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沉寂—(_____) 暴露—(_____) 憧憬—(_____) 浓密—(_____)
疲倦—(_____) 发达—(_____) 猜测—(_____) 紧密—(_____)
2、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勤读报,会读报,你就会和大千世界关系十分密切。( )
2.小明是个贪玩的孩子,有时竟然把作业抛到了天的极高处,无影无踪。( )
3.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
3、按积累运用知识填空。
(1)王华今年有了自己的房间,他很高兴,想在房间内贴一句名言,以激励自己树立远大志向,发奋学习。请你帮他选择一幅合适的名言。
(2)要过年了,我想送给好朋友一句歇后语,祝愿他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更上一层楼, 。(请填上一句歇后语)
(3)杜甫的《春夜喜雨》运用拟人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的名句是 , 。
(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引用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教育我们 , 。
(5)第11 册课文中,我认识了不少人物,如詹天佑、桑娜、闰土、鲁迅先生……其中我最喜欢 ,因为 。
4、按照课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
2.故人具鸡黍,___________。
3.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
4.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___________。
7.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5、汉字注音。
裳____ 蹄____ 缀____ 蕾____ 拙____
蝉____ 律____ 抡____ 屹____ 府____
6、古诗阅读。
春 日
[宋]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胜日”的意思是(____),“东风面”的意思是(____)
A.胜利的日子。 B.天气晴朗的日子。
C.春天的面貌。 D.东风的模样。
【3】这首诗中的( )一词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A. “万紫千红” B. “泗水滨”
【4】积累描写春天的诗句,我还能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浪淘沙·其七》,完成习题。
浪淘沙·其七 ①
〔唐〕刘禹锡
八月涛②声吼地来,头高数丈③触山回。
须臾④却入海门⑤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
①〔《浪淘沙·其七》〕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②〔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③〔头高数丈〕数丈高的浪头。
④〔须臾〕片刻。
⑤〔海门〕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南边龛山,北边赭山,两山相对耸立于江海汇合之处,就形成了海门。
【1】“头高数丈触山回”中“触”应解释为哪一项( )
A.接触
B.触摸
C.撞击
D.感触
【2】诗中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的是哪一句( )
A.八月涛声吼地来
B.头高数丈触山回
C.须臾却入海门去
D.卷起沙堆似雪堆
【3】诗中能体现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的词语是哪一项( )
A.雪堆
B.卷起
C.却入
D.须臾
【4】诗人由远而近,由动及静地描写了钱塘潮涨潮退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八月钱塘潮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令人震撼。请选择潮涨或潮退其中一个镜头展开想象写下来。
_______
8、读下面的古诗《过故人庄》,并完成填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字词。
过:_____________ 鸡黍:_____________
轩:_____________ 话桑麻:_____________
【2】诗中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_________。三、四句是描写_________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像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描写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远景,绿树环合,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大,优雅恬静;下句是近景,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
C. 颈联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D. 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4】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③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中第2自然段中的“那步田地”是指( )
A.母亲因为种那些田地生病了。
B.母亲带着病来到那块田地。
C.母亲生病了,但还能种田地。
D.母亲的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2】母亲由“絮絮叨叨”到忽然不说了,原因是( )
A.担心“我”又陷入痛苦中,不再带着她去看花了。
B.了解“我”从小就喜怒无常,所以说话变得更加小心。
C.结束这个话题,怕“我”再次因残酷的现实而深陷绝望。
D.担心她的絮絮叨叨会耽误了“我”休息的时间。
【3】围绕“看花”这一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情节。
“我”拒绝看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三句话分别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心情都源自一位母亲_______的情感,三个句子在表现情感上共同的方式是_____。
【5】文中哪句话与画横线的句子相互照应,用“ ”画出来。
这两个句子都是 描写,结合“我”的内心变化可以看出这种描写在抒情上的作用是
【6】第1自然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的原因是________,又“偷偷地听着”是因为___________,从中看出这是一位_______的母亲。
10、课内阅读。
竹节人(节选)
①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
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 。
②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③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④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⑤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⑥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 ,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⑦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⑧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 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1】文中横线上应添加的词语依次是( )
A.前功尽弃 八面威风 呆若木鸡
B.功亏一篑 八面威风 呆头呆脑
C.前功尽弃 威风凛凛 呆头呆脑
D.功亏一篑 威风凛凛 呆若木鸡
【2】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多选)( )
A.做竹节人
B.竹节人的装扮
C.竹节人的玩法
D.竹节人对打的场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词语“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不知疲倦”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顺便的爱
那段时间她生病住院,来看望她的人很多,亲戚、朋友、下属,她不得不打起精神一一应对。
每一位来访者都嘘寒问暖,嘱咐她安心养病。她应着。她知道大家都很忙,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她感到很抱歉。目光在来者中逡巡,她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垂着双手,有些羞涩地站着。
她想起来,来医院那天,下车时,女孩正好从车旁边经过。虽然女孩两手空空地来看她, 她还是感到有温暖轻轻掠过她的心。
女孩是她资助的一名贫困生。那时候,她刚开了一家美容院,女孩的资料是她从报纸上看到的,其父母在一场事故中去世,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一对一的资助方式,需要每年出资1200元钱。她有些怜惜女孩,决定资助她。可在给女孩送钱的过程中,她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女孩常常迟到。原来,女孩和奶奶住在郊区的一间地下室,离学校远不说,地下室里还阴暗潮湿。她想起了自己另一套住房。房子很小,一室一厅,是当年她和爱人刚到这座城市时买下的。后来,他们搬进海边的别墅,嫌出租麻烦,小房子就一直空着。她当即决定,让女孩和她奶奶搬进这套小房子里。
一年1200元钱的资助费,对她来说不过是一件衣服、一顿饭钱而已,让出房子,既方便了女孩,房子又有人照顾,一举两得。可作为一个商人,她懂得,任何行为都可能蕴含商机。她与电视台的朋友一起策划,于是人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令人感动的一幕:女孩在潮湿的地下室里瑟瑟发抖;女孩和奶奶搬进新房子,欣喜无比;女孩接过她手里的钱,流下感动的泪水;她和女孩像母女一样,促膝交谈……
节目录制得很成功。播放后,许多观众在电视机前流下眼泪。很长一段时间,美容院的营业额直线上升。爱心也能创造价值,她在心里暗暗叫好。
如今,她很想对女孩说点什么,比如,问问成绩,或者问问生活得怎样,可女孩被挤在一群人的后面,像一朵最不起眼的小花。她也就闭了嘴。朋友们走了,女孩也走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
她没想到,第二天清早,她刚起床,女孩像一只小猫,轻手轻脚地走来,手里拎着一只保温桶。她还没开口,女孩先笑了,说:“阿姨,喝点粥。”打开保温桶,一股清香溢出来:白米、红豆、大枣、莲子……八宝粥冒着热气,她的肚子在那一刻咕咕叫起来。
每天早上女孩都来送粥,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早上,爱人要照顾儿子去幼儿园,忙得不可开交。女孩的参与,直接帮他们家解决了一大难题。可她隐隐觉得不安:学生时间紧张,她耽误女孩太多时间了吧?女孩却安慰她:“阿姨,不碍事的,医院在家和学校中间,我顺路;我也要吃早餐,给您送来,只是顺便而已……”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来看望她的朋友越来越少,她不抱怨,只是心里滋生了越来越多的寂寞。倒是女孩,对她不离不弃,每天早上准时到来,拎着一保温桶香喷喷的八宝粥。她问:“你奶奶好吧?”女孩点点头。她问:“期中考试考完了?考得怎么样?”女孩脸上飞过一抹红晕,说:“别的科还行,就是英语不理想。”她有些急,说:“抓紧时间补补呀!”女孩点点头,脸更红了。
她的身体恢复得挺好,那天她醒得早,醒来后感觉神清气爽,穿衣下床,信步走出来。再过两天就要出院了,她想去女孩那里看看。路不太远,十分钟就到。抬手准备敲门,她笑了,这是自己的房子,自己有钥匙。把钥匙插进锁眼,门开了。女孩在餐桌前,见了她,“呀”的一声,赶紧站起来。
她走进来,四下环顾:屋子有些乱,被子在床上没有整理;小小的餐桌上,半块馒头,一碟咸菜,旁边还摊开一本英语书。女孩在边吃边学。她问:“奶奶呢?”女孩说:“奶奶身体不太好,被叔叔接回老家了。”她诧异地看看女孩,走进厨房。厨房里,砂锅在火上“咕咕”响着,打开盖子,她一眼看出来,半砂锅的八宝粥,不多不少,正是每天送给她的量。
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在她心里溢开。转过身,看着这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想起女孩的话:“阿姨,我只是顺便而已。
她的眼睛慢慢湿润了。曾经,她把最“顺便”的事,做得最不“顺便”;而女孩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把最不“顺便”的责任,“顺便”承担了下来,让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羞愧在她心里席卷而来。拥着单薄的女孩,仿佛有丝丝春雨,轻轻涤荡她的心。
【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句子中加点短语的理解。
(1)曾经,她把最“顺便”的事,做得最不“顺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女孩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把最不“顺便”的责任,“顺便”承担了下来,让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句子。
(1)女孩像一只小猫,轻手轻脚地走来,手里拎着一只保温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拥着单薄的女孩,仿佛有丝丝春雨,轻轻涤荡她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详细交代“她”与朋友策划电视节目的具体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评价文中的“她”和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矢志寻蒿人
①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她“共和国勋章”。
②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药的研发。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的试验,一次一次的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③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她从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青蒿素疑似有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一口吞下。数日之后,从实验室里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④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青蒿素的创新研究,并更加关注老药新用的问题,不断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在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⑤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面对赞誉,她淡淡一笑:“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是鹿儿所食的一种普通野草。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
⑥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共和国勋章”这一崇高荣誉,她受之无愧!
【1】“矢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发誓立志”。选文题目“矢志寻蒿人”的意思是:_________。
【2】第②段中,屠呦呦为了完成使命是怎样做的?用“ ”画出来。
【3】阅读第②—⑤段,参照示例,简要概括事件内容。
文章写了屠呦呦_______;以身试药,证实药物安全;______三件事。
【4】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属于屠呦呦“没有丝毫迟疑凝,一口吞下”原因的一项是( )
A.她天生抵抗力比一般人要强。
B.她面对试药的危险毫不畏惧。
C.她立志完成国家交给她的使命。
D.她要帮助人类解决疟疾的威胁。
【5】下面是三位同学对第⑤段中内容作的批注,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屠呦呦“衣着朴素”的外貌描写,说明屠呦呦因为年纪大而不注重穿着打扮的特点。
B.“淡淡一笑”的神态描写和“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屠呦呦淡泊名利、谦虚诚恳的品质。
C.“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这个比喻句用得非常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屠呦呦的品质特点。
【6】文章对屠呦呦所获荣誉写得简单,对她为了治疗疟疾研制青蒿素的言行和事件写得详细。你认为这样安排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约长1100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竖井开凿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用“//”把选段分成两层。
【2】画“____”的句子让你想起了哪两个成语?这句话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
【3】这两个隧道分别有什么特点,詹天佑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开凿的?
_______________
14、知识窗:
郑 板 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经常到附近一个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因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5、将下列句子改为感叹句。
①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
②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吗?
16、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支书在瓢泼大雨的夜晚镇定地指挥村民过木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泉水唱着歌儿,欢快地向前奔去。(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语境,填写与“说”有关的词语但不要出现“说”字。
伯牙内心想着高山时弹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巍峨高耸的大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19、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保护它。(不改变原意,换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这花真香。(写成夸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的月亮很圆。(写成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来了。你别走。(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生活常常有“意外”,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样的意外呢?是意外的“成功”“发现”“收获”,还是“打击”“快乐”?请以《意外的__________》为题目,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事例把“意外”写具体。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语句通顺,写清楚过程;3.书写工整,45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