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字典一共有几种方法?想一想再填空。
(1)用音序查字法,“蕴”应查字母( ),再查音节( )。
(2)用部首查字法,“惑”应查( )部,再查( )画,“疑惑”的意思是( )。
(3)用数笔画查字法,“夷”字应查( )画。用“夷”再组两个词语( )( )。
2、按要求写词语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成语,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________,到处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2.“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牌名是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词中的“见”读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_”相同。这首词上阕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______、
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声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下阕以闪烁的星星、微微的小雨和突然发现的旧游之地,表现______________的乐趣,流露出作者对________的喜悦和对________的热爱。
3.“___________,死而后已。”我们常用这句话赞美________________的人。
4、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名言警句或俗语、谚语
(1)所谓“君子”,正如欧阳修所说:“ , , 。”我最崇拜的人是鲁迅,尤其是他对待人民和敌人那爱憎分明的态度:“ , 。”
(2)我最欣赏的人是诸葛亮,因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所说的:“ , 。”我觉得做人就要像竹子和梅花那样:“ , 。”
5、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2)四大文明古国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妆浓淡抹总相宜。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水光##dot##潋滟 ______
A.形容水满。 B.形容水波流动
(2)晴方好 ______
A.正。 B.方向;方面。
(3)雨亦奇 ______
A.奇怪。 B.奇妙。
(4)总相宜 ______
A.合适。 B.应当。
【2】描写西湖晴天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描写西湖下雨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对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由“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能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写下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7、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由______代词人_____所写的一首词。“________” 是词牌名,______是词题。
【2】首词中“见”字的读音为_________, 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
【3】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色,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词语可以看得出来。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嗅觉和听觉描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的喜爱,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B.表达了词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8、诗词鉴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意思是“见到”。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的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的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从本首词中找出来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
哨卡
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最近( )了这一带所有的哨卡,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 )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面临更大的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到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 )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
“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 )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座雕像。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视察 注视 端详 凝望
B.视察 端详 凝望 注视
C.视察 凝望 端详 注视
D.端详 凝望 视察 注视
【2】山上最高的一个哨卡在海拔_________处,仅有_________名战士驻守,其中一名战士已在高海拔地区执勤_________年了,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恰当的词句概括下面人物的特点。
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驻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边防战士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印章,如同文房四宝一般,既是工具,又是艺术品,还是古代文人书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印章自古就有,样式繁多,但多限于标示姓名等实用价值。至唐宋,印章开始被应用于书画鉴赏,甚至出现了完全脱离实用而纯粹表达文学志趣、哲理心得的闲章,这使印章的艺术性大为增强。至元代,文人印真正走向了成熟,为明清崛起的印章流派、篆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有篆刻爱好者将《七律·长征》的部分诗句刻成了印章,见下图。
材料三:印章以小巧之身,将中国工艺、书法、文学等诸多领域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都浓缩在这几寸见方的小小石材之中。如今,大量现代简易印章仍然被人们作为凭证而使用,但传统手工制作印章也因其审美价值不断地在人们手中流传,被欣赏、被赞叹。
材料四:北京大学的校徽最早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设计完成。2007年,校方在原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校徽整个图形像一枚圆形印章,中间“北大”两个篆字依形组合布局,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表格。
印章的发展历程 | |||
时间 | 唐代以前 | 唐宋时期 | 元代 |
印章的发展和用处 | ①______________ | 被应用于书画鉴赏,出现闲章,艺术性大增 | ②________ |
【2】阅读材料二,完成练习。
①材料二中印章的字体属于( )
A.楷书 B.篆书 C.行书 D.甲骨文
②材料二中印章上所刻诗句的作者是__________,这首诗中总领全诗,开门见山,赞美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一、三、四,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印章艺术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且内容丰富,集众多艺术精华于一体。
B.元代,文人用印非常普遍,为后来印章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C.现代社会简易印章流行,传统的手工制作印章因其复杂的程序,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不受重视。
D.印章虽然是方寸之间的艺术,却是智慧与美的体现,北大的校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1、口语大舞台。
上午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
体育 | 踢足球 | 机器人制作 | 动画片 | 醒了玩一下 | 睡觉 | 睡觉 | |
乒乓球 | 田径训练 | 机器人制作 | 动画片 | 看课外书 | 自然醒 | 自然醒 | |
电脑课 | 学校发钱 | 机器人制作 | 随便玩 | 发发钱 | 看课外书 | 看课外书 | |
电脑课 | 继续发钱 | 发点钱 | 乒乓球 | 机器人制作 | 玩 | 玩 | |
下午 | 玩游戏 | 机器人制作 | 看课外书 | 玩一下午 | 玩电脑 | 练琴 | 练琴 |
踢足球 | 机器人制作 | 再玩 | 玩累了 | 玩电脑 | 足球 | 足球 | |
吃东西 | 痛快地玩 | 继续玩 | 休息 | 休息 | 玩 | 万 |
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小学四年级一男生自拟最喜欢的课程表,每天七节课,玩的内容成了课程的主打。2011年3月14日这份“想得美”在汉网上贴出后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请你谈谈对这份课表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门牙
这是下班前的最后一个病人了。
经过检查,我对这位白发老人说:“你这颗门牙蛀了,得拔掉。”
“过……过几天吧。”他犹豫着说。
想拔牙和不想拔的都有,可想拖些时间再拔的倒不多见。我看了看病历卡,这是一位退休人员。他的坏牙齿已蛀到牙根,还拖什么呢?
怕疼么?过几天拔就不疼了么?也许那时更疼哩。再说病牙会不断地刺激神经,而且殃及“左邻右舍”。
怕缺了门牙不美观?这么大年纪了,还讲究个啥呀!况且,拔了它,不久还可以再镶上的。
“拔吧,拔了好。”我劝老人。
“再过几天吧,几天,好吗?”老人恳求道。
既然这样,我省点事有啥不好。今晚又逢职称英语考试培训上课,这挠头的英语我还真得预先温习一下,那个女教师可厉害了,经常猝不及防地把学生叫起来提问。
……病历卡变成了课本,诊所换成了课堂。当老师迈进教室的时候,我立时傻眼了:挺立在黑板前的,竟是那位患牙病的老人。他把讲义放到讲台上,随即操起一口流利的英语,作为开场白。
他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那意思我们都听懂了:女教师病了,由他代课。
尽管坐在末排,我还是能望见:那颗摇摇欲坠的门牙,正顽强地屹立在牙床的前沿阵地,站它的最后一班岗。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和整个词语.
(1)猝不及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摇摇欲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左邻右舍”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的作用。
(1)“过……过几天吧。”他犹豫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历卡变成了课本,诊所换成了课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我”曾对老人要求暂缓拔牙的原因作了哪些推测?删去这些推测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对“我”这一人物主要运用了( ),对老人主要运用了( )。
A.外貌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6】文末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选文中有一个“被”字句,请把这个句子改为把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汉为什么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发挥想象把老汉想喊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一句表现当时情况非常危急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高效漂渍液”的说明书并作答。
品名:高效漂渍液
产品特点:
①超强去渍:特有污垢分解因子,专门去除衣物、器皿上的顽固污渍。
②高效除菌:对家居及公共场所常见的金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茵具有较强去除作用。
③快速漂白:令衣物更亮白,器皿更洁净。
使用方法
用途 | 用量 | 用法 |
特殊漂白:去除果汁、酱油、咖啡、茶渍、血清、奶渍等顽固污渍。高效去除织物上的有害物质 | 每半盆水(约2千克)加入本品30克(约一瓶盖)稀释。 | 将洗涤干净的衣物放入本品稀释液中浸泡20分钟,再按常规方法洗涤一次即可。 |
普通漂白:白色衣物、毛巾、袜子、工作服等的清洁、去味。 | 每盆水(约4千克)加入本品15克(1/2瓶盖)稀释。 | 先将洗衣粉溶于水中,再加入本品稀释调匀,加入织物按常规方法洗涤即可。 |
器具漂洁:餐具、厨具、茶具、冰箱、电话、地板、浴室的表面清洁、除菌和除臭。 | 每盆水(约4千克)加入本品20克(2/3瓶盖)稀释。 | 用浸过本品稀释液的毛巾或地拖轻擦物体表面,20分钟后擦拭干净。 |
注意事项:
①请放于儿童触及不到及阴凉之处。氯不可饮用,若不慎误服,请及时诊治。
②本品为含氟漂白剂,主要成分是次酸钠,请按衣物的洗涤指示使用,切勿直接使用原液,使用时请戴上胶手套,避免产品直接与皮肤接触,并保持空气畅通。
③本品只限于漂洗棉、麻、人造丝、涤纶等材质的白色织物,切勿用于丝绸、羊毛、尼物,以及有色衣物。
④勿与酸性物质(如洁厕精)混合使用。
【1】以下对该漂渍液的产品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高效除菌
B.清洁双手
C.超强去渍
D.漂白衣物
【2】根据产品说明书,以下描述最合适使用漂渍液的一项是( )
A.白色毛巾用久变黄
B.羊毛衫沾上果汁
C.丝绸枕巾染上污渍
D.白皮鞋穿久产生异味
【3】妈妈想去除冰箱表面的油渍,她应该控制的漂渍液的用量是( )
A.半盆水加1瓶盖
B.每盆水加1/2瓶盖
C.半盆水加2/3瓶盖
D.每盆水加2/3瓶盖
【4】爷爷想用漂渍液去除茶具上的污渍,正确的做法是( )
A.将茶具在原液中浸泡20分钟
B.将毛巾用原液浸湿再擦拭
C.将毛巾用稀释液浸湿再擦拭
D.在水中加入洗衣粉和漂渍液再清洗
【5】爸爸为了增强去污效果将漂渍液和洁厕精混合使用。你觉得他这种做法对吗?请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里面的价值。(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镭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问蔡林:“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会吗?我猜你是会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抗震救灾英模代表团”的报告,谁都佩服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的活动我们必须参加。(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加工厂。
(1)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隔壁阿婆不是蹲在河边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读诗,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训练营
1.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 风停了,山中的一切变得非常幽静。(改为拟人手法)
2、在他们听来,我拉的小夜曲最难听。(改为比喻手法)
20、改变句型
1.改反问句。
(1)像张思德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2)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2.改陈述句。
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3.照例子,仿写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的时候, ;
的时候, 。
4.续写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5.改双重否定句。
我听说李晓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6.缩句。
(1)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7.扩句。
(1)它被发掘出来了。
(2)他睡熟了。
8.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
21、习作。
题目:我真想对 说
提示与要求:
1.在横线上填入任何一个人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市长、教育局长、校长、老师等。
2.通过写一件事或一种现象(这件事或这种现象会使自己烦恼、忧愁、高兴……),将你想说的话写出来。事情或现象要作为重点来叙述,记叙过程要完整。并在文中恰当明了地发表你对这件事或这种现象的看法、想法或认识、建议等。
3.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文章不得写出真实姓名,字数在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