步行→地铁1号线→火车南站 | 5元/每人 | 50分钟 |
打的 | 随时 | 家→火车南站 | 80元(最多4人) | 30分钟 |
【1】从上表中可知,费用最便宜的出行方式是_____, 每人的费用为__________;耗时最短的出行方式是_________,耗时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出行方式中最不受道路交通状况影响,能按照预估的时间到达的是_____________。
【3】杜小甫一家人订的高铁票是22 :30,杜小甫爸爸打算在高铁发车前30分钟进站,还希望选用的出行方式既省钱又省时。为此,你建议他们最迟____________(几点)出门,选择__________(方式)出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外文章,完成练习。
①詹(zhān)天佑(yòu)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 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xié),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
③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miè)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④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⑤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suì)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⑥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⑦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jùn)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miǎo)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1】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开头的横线上。
【2】文章选取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的几件事来写。请用小标题概括出来,按顺序写在括号里。
接受任命——______——______——______——提前竣工
【3】第④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 ”画出来,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用“﹏﹏﹏”画出本段一个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 。
【4】要完成下面表格,需要细读第________、_______自然段的内容。请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下面的表格。
项目/地点 | 居庸关 | 八达岭 | 青龙桥 |
地形特点(用一个字概括) | _____ | _____ | _____ |
采取办法 | _____ | _____ | _____ |
【5】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联系上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内容写写你的观点和依据(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
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划破长空,在广场的上空回响。矫健的国旗护卫队英姿勃勃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威武高大的擎旗手,肩扛国旗,在36名护旗手的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他们身后事60人的军乐队。
万头攒动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初照的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敬礼!”
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庄严、肃静、神圣。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1】这篇短文记叙了天安门前_____________的场面,记叙顺序是:
人们等待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处描写“点”和“ 面”的句子,再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人们为何“久久不愿离去”?人们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我能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我能用一个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文中说明“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的有关句子。
【4】认真品读伯父的话,并说说是什么意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为什么说“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蹦极
报国心切的廉颇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武将,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可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用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打了大败仗。
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人去看老将军身体怎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后,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枪刺杀。他对人们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
廉颇为保卫赵国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报效国家,这就是爱国英雄的本色。
(摘自“字典网”)
【1】为什么“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短文中表现廉颇报国心切的句子。
【3】你由画横线的句子想到了成语:______________。
【4】“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和文中哪些内容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母亲的味道
①小时候,这个季节,地里的胡豆成熟了,我们乡下小孩子总爱跑到地里亲自摘胡豆,回来用竹签穿起来,在火上烤着吃。有时火太旺,胡豆烤煳了,可是并没有熟;有时太着急,还是半生不熟的就开始吃。可我们吃得却那样的香,那样的有滋味。如今想想,大概是那时候我们没有像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有吃不完的小吃的缘故吧。
②烤胡豆的时候,母亲总要唠叨不停,唠叨过后,我们一一定会吃到母亲端上桌的大盘炒熟的胡豆。一次,母亲在我烤胡豆时出了一道题目让我算:“一颗胡豆七个屁,七颗胡豆几个屁呀?”我随口答道:“七七四十九个!”母亲就哈哈大笑:“七七四十九,好个算屁狗。”父亲也笑了,我也跟着他们笑了, 半天才恍然大悟。
③后来,母亲在厨房炒菜的时候,我便常常站在一旁傻傻地看,母亲便告诉我饭要怎么做,菜要怎么炒,于是七八岁的时候,我学会了做饭菜,当然也学会了炒胡豆。
④我把胡豆洗了倒进锅里就开始炒的时候,外甥问我:“舅舅,你怎么不放油就炒啊?”我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炒着。小时候家里特穷,母亲炒菜,几乎都没有用油,或者是用少许油。母亲炒胡豆,先把胡豆倒入锅里,等到胡豆炒熟了铲起来,再往锅里倒点儿油,然后再炒本来已经熟了的胡豆。我问母亲,母亲说:“那样省油!”我照这样把胡豆炒了, 可是后来女儿、外甥都说不好吃,只有我慢慢嚼着,有滋有味地嚼着,因为,那是母亲的味道。
⑤母亲十八岁那年就嫁给了父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忙庄稼,忙家务,忙拉扯孩子,脸上经常挂满汗珠,头发间经常夹杂着土屑、草叶
和菜花,身上经常沾附着泥土灰尘。
⑥很多时候,母亲来不及洗干净手脚上的泥土或者龚草味道;很多时候,母亲的手上还有黄绿的草色、庄稼色、泥土色,指甲缝隙间还有泥土、草屑;很多时候,母亲一身的炊烟灶台味道,一身的牲畜粪草味道她就用这样的手洗锅、淘米、煮饭、做菜给我们吃,把我们四兄妹拉扯长大。
⑦而今,我已过不惑之年,每次回老家看望母亲,吃着母亲那和着花草香、和着庄稼味道、和着泥土味道、和着母亲的汗水味道的饭菜,吃得那样香,那样甜,因为,那是母亲的味道。
⑧母亲的味道,总是那样让人魂牵梦绕。
【1】第③自然段写到“我便常常站在一旁傻傻地看”,“我”为什么说自己“傻傻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写小时候我们乡下小孩吃胡豆的故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写妈妈给“我”出算术题,“我”的回答让妈妈、爸爸“笑”,“我”也“笑”了,从中可看出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爸爸和“我”的“笑”又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让作者“魂牵梦绕”的“味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乐园。
1.谁都有父母兄弟,谁都有妻子儿女。(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捷的小猴子在树上愉快的玩耍。(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在给小明讲题。(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工人师傅的努力下,产品的质量得到了较大的增加。(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的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正月过后,闰土必须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都要经过勘测。(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修改意思重复的病句。当句子中出现语意重复或者重复的成分时,找出重复的部分,去掉其中一个。如下面句子中“合适”和“适宜”意思相近,则任选一个去掉。
3.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适宜的线路,詹天佑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改成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习作梦想谷。 (任选一题,请另附纸)
1.有时,一本书,一个人,一句话……都会使我们受到启示,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请以“ 的启发”为题,写一篇习作。
2.只要你认真观察,随处都可以发现真实感人、能触动你心灵的事情,令你觉得有趣、难忘,带给你启发、思考……请你以自己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一件事为内容完成一篇习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