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城里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是山东省唯一的文物保护单位。
B.不久以后,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开始新的学校和学习生活。
C.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象一路逛吃、北迁,引发社会广泛关照。
D.北京时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将下列句子整理成通顺的一段话,正确的顺序是( )
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③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下来,他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也学到了作者的思维
方法。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美国科学家富兰克
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A.⑤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⑤①③②④
D.①③②④⑤
3、下列词语互为近义词的是( )
A. 名垂青史---遗臭万年 B. 坎坷---顺利 C. 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4、写出下面句子的主要意思。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1.《将相和》这篇课文中的“将”指_____________,“相”是_______________ 。题目的意思是将、相和睦相处,_________________保卫赵国。
2.课文讲了三个故事,用四字小标题表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三个故事环环相扣,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故事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____________,《将相和》的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后,秦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 。从秦王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表现,蔺相如判断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4.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请结合蔺相如的表现,用一段话反驳廉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一首课外积累的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弟弟很贪玩,不爱学习,我想用陶渊明的名句来劝他:“_______________,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________________。”
(2)“一粥一饭,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
(3)《观书有感(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4)《论语》里“_______________,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读书要多记多背,学习要不知满足,教诲他人要不厌倦。
8、根据积累填空。
1.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_____,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_____,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_____,纵有千古,_____,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3.走进学校餐厅,迎面墙上端端正正地写着:一粥饭,_____;半丝半缕,_____。
4.王维笔下的秋天山中景色是:明月松间照,_____。
5.虞世南,借“蝉”表达理想志向:_____,非是藉秋风。
6.陆游临终前叮嘱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
9、课外阅读。
想做橡树的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美国微软电脑公司的总裁。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天穹的橡树。
比尔•盖茨上小学时,一本《世界百科全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他钻到爸爸的书房里,看不懂法律方面的书,就看起名人传记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政治家罗斯福、军事家拿破仑以及大发明家爱迪生等人的传记,他都看。
“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人物的传记呢?”老盖茨抚摸着儿子的头,非常和蔼地问。
“为了思考。”
“为了思考?”
“对,为了思考。这些伟大人物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我要好好揣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能找出这些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见儿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老盖茨是既吃惊又高兴。一有机会,老盖茨就给孩子买书,买回各种书籍。比尔•盖茨高兴极了,他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建立了一个小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还编上了序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有历史人物传记,有法律、商贸方面的书,还有文学作品等等。
一天,比尔•盖茨的同学来他家做客,发现比尔•盖茨在看这些书。禁不住好奇地问:“你怎么买这么多书?”“在书中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的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干吗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一样生活不好吗?就像草原上的小草一样。”“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荒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天穹。”比尔•盖茨坚定地说。
【1】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形容名气很大。________ 跟大家不一样。________
一千篇文章都一样,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________
【2】请你说说“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天穹的橡树。”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读文章,想一想这篇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尔•盖茨小时候的志向是做一棵昂首天穹的橡树,你的志向呢?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周记一则
四月十八日至四月二十四日
①星期一,我和弟弟放学回家后,立刻开电视追看心爱的动画片。可是我把遥控器的开关按了一次又一次,电视机的屏幕依然一片漆黑。正当我们万分焦急的时候,妈妈从厨房里走出来,气定神闲地说:“电视机坏了,维修员说没有零件更换。爸爸这几天都要加班,要等到星期六才有时间去买新的电视机。”这个“不章”的消息对我和弟弟的打击太大了,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坐在沙发上;弟弟更哭丧着脸,眼圈都红了。
②第二天晚上,我不能像往常一样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觉得饭菜淡然无味。我问妈妈是否忘了放盐,却被她狠狠地了一眼。吃过饭,做完功课后,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便上床睡觉,比平时足足提早了两小时。
③星期三,吃完晚饭后,妈妈从背包里取出几本图书。这是她特地去图书馆借回来的,有童话,有历史故事,也有关于自然科学的。我和弟弟一向不爱看书,但没有电视看,也只好拿起图书来看,消磨时间。我看的是《史前巨无霸》,书里介绍远古时代在地球上称霸的恐龙,十分有趣。我越看越爱,读得津津有味。
④星期六,吃完早餐后,爸爸说带我们去逛商场,选购电视机。料我和弟弟不约而同地说:“先去图书馆吧,妈妈借的图书我们都看完了。”爸爸和妈妈起初感到诧异,继而大笑起来。想不到才过了几天,在我和弟弟的心目中,电视机的位置已被图书取代了。
【1】根据文章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答案。
何时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何地 | 家里 |
何人 | 爸爸、妈妈、弟弟和“我” |
何事 | 星期二,电视机的屏幕(2)_____________,“我”和弟弟不能看电视。 |
为何 | 电视机坏了,没有(3)_____________更换,要等到星期六,爸爸才有空去(4)_____________。 |
如何 | 星期三,妈妈去图书馆(5)_____________,“我”和弟弟看书,消磨时间。星期六,爸爸说带“我”和弟弟去买电视机,我们却要求(6)_____________。 |
【2】下面哪一个词语最适合形容“我”星期二晚上的心情?( )
A.绝望
B.不满
C.无聊
D.遗憾
【3】作者写这篇周记的主要目的是下列的哪一项?( )
A.讨论“我”和弟弟爱上阅读的条件和原因。
B.讨论妈妈为“我”和弟弟借图书的原因。
C.记述爸爸购买新电视机的过程。
D.记述这个星期发生的特别的事情。
11、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他非常聪明,在物理学方面有过许多重大的发现。可是他在一些小事上,却是个“马大哈”。
一天清晨,他起得很早,因为他要研究一个难题。管家怕他饿,就打发一个佣人,端了一锅水,拿了个鸡蛋到他书房去。管家叮嘱佣人,一定要把鸡蛋煮好等牛顿吃完再回来。可是牛顿不愿有人干扰他,就对佣人说:“你把鸡蛋留下来,我自己煮。”佣人把鸡蛋放在怀表旁边说:“鸡蛋煮四分钟就可以吃了。”说完便离开了书房。过了一小时,佣人有些不放心,回来看,这一看,他大吃一惊:牛顿手里拿着鸡蛋站在火炉边,锅里煮的是桌上的怀表。
还有一次,牛顿请一位朋友来吃晚饭,朋友按时来了。饭菜都已经摆好,可是牛顿还在工作。朋友很了解牛顿的习惯,就坐在饭桌旁静静地等着。等啊等啊,过了好长时间,饭菜全都凉了,还不见牛顿来,朋友只好自己先吃,吃完后,他突然想了个主意,要和牛顿开个小玩笑。于是他把吃剩的鸡骨头又放进盘子里,重新盖好,然后悄悄地走了。他断定自己的恶作剧一定会见效。夜已经很深了,工作了大半天的牛顿突然觉得有点儿饿。他放下工作走进餐厅,准备吃晚饭。可他一打开盘子,看见里面全是鸡骨头,心里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他转过身看看钟,晚饭时间早已过了。这时他好像才明白似的:“噢,我已经吃过晚饭了,看我这记性!”说着他站起来又继续去工作了。至于请朋友吃饭的事,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牛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正是凭着这股子废寝忘食的钻劲,才终于登上了科学的高峰。
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2)再三嘱咐。
(3)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2.文中画横线的内容可以用“ ”这个成语来概括。
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语写出来。
4.文章写了哪两件事来说明牛顿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是个“马大哈”?
5.像牛顿这样为了科学研究而废寝忘食的科学家,还有谁?
12、阅读《景阳冈》片段。
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横拖着梢棒,便上冈子来。
【1】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
请勿自误:______
【2】阅读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用原文内容填空。
树上书写的内容中,提醒人们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过往景阳冈,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3】从片段中你体会到武松是个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
13、课外阅读。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争相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要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友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垂手敬听,连声称是,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人的威风。
【1】虎门销烟的场面描绘出了人们___________的心情,表达了百姓的______________情怀。
【2】文中描写销烟的具体过程是:先_________,然后________又_________,再____________。
【3】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销烟场面后有什么表现?从林则徐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的原因是( )(多选)
A.这次销烟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都是世界罕见的。
B.这次销烟来围观的人多,既有平民百姓,又有文武官员,还有外国商人。
C.这次销烟是由钦差大臣林则徐亲自监督的,而且是当着外国烟贩的面,销毁了近两万箱鸦片,使那些外国侵略者看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
14、课外阅读。
打开心中的那把锁
一代魔术大师胡汀尼有一手绝活,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而逃生,从未失手。他曾为自己定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要在60分钟之内,从任何锁中(挣脱 挣扎)出来,条件是让他穿特制的衣服进去,并且不能有人在旁边观看。
英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决定向伟大的胡汀尼挑战,有意考验他。他们特别打制了一个(坚固 结实)的铁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请胡汀尼看看能否从铁笼中出去。
胡汀尼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穿上特制的衣服,走进铁牢中。牢门“哐啷”一声关了起来,大家遵守规则转过身不去看他怎样打开锁。胡汀尼从衣服中取出自己特制的工具,开始工作。
30分钟过去了,胡汀尼用耳朵紧贴着锁,专注地工作着;45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头上开始冒汗。最后,两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始终听不到期待中的那锁簧弹开的声音。他(精疲力竭 竭尽全力)地将身体靠在门上坐下来,结果牢门却顺势而开。原来,牢门根本没有上锁,那把看似很厉害的锁只是个样子。
小镇居民故弄玄虚,考验了这位大师。门没有上锁,但胡汀尼心中的门却上了锁。
曾经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他一直苦练却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跳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
他撑起竿又跳了一次,(果然 竟然)越过。
其实,只要打开心中的那把锁,便可以突破阻挠,粉碎障碍,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
【2】用“ ”划出短文中揭示中心的语句。
【3】认真读短文,完成填空。
胡汀尼是一位_______,他的绝活是_______,然而面对英国某小镇的居民的挑战,他_______。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但最终他越过了,这是因为_______。
【4】写出你读了短文后,从下列句子的悟出了什么,注意加点的词语。
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从中你悟出了___________。
【5】由胡汀尼的失败,你想到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失败了吗?短文中说“胡汀尼心中的门却上了锁”,请你联系生活实际或者你的见闻,对这位一代魔术大师讲讲自己的看法或对他提些建议,可以举个事例谈。
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心底盛开一朵花
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我不像是经常逃票的人,才没有把我撵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能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左右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老大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大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迫不及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香烟,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下午回山东济宁老家。我儿子一家都在南京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请你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了老太太的两次笑,这两次笑所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题“心底盛开一朵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赞扬了老太太的心灵如花般美好。
B.题目很特别,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题目暗示了文章中心。
D.题目别出心裁,写出了“我”受到帮助后内心的愉悦。
16、课外阅读。
煮 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呀。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 )能体会文章情感,( )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2)文中“煮书”的“煮”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课内片段,做下面各题。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输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1】联系上下文,“军令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2】揣摩选段中人物的心理,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A.步步紧逼 B.明知故问 C.胸有成竹 D.正中下怀
①“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这是( )
②“用弓箭最好。”——对于周瑜来说,诸葛亮的回答( )
③“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周瑜对诸葛亮( )
④“只要三天。”——此时诸葛亮( )
【3】选段最后一句话,周瑜高兴的是__________,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的目的是________,可以看出周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滑翔机之父”
--奥托·李林塔尔
①李林塔尔是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世界航空先驱者之一。他被世人称为“滑翔机之父”。
②青年时代的李林塔尔已经清楚地知道,将来的飞行器必然要依赖于机械动力。然而,当时他所面临的难题并不是有无动力,而是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和如何稳定操纵。
③李林塔尔选择了进行滑翔实验飞行的这条道路。为了设计出最理想的飞行器,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鸟类飞行原理的研究上。他耗费数年时间悉心观察,仔细研究各种鸟类的翅膀结构和飞翔的方法,尤其是注意到翼面和升力之间的关系。在7年的时间里,他制造出18种不同型号的滑翔机,他操纵这些滑翔机从屋顶或山坡上一次又一次地跳下来。虽然总是一败涂地,但他却百折不回,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④然而探索总是要付出代价的。1896年4月9日,李林塔尔操纵他的滑翔机从德国斯图伦附近的山坡上起飞后,恰遇一股强劲的风,他一下腾空很高,李林塔尔非常兴奋,然而他却全然不知滑翔机已达失速的边缘。正当他试图尝试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时,滑翔机突然失速,一头栽向地面,滑翔机摔毁了,李林塔尔也受了致命的重伤--脊椎断裂,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在弥留之际,对他弟弟古斯塔夫说:“总是要有人牺牲的……”
⑤德国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李林塔尔树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最伟大的老师”。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成语。
(1)病危将死的时候。( )
(2)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3)指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
【2】第④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这一段中的破折号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3】为了解决研究中的难题,李林塔尔选择了____________这条道路;为了设计出最理想的飞行器,他把主要精力放在______________的研究上。从“7年”“18种”“一次又一次”等词语中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林塔尔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读了这句话,你最大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精彩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下列对父亲的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张扬,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非常可贵。
【2】“有用的人”指_______________的人,“讲体面的人”指______________的人。
【3】你认为人要做怎样的人,不能做怎样的人?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写。
人要做____________得人,不要做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调换语序换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要求写句子。
(1)请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公园的草丛里蹲着一只小猫。
_______
(2)寒假即将来临,阅读作业尤为重要,请设计一条能打动人的宣传语,让大家都能积极阅读吧!
_______
22、句子长廊。
1.水流抚摸着我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写句子)
2.这时候的科罗西已失去了理智,抄起一个墨水瓶狠狠朝弗朗蒂的脑袋上砸过去。(仿写连动句)
3.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抓住了我。(缩句)
4.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改为陈述句)
23、作文。
题目:无法抹去的记忆
提示: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一定有过令你兴奋、伤心、激动、后悔的事,如今它们成了你记忆中的珍宝!让我们从记忆的宝库中采摘一朵浪花,寻找份真情。
要求:1.请你写下让你感触最深的记忆;
2.注意感情真挚、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3.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