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三字经。
为人子,( )。尊长辈,( )。
能温席,( )。爱父母,( )。
能让梨,( )。手足谊,( )。
孝与悌,( )。长与幼,( )。
2、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劝天公________,不拘一格________。(《己亥杂诗》)
(2)天苍苍,________;________,国有殇!(《望大陆》)
(3)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____________。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____________。
3、写景成语专练
___蒸霞___ 良___美___ 钟______秀
______台楼___ 月___风___ 斜___细___
4、将下列爱国名言补充完整
1.多少爱国志士为了报效祖国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
2.边防部队某军营需要一则宣传语来提醒官兵们守土有责,可以采用宋朝爱国将领李纲的名言“________”
3.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尽自己的一份力,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正如陆游所言:“___________”
4.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这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的:“_____”
5、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玩具制作指南。
竹节人玩具制作指南
制作材料 | _________ |
制作步骤 | ①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做制作成脑袋和身躯步骤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
注意事项 | ___________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①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②能令山俯仰,风船③解④与月徘徊。
注释:①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②水枕:躺在船中。 ③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④解:懂得。
【1】古诗一: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二:这首诗歌描写了西湖的__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情感。
【3】两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请你从每首古诗中各选择一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古诗一: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共同点?(可以从修辞、表达方式等角度去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首古诗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巧妙?请写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词,完成习题。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借江南的黄莺、_______、_______ 等景物描绘江南春景的明丽;诗句_______、________则写出江南的烟雨之色。江南春有莺啼之声,还有_____之色,有近处风中的_______,还有远处迷蒙的________ ,诗中“有声有色”“有远有近”的景物,皆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 的情感。
8、读诗句,完成练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解释词语。
护田: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青来: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错。
(1)这两句诗采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山水人的感情,显得既生机勃勃又清新幽雅。(______)
(2)“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以改为“主人开门见青山”,意思的主人打开了门,就会看见青翠的山峰。(______)
(3)诗人写出了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表现了人的高洁。(______)
9、阅读理解。
草原(节选)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老舍)
【1】这段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写出了“绿”的颜色美,这个词是________;本课中还有一个四字词语写出了“绿”的范围广,该词是________。
【2】这段话中,作者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比作白色的大花,表达了_______的情感;把_______比作无边的绿毯,把_______比作中国画,写出了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文段中的画线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如此可爱的大草原,你会想起哪首诗歌?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原因可以促使夏天生物“飞快地长”?在下面相关的原因后面打“√”。
(1)雨水充沛( )(2)气温适宜( )
(3)施肥适当( )(4)阳光充足( )
【3】对选文画“ ”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三天时间即开花结果”来体现生物成长快速
B. 夏天虽然生物成长速度快,但“三天时间即开花结果”显然不符合事实
C. 句中的“昨天、今天、明天”指具体时间,形象地表现了生物成长的快速
【4】请在选文最后再续写一句话,表现生物成长的快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鲁迅与萧红
1934年10月,一个23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联系上下文,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词语。
举目无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见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心里的冰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健步奔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汗珠”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章赞颂的是( )
A.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 B.萧红才华出众 C.鲁迅与萧红的友谊
【5】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写两句他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夏感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最能表达本文中心意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句子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眼里,春天和秋天各是什么颜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想到了哪些与夏天有关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糊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我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鲁迅
四月十五夜
【1】这是鲁迅先生写给_______的信中的几段文字,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无足轻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黯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就读书问题提出了哪三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上面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俄国的_______________。
【2】上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 )的方法。
A.动作描写
B.外貌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3】从上文对桑娜的描写中,你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观看这鲜艳的国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情景,在横线上填入表示“说”的词语或短语。
大街上,一群人围在一起__________:“小姑娘真是善良啊!”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书装进书包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①庆龄说:“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对苹苹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雨时,雨点儿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照样子,仿写句子)
烈日炎炎时,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19、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
20、他上课玩玩具,这是事实。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500字。
作文一:请把题目“第一次________”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作文二: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令人流连忘返,粗犷辽阔的西北大漠令人兴奋不已,人来人往的繁华都市令人沉溺其中,宁静优美的乡村田园使人深深陶醉……世界之美,无处不在。在假期里,相信你的家人肯定也带你去过很多美丽的地方,那么,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选择一个好地方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