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期末抚顺五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设计好了海报,可就缺了能打动人的宣传语,下列文案不合适的是哪一项(            

    A.愿所有孩子的童年,皆如盛夏一般灿烂绚丽

    B.童年是一只小船,载着我们驶向梦的彼岸

    C.童年一去不复返,未来也没什么好期待

    D.有阳光照耀的童年,就有梦想璀璨的明天

  • 2、下面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奸(zéi) 任(pín)

    B.带(xié) 日积月(lié)

    C.敢(qí) 眼(kuàng)

    D.明晃(huǎng) 枝花落(shé)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众人听到消息,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B.尽管敌人神机妙算,可还是被我军击败了。

    C.明明热爱数学,每天都醉心于各种计算,并且乐此不疲

    D.我们应该铭记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反义词。

    ①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不再干燥,变得清新湿润,让人感觉非常舒服。______——______

    ②我们遇事要镇定,千万不要慌张。______——______

  • 5、知识拓展: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1.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传说酿酒鼻祖是夏朝的______

    2.我国各大菜系中,________最负盛名。

    3._________被称为“东方歌剧”,是中国的“国粹”;

    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________

    5.“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_____省。

  • 6、按原文填空

    (1)“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出自____朝诗人______的古诗《_______》。

    (2)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

    (3)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

    (4)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

    (5)_______,才了蚕桑又插田。

    (6)又誉其矛曰:“________________

    (7)孔指以示儿曰:“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

  • 7、[积累运用]

    (1)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4)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请写出对应的俗语或成语,并选择合适的俗语将句子补充完整。

    前怕狼后怕虎( )            直言不讳(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见异思迁( )

    (1) 他遇事不果断,_______________,总是担心有风险。

    (2)这件事何必隐瞒,_______________吧!他迟早会知道的。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

    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奉党中央的命令到浙江南部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

    队伍中,一位右手裹着绷带的首长不时地鼓动着战士:

    战鼓冬冬,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真英雄……”

    他就是军政委刘英同志。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了伤,由于没有药品治疗,伤口已经脓了,胳膊又红又肿。高烧使刘英同志的嘴唇也枯焦了。同志们都劝他上担架,可他说什么也要跟着大伙一起走路,一起吃野菜草根。

    部队已经在雪地上走了三天了,雪海茫茫,连野菜草根都难找。寒冷和饥饿在考验着红军战士。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什么东西最香大家纷纷说:白糖最甜。米饭最香!有的边说边咂着嘴,好象香喷喷的大米饭就摆在眼前似的。刘英同志却说:为革命事业,以雪充饥也感到最甜最香,你们说是吗?说完,就顺手抓起一把雪,津津有味地吞咽起来。看着负伤的首长这样坚定,这样乐观,战士们也不怕寒冷和饥饿了。

    1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刘英同志一边走________一边问战士________你们说________世界什么东西最甜________什么东西最香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茫茫: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寒冷________  坚定________

    4你认为军政委刘英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

  • 10、阅读

    托尔斯泰灯

    最早这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吊挂在俄罗斯托尔斯泰故居的屋顶。灯罩巨大,比灯草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这就是(耸立 矗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发明。

    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让他们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就构思了这盏“连桌灯”,或者叫“桌连灯”。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又(连续 陆续)地为他生下了十三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天折,到最后这张大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十三块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必须都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课文,也可以读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而是教育的手段。这捎带着也是一种测试,看哪些孩子或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说的手稿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或者相反。

    这一习惯一直(继续 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托尔斯泰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们围着他们的母亲阅读;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就自己读。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盏灯,只有点亮它,才能将人带入光明的境界。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决定好的人生。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

    这需要有常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常性的人,他从十二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晚年,没有一天(中断 打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地方。

    【1】用“√”选出括号里使用最恰当的词语。

    【2】托尔斯泰灯最早是一盛悬在屋顶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换成了_____________,再后来又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桌子相连,是一种“连桌灯”。

    【3】托尔斯泰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必须”到“充满期待”说明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托尔斯泰灯的含义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它喻指托尔斯泰高明而独特的教育方法

    B.它喻指托尔斯泰用来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路灯——书籍

    C.它喻指托尔斯泰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精神

    【6】联系实际,举例说说阅读给你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

    书籍的演变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做“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③现在的书,不光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期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④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⑤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下列关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人们把字写在简或牍上。

    B.正式的书籍,是在三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出现的。

    C.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D.人们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2】选文第②自然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

    A.列数字、打比方

    B.列数字、作比较

    C.列数字、举例子

    D.作比较、打比方

    【3】由“策”到“微缩图书”的演变,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人们为了方便

    B.谍报人员的探究

    C.受战争的影响

    D.科学技术的发展

    【4】选文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用了“一般”一词。你认为这个词语能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选文,说说“策”与“微缩图书”的主要区别。(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随着科学在发展,你认为现在的书籍或将来的书籍会有怎样的演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松树

    松树,不是寻常的树木可以比拟的。不管是暖和的春天、炎热的夏日、清爽的秋季,或是寒风透骨的隆冬,它都一样青葱苍翠和茂盛,充分表现出坚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春天里,草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松树当然不会例外,也蓬勃地生长,在和煦的阳光下,静静地听着人们的赞美。

    转眼间,炎热的夏天来了。阳光虽然猛烈,但是松树的叶子,更长得密密麻麻的,一点儿怕热的样子也没有,它随着风儿摆动,发出令人爱听的松涛声。

    秋风过后,梧桐的叶儿开始脱落了,其他的树林,都披上了黄色的衣裳;往日顽皮的小草,也不再那么活泼了,显得有些憔悴的模样。只有直立的松树,依然如故。它昂着头,任由风吹霜打,流露出一股英勇不屈的气概。

    在呼呼的寒风吹袭下,草儿全都枯萎了。有些树枝上仅剩的黄叶,也都剥落了,余下光秃秃的残枝,在北风中战栗。这时,就只有那苍劲的松树,仍然披着翠绿的衣裳,英勇无畏地挺立着。天气越是严寒,越是显出它那坚强刻苦的性格。

    我们要像松树一样,有坚强的意志,有刻苦耐劳的精神。

    【1】“松树当然不会例外”中的“例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中心,正确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使它成为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段话。

    松树一年四季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____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松树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皆有。

        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一百多字的批注和提要。在他移居长沙清水塘时,他这本书曾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这位同学才托周世钊先生带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翻阅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打开毛主席批阅过的书籍,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将一个一个的错别字和明显点错的标点改正过来,又将漏字一个一个地添加上去。

    1请你给这篇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短文解释词语。  书眉:________

    不厌其烦:________

    3毛主席看书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检阅台

    祖父·后园·(节选)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有醋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钩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突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就把他的草帽插上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一边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外也怕闻得到的。我就笑得哆嗦起来,几乎没有力气再插上去了。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后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在炕上直打滚儿。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才明白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也大笑了起来,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好不容易停住了,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又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儿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成了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原因(   )  茂密(   )

    戏弄(   )  害怕(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笑得哆嗦起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祖母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父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概括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shù shǔ)。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②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 fé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射 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震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用“√”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2】选文中的“渐渐”可以替换为______,“似乎”可以替换为______

    【3】从“______”一词我知道作者的观察顺序是______;从“______”一词我知道榕树枝干的数目很多,我还知道枝干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①段话,我感受到这是一棵______榕树,读第②段话,我感受到这是一棵______的榕树,这两段话都是______ (静态 动态)描写。

    【5】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画“ ”的句子中“卧”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于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榕树的特点。

    ①比喻 ②拟人 ③夸张

    (2)对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①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作者的眼睛也给晃花了,因此觉得绿叶上有生命在颤动。

    ②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这句话赞美了榕树的蓬勃生机。

    【6】作者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直接赞美了榕树,请你也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棵大榕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外阅读 (15分)

    购买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着街边的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有的说没有,有的嫌他在捣乱,都不爱搭理他。

    天快黑了,第29家商店的店主,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热情地接待了男孩。他笑眯眯地问男孩:你买上帝干嘛?男孩流着泪告诉老人,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叔叔帕特普鲁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他就会好的。

    老人听完眼睛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人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     邦迪喜出望外 将饮料抱在怀里  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 一进病房 他就

    开心地嚷道  叔叔  我把上帝买回来了  您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普鲁进行会诊。他们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普鲁的病。

     帕特普鲁出院时,院方告诉他,有个老人帮他把钱付清了,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人花重金请来的。他原来是某公司的董事长,退休后开了家商店打发时光。

       帕特普鲁听后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人,可老人不在,出国旅游去了。后来帕特普鲁接到了老人的一封信,信中说: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福了,为了救您,他拿着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喜出望外: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3分)

    3)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写出恰当的语言。(2分)

    4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男孩邦迪心中的上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

    你认为真正的上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文中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动?为什么?(2分)

     

  • 17、课内现代文阅读

    父爱之舟(节选)

    ①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鸣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 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 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

    ②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莲,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③……醒来,枕边一片湿。

    【1】《父爱之舟》这篇文章的开头是“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再读读选文的结尾,想想结尾的作用是(       

    A.照应开头

    B.篇末点题

    C.总结全文

    D.揭示道理

    【2】②自然段中的“苦心人”在文中指的是(       

    A.那些勤勉努力的人。

    B.用心经营的人。

    C.文中的“我”。

    D.文中的“父亲”。

    【3】读一读①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的是_____________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自然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描写,体现出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短文。

    晏子使楚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你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把,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1】对选文中楚王的话“难道齐国没人了吗?”理解最恰当的是(   

    A.楚王不了解齐国,觉得齐国没有人。

    B.楚王想了解齐国到底有多少人。

    C.楚王嘲笑齐国没有人才。

    D.楚王嘲笑晏子无能,借此取笑齐国。

    【2】文中画“﹏﹏﹏”的句子可以用哪个成语来表示?把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A. 挥汗如雨    B.摩肩接踵    C. 联袂成云

    【3】晏子语言的精妙在于(   

    A.贬低对方,抬高自己。

    B.贬低自己,承认无能。

    C.将计就计,贬低对方。

    【4】读了选文,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短文《不容忽视的光污染》,完成短文后的题目。

    不容忽视的光污染

    你知道吗?一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吸引”并“杀死”35万只昆虫。这是奥地利科学家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的最新发现。

    其实,很多动物也同样因为城市的照明而受害。大规模的人造光常常使迁徙中的鸟类迷失方向,美国芝加哥有一幢高楼每年都会“杀死”1000—2000只候鸟。在2001年的小海龟出生期,人们在大西洋沿岸发现了很多死去的小海龟。据分析,刚出生的小海龟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海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海洋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灯火通明,使月光和星光黯然失色,导致那些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成海洋,最终因缺水而殒(yǔn)命

    在夜晚,地球大气层会散射城市的灯光,维持较高的亮度。动物们受到光线的刺激,就会精神十足,而原本用于繁殖、自卫和觅食的精力便会无端消耗掉。环境学家还发现,紧靠强光源的树木存活时间短,而且光合作用能力弱,氧气释放量少。‖

    以上人造光对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可以称为“光污染”。其实,对人类而言,光污染的危害也不小。近年来,很多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在夏季阳光的照射下,玻璃幕墙令人非常不适。

    除了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外,室内墙壁的颜色如果太亮也会引起视觉不舒服。非常光滑的白墙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所以粉刷墙壁的时候,最好使用“生态颜色”。所谓生态颜色,就是柔和的自然色彩,而不是那种明亮刺眼的颜色。

    研究表明,光污染可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危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如果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就会头昏心烦,甚至产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精神衰弱的症状。

    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1短文已经用“‖”划分为两个部分,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做“光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光污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着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光污染的危害的?结合这个例子想想用这种说明方法介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还用了其他什么说明方法介绍光污染的危害的?请你在短文中用波浪线分别画出两种方法的句子,并写出分别是哪种方法。

    第1句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把下面句子改成字句。

    1)我们把车停在一棵老橡树的树荫下。

    ___________

    2)大家险些把小艇弄翻了。

    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没有人不佩服神鸟的机智。(改成反问句)

     

    (2)泉水清澈透明。 (改为比喻句)

     

    (3)她不仅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而且有一副美妙的歌喉。(用加点词语造句)

     

     

  • 22、用具体的情景表现所给成语的意思。

    喋喋不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每个人都有特别钟爱的东西,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请以我的心爱之物为题目写一篇习作。可以写你是怎么得到它的,它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要求: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