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丁香结》精彩回顾。
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写丁香,并由丁香结引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填空。
(1)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
(3)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
(4)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
(5)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_______。
(6)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月光似( ),静影沉( ),但阿炳再也( ),只有那( )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 ) ,想到了( )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 )、( )、( )、( )……
4、 “万水千山”在文中形容红军历经的艰难险阻。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山、水”的成语,请任意写四个。
_____________
5、根据积累补充下列词语。
一望无______ 无______无尽 失声______哭 张______李戴
北风______号 饱______风霜 精神______擞 不______其数
6、课文内容大回放。
出塞
秦时 汉时关,万里 人未还。
但使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1】根据古诗内容,将诗句补充完整。
【2】“但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塞》的作者是 朝诗人 ,诗人从写景入手,诗的前两句写了 和 这两种景物;后两句中的“飞将”指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
【1】湖阴先生住的家和环境怎样?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与"开轩面场圃"(《过故人庄》)比较,写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本诗作者宋代词人______,号_______,与其父苏洵、其弟_______合称“三苏”。
【2】本诗前两句中“跳珠”“乱入船”两个词语写出了雨________的特征。“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是两个形象的比喻,把乌云比作________,把雨比作________。
【3】本诗后两句中“ ”一词写出了雨去得快的特征。我能再写一句有关雨的诗句。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麇鹿
①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麇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这是在著名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出现的一幕。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麇鹿野生(放养 饲养)的理想场所。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②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③与其他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麇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雌糜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④麋鹿的自然(繁衍 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权,六岁时杈角才发育完全。
⑤麇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麇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麇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麇鹿被陆续盗往欧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麇鹿惨遭厄运。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⑥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在私人别墅的(放养 饲养)的18头麇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并向各国输出。至今,全世界麇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
⑦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麇鹿自然保护区放养。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如今,这群珍异动物正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 繁殖)后代,茁壮成长。
【1】给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画“√”。
【2】认真阅读上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下列两项任务,注意: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以及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任务一】:简要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自主探究:我浏览全文后,发现“任务一”主要读 这几个自然段。想要了解麋鹿的外形特征与其他鹿科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应该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并采用(浏览 跳读 细读)的方法进行阅读。(选择正确词语画“√”)
解决问题:麋鹿的外形特征: 。
生活习性:简要列举其中两项: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任务二】:以“麋鹿的传奇”为题绘制一张“时间图谱”。照样子在“时间图谱”的空白格中填写关键信息。
反思探究:我会阅读与任务相关的段落,解决问题。
【3】根据短文判断下列说法,在题后括号里写“√”“×”表示。
(1)短文⑤-⑦自然段主要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麋鹿数量的变化,强调了麋鹿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
(2)“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中的“几乎”一词不能删除。当时麋鹿面临灭绝的危机,却并没有完全灭绝。用上“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翔的馒头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冒着风雪,从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呵了呵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沓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
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子知道,那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父亲说:“我不饿,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咋行?”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拿着你就拿着!咋不听话呢?现在营养不跟上,把脑子废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同学们哄笑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往校门外走去。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一酸,想说点啥,嘴张了张,结果啥都没说。
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周围,并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
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表情,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
父亲走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攥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迎着父亲跑了过去。
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小林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咬一口,慢慢地嚼了起来。
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淌了下来。
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
【1】父亲到学校的真正目的是( )
A.纯粹来看看孩子
B.给孩子送钱买吃的
C.给孩子送衣服
D.怕孩子吃不饱,给孩子送馒头
【2】文中作者多次对小林子脸红的细节进行描写,下列哪项表述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A.体现同学们很坏,学校氛围不好。
B.表现小林子虚荣心强,过分顾及面子。
C.小林子还不能正确理解父亲的爱。
D.为下文小林子扔馒头做铺垫,推进故事情节。
【3】“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呵了呵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这句话运用了( )
A.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B.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D.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4】下列对文章故事情节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父亲送钱—父亲叮嘱—同学嘲笑—小林子扔馒头—父亲捡
馒头
B.父亲送钱—父亲叮嘱—同学抢馒头—小林子扔馒头—小林子流泪认错
C.父亲给馒头—小林子接馒头—同学嘲笑—小林子扔馒头—小林子流泪认错
D.父亲给馒头—小林子接馒头—小林子扔馒头—父亲捡馒头—小林子流泪认错
【5】小说以“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说这篇小说的题目“飞翔的馒头”取得很好。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联系课文填空。
“你”指 ________ “他们”指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渔夫神态的句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出渔夫 __________。这说明渔夫是一个_____________ 的人。
【4】朗读渔夫说的话,语气应( )
A. 悲愤。 B. 犹豫。 C. 果断。
12、课外阅读。
阅读大地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并且把他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而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名山大川。
此后三十多年,他行程九万里,历尽各种自然界的艰难和人为的险阻,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除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露宿荒野,栖身洞穴,也从不间断。徐霞客的时代,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没有飞机,交通十分不便。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社会治安差,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有一次,他到湖南的麻叶洞考察,想请当地人为他做向导。当地人立即面露惊惶之色,又摇头又摆手,连声说“可不敢去,可不敢去!洞里有神龙,会吃人的!”徐霞客想,哪里会有吃人的神龙?我更得进洞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他携带一名仆从,手举火炬,摸进洞去。洞中有一段路十分狭窄,只有一多高,一尺多宽,还坑洼难行。徐霞客把火炬举到前面,自己像蛇一样向前爬行,肩背腹部几乎都贴在洞壁上。钻过窄路,内洞一下子宽阔起来,山石形状变幻万端,石头的纹理美不胜收。当他们安全出来的时候,洞外围了好几十人,因为好久等不到他俩出来,都以为他们被怪物吃掉了!
徐霞客一生不畏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因此他的游记涉及范围极广。他以科学求真的精神进行实地勘探,现代地理学家证明他游记中的描述非常准确。加上他的游记文笔生动,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极具文学艺术性,因而被后世称为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阅读大地,描述自然,徐霞客成为了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同时也是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1】根据短文填空。
徐霞客是我国旅游写作的________,也是开创田野考察的________,他写成了《__________》这本千古奇书,极具___________。
【2】文章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第________和第________自然段是对徐霞客及其成就的概括介绍,第________自然段写徐霞客立志走遍天下,第________到第________自然段主要写了考察工作的艰险。
【3】用“________”画出第四自然段中描写洞内环境的句子。
【4】第三自然段画虚线句子中运用攀险峰、涉危涧,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字词语写出了徐霞客考察工作的艰苦。
【5】第三、四自然段表现了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神品质。
【6】阅读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分条概括徐霞客的游记被称为“山水文学不朽的杰作”的原因。(每条不超过7个字)
_________
【7】第四自然段没有对徐霞客进行哪方面的描写?(画“√”号)
[语言] [动作] [心理]
【8】以下对短文分析不正确的叙述是( )
A.文题“阅读大地”,在本文中是“考察名山大川”的意思。
B.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的。
C.第三自然段中有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D.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13、阅读实践。
《故乡》节选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
③“阿!闰土哥,——你来了?……”
④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⑤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⑥“老爷!……”
⑦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⑧……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⑨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⑩“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⑪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⑫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⑬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读读上面《故乡》中的节选内容,想想中年闰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写出其中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2】从闰土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当时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文中哪一段揭示了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把段落序号填在括号里。
文段中,第(______)段揭示了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
【3】文中有一段中年闰土形象的描写和下面这段少年闰土形象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是哪一段?把段落序号填在括号里。
深蓝的夭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文中第(______)段中年闰土形象的描写和少年国土形象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
【4】采用人物形象对比是《故乡》这篇短篇小说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联系造成当时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原因和闰土的形象变化,再读读下面的相关资料信息,谈谈这种对比写法的好处。
资料:《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 )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从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
近义词: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皮鞋匠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是__________,想象到的事物是___________。
【4】选文中,第②③句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5】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
15、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换新颜。
(1)听,广场上鞭炮声、欢呼声、谈笑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改为比喻句:
(2)一只画眉鸟在枝头一边叫一边跳。
改为拟人句:
(3)贝多芬花了一夜的工夫才记录完刚才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改为反问句:
(4)盲姑娘对哥哥说:“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改为转述句:
(3)用关联词合二为一: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 她在我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4)给句子治病: 冬冬的这幅山水画的构思和色彩很巧妙。
(5)用上“别具一格、动人心魄”,造一个赞美艺术作品的句子。
(6)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 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 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 ,……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瑞恩说:“我将继续努力,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有人都承认她的介绍很棒。(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明把老师布置的所有一切作业都全部完成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上课不能没有学习用具。
上课怎能没有学习用具呢?
(1)小学生不应该乱花钱买零食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作文一定是赵强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句子改为拟人句。
(1)太阳出来,月亮消失了。
。
(2)月亮一出来,满天的星星就不见了。
。
(3)夜空中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的。
。
(4)今天,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住了。
。
21、写作。
生活中,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帮助或帮助过别人?哪次“帮助”令你印象深刻?请以“帮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注意表达连贯,抒发真情实感。题目自拟,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