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期末三明六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默写

    1.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宿建德江》)

    2.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_______。(《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3.______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 2、根据原文(原意)填空。

    1.“此画斗牛也。牛斗,__________,尾__________,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2.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商隐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人》整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与“只要春风吹到的地,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意思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给字添上不同的偏旁组词。

    昆:①_____棒;②_____沌 朵:①闪_____;②_____

    八:①_____下;②_____手 吾:①醒_____;②_____

  • 4、读拼音,写词语。

    1.qī hēi_____一片的夜晚即将过去。lí mínɡ______时分,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了微微的hónɡ yùn_____

    2.chuán jiǎnɡ____划过水面,许多株rónɡ shù_____就在眼前,朋友们却jiū  zhènɡ_____我的错误,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

  • 5、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柔美——_________  拘束——_________  羞涩——________ 热乎乎——_________

    格外——_________  茂盛——_________  仔细——________   断断续续——_________

    浑浊——_________  笨拙——_________  朦胧——________ 平淡无味——_________

    模糊——_________  险要——_________  沉着——________   斩钉截铁——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1】“翻身的人儿”指像三黑这样有了自己_______ 的农民。

    【2】“笑嘻嘻”充分表达了三黑_________ 的心情,表达这种心情的ABB式词语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是为翻身的人儿能过上______________的生活而高兴。

    【4】这节诗抓住了三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描写,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__________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 7、阅读《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其中“万水”以____________为代表,“千山”以____________为代表。

    【4】翻译下列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用“逶迤”“磅礴”形容__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用“细浪”泥丸”形容山的____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领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7】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理解。

    蝴蝶

    啊,蝴蝶!

    它是一本翻开的小小画册,它是一本花孩子都喜欢阅览的美丽画册。

    它一会儿飞到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

    蒲公英、郁金香、矢车菊,都在这本小小的美丽的画册里,发现了自己的色彩。

    翠绿的芭蕉叶子说:我也发现了我的色彩呀!它是属于我们整个春天的。

    当刮风的时候,一朵花儿说:到我这儿来避避风吧!

    当下雨的时候,一朵花儿说:到我这儿来躲躲雨吧!

    芭蕉也说:到我这儿来吧,我保护你。大风吹不着你,雨也淋不到你。

    于是,它飞到那阔大的叶子下面。

    在那儿,它合上了它小小的、美丽的画册。

    【1】这首小诗写得优美动人,作者把蝴蝶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诗写出了花草们对蝴蝶的喜爱,它们为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短小精美,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读了这首小诗,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更是充满了质感与灵性:

    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

    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

    【4】读这首诗,你的心情是____________的,你能从诗中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读“磨脑子”的书

    (1)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2)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3)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4)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5)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6)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1本文的作者主张要多读 的书。( )

    A.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 B.艰深晦涩 C.一览无余 D.明白晓畅

    2短文第③段“用进废退”的意思是( )。

    A.采取先进的方法,废止落后的方法 B.经常用会更发达,不经常用会逐渐退化

    C.采用先进的经验,改变颓废的状态 D.采取进攻的方式,废除别人的退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于暖巢”在文中指经常阅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B.阅读时要经常面对困难,挑战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C.第⑤段引用俗语,以“仙桃”和“烂杏”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磨脑子”的书能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

    D.“贪婪”是贬义词,所以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比喻不当。

    4第②段中,“现成的肉”和“啃骨头”分别指什么?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要学会适当拒绝,除了像作家李敖那样拒绝电视,我们还要适当拒绝什么?请列举一件你最需要拒绝的事,并说明原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逝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③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       )谁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⑤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⑥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⑦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

    【1】给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写出近义词。

    毁坏( )       滥用( )        枯竭( )       保护( )

    【3】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以下各段的意思。

    第①~②自然段:( )             第③~④自然段:( )

    第⑤~⑦自然段:( )

    【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一句有关保护地球的宜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起源于ニ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爱书的人阅读。这种好书共享的方式,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如今,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投放户外这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放图书时,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漂流过程变得丰富多彩。

    [材料二]六年级图书漂流活动——_______________

    活动安排:3月10日一3月15日:投放图书 地点:学校阅览室

     3月18日6月30日:漂流

    注意:(1)图书要求:非教材、教辅类,内容健康。

    (2)   漂流要求:①每本书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周;②爱护图书;③认真阅读并填写漂流卡。

    【1】从材料一中选出恰当的内容来作为图书漂流活动的主题,并填在材料二的横线上。

    【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本次图书漂流活动的参与者是全校师生。(_______)

    (2)图书漂流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_______)

    【3】读了上述两则材料,对于图书漂流,你最想深入了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语段阅读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1这段话是对___________的描写。

    2屋内的___________与屋外的_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桑娜勤劳能干,也暗示出渔夫在恶劣的环境下出海打鱼很危险,从侧面反映了渔夫的勤劳和他一家人生活的贫困。

  • 13、课外阅读。

    花脸(节选)

    ①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来得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还可以把拜年时亲友塞到手心里的压岁钱都积攒起来,做个小富翁。除此之外,我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这是一种纸浆乳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边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栓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伊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

    ②一年年底,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我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从挂满一条横苹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了一个。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凸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我竟然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着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

    ③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竿儿挑下这花脸给我,此着黄牙笑嘻嘻地说:“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僵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就着从截在地上的一捆刀枪里,抽出一柄最漂亮的大刀给我。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舅努付了钱。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美的目光时,使我快活至极。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④到家,人见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1】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神气十足,声势摄人。________

    (2)骑着马横在路上,手持战刀挡住对手的去路。________

    【2】短文围绕花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①段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引出下文

    C.承上启下

    【4】读“买花脸”部分,品悟“我”的心情。

    (1)“我竟然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着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这句话是对“我”的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不敢用手指”可以看出“我”很___________,从“我要那个大红脸!”可以体会到“我”_________的心理。

    (2)“这刀!这花脸!”这里连用两个感叹号,写出了“我”当时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心情。

    【5】关于“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的原因,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戴着花脸,很像关公。

    B.妈妈想让“我”高兴,不想扫“我”的兴。

    C.妈妈爱子心切,她看到儿子漂亮的扮相十分高兴,也替儿子骄傲,表现了妈妈对儿子的爱。

  • 14、课外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畜牧也一样,渴呀!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能力,迅速冲上公路,军车紧急刹车,嘎然而止。老牛沉默的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着斗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牛背。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凉。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战士说( )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 )我愿意接收一次处分( )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 )正好三斤左右( )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叫唤什么。不远的沙滩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的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境的贫穷困窘,想起了我那至今在乡下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1】给第三自然段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僵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

    珍贵——_____ 忠实——_____ 慈爱——_____ 挪动——_____

    【4】如果给短文的第二自然段加个小标题,最恰当的是_______

    【5】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用“ ”表示。

    【6】作者为什么流下了滚滚热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次序改变,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地这么大。陆地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关联词将两句合成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图书管理员把我放在一个奇怪的机器面前。(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1.在事实面前,他承认了错误。(改为双重否定句)

    2.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大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改病句)

    3.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别的葬礼。(缩句)

    4.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 19、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5分)

    (1)给下面两句话加上标点,使句子意思不同。

                     

                     

    腊梅在三味书屋的后院开得正盛。(先改写为比喻句,再改写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心情很繁重。(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表达。

    我们会经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游泳……这些第一次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请以《第一次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将“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