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多诗人都是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是( )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律(lù) 等闲(xián) 云崖(yá)
B. 迤逦(yí) 铁锁(suǒ) 逶迤(yí)
C. 长征(zhēnɡ) 磅秤(bànɡ) 磅礴(pánɡ)
D. 蒙骗(ménɡ) 岷山(mín) 乌蒙(ménɡ)
3、选字填空。
采 彩
(1)他兴高( )烈地去上班。
(2)我( )摘了许多桃子。
(3)大街上流行起了( )色的衣裙。
蓝 篮
(4)我们摘了满满两( )子桃
(5)( )色的天空纤尘不染,仿佛一块巨大的美玉。
4、看拼音,写词语
zhān lián zào yīn fèi shuǐ ǒu duàn sī lián
(____) (____) (____) (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白鹭》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认为白鹭实在是一首_______,一首韵在骨子里的_______。
2.《题临安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3.《将相和》中“将”指____________,“相”指____________,“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4.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即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曾国藩则认为所有读书人第一要有______,第二要有______,第三要有______,三者缺一不可。
6、课内回顾与积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葛亮教导后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魏征劝告人们:“居安思危,____________。”司马光告诫人们:“由俭入奢易,___________。”朱用纯提醒我们:“一粥一饭,__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__。”
7、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_)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________)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_________)
(4)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_)
(5)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_________)
(6)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_________)
8、农村的生活多么悠闲美好。你看,“牧童骑黄牛,____________。” 或者“最喜小儿无赖,___________。” 依依惜别显深情,看着孟浩然乘船远去,李白低吟“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人虽离得远了,但心却连着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有人喜爱娇艳的牡丹,有人喜爱芬芳的茉莉;我,则喜爱那平凡的牵牛花。
乐于向高处攀登,这是牵牛花的本色。开始,她那纤细的茎蔓(màn)围着篱笆杆向上缠。慢慢地,篱笆被牵牛花占满了。只要从屋檐下拴几根绳子连在篱笆上,牵牛花又会沿着绳子向上爬去。那翠绿的叶片,红的、白的、紫的花,组成了条条花索,像是在屋前挂上了条条彩带。
牵牛花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向上登攀的。她把自己的身体全部缠绕在篱笆上,一点也不游离。正因为她缠得牢,攀得紧,风吹雨打也不会掉下来。偶尔被大风吹下来,她也不灰心,一有机会,就借助风的力量再次攀上去。牵牛花一生一直在攀登。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直到霜打叶落,生命到了最后一息才罢休。到了深秋,她虽然枯萎了,却留下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明年,篱笆上、屋顶上,又将爬满奋力向上攀登的牵牛花。
我爱牵牛花。
【1】用短文中的句子给文章加上标题。
【2】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词的意思:
游离:
【3】写出文章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中把( )比作( )。文中还有一个拟人句,你能找出来么?
【4】三段之间的关系是(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颂牵牛花( )的精神,抒发( )的感情,所以作者把( )作为主要内容来写。
10、快乐阅读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一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文段中的“两股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画“ ”句子的意思是 ( )。
A.“我”不能因为缺少自信而丧失生活的勇气。
B.“我”格外小心,没有因为骄傲自满而遭受挫折。
C.“我”既不骄傲,也不自卑,牢记父母的鼓励和提醒,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4】在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精彩极了!”是一种_______的爱,______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______ 的爱,______的爱。
11、阅读《鲸》文段,,完成练习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写近义词:宽敞—(________)
【2】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 )、( )、( )等说明方法。
【3】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 );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 )作比较,说明了鲸的( )。
12、阅读
[材料一]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勤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材料二]袁隆平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得者之一。颁奖辞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材料三]袁隆平曾说,他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材料四]网友悼念袁隆平的漫画作品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材料三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
【2】由材料一、材料二可知,袁隆平被誉为“__________”,获得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由材料三可知,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_________”,“禾下乘凉梦”其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4】袁老去世不久,材料四中的漫画蹿红网络。请结合材料,完成练习。
漫画表现了袁隆平的___________梦,文字中的“我歇会儿”指的是_____________,“你们加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材料和对袁隆平的了解,为他写一段评价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组织了社团活动。请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社团名称 | 课程时间 | 参加条件 | 上课地点 |
茶艺茶道 | 每周一下午 | 仅限五年级以上同学参加 | 四(1)班 |
轮滑 | 每周一、三、五下午 | 自备轮滑装备 | 操场 |
国际象棋 | 每周二下午 | 有国际象棋基础者优先 | 四(2)班 |
乒兵球 | 每周二、四下午 | 凡有兴趣者都可参加 | 体育馆 |
*注:请大家于本周六9:00至21:00内,用学号登陆校园网完成选课。课程先报先得,每班30人。
【1】正在上四年级的小明不能参加_____________。而四(4)班的王静同学只有周二有空,她只能参加__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对下面的说法做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周开课一次的社团只有茶艺茶道。( )
②同学可以在本周六8:00开始选课。( )
③没有国际象棋基础,也有机会上国际象棋课程。( )
④小明选上了轮滑社团,每周要到操场上三次课。( )
【3】热爱运动的小轩没选上兵兵球社团,你会怎么安慰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①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②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③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踌躇”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犹豫,拿不定主意;②自得的样子。选文中的“踌躇”应解释为________(填序号),毛主席“踌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黯然的目光”是对毛主席的神态描写,说明此刻的毛主席沉浸在丧子的巨大悲痛之中。( )
(2)“转向”“指指”等动作既表现了毛主席此刻无比悲痛的内心,也写出了毛主席作出抉择时的果断坚定。( )
【3】结合全文理解,画“ ”的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骨”在这里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充分体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人胸怀。
【4】“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一细节,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与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 )的青铜礼器,下至( )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因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2】选文中画线句子在原文中起到的作用是( )
A.统领全文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点明中心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一自然段的结构方式( )
A.总一分
B.分一总
C.总一分一总
【5】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朵花”指丰台花乡。读《丰台,美丽的传说》,完成习题。
①丰台花木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兴于金元,盛于明清,自古便以“丰台芍药甲天下”而闻名于世。关于“丰台”名字的由来,还有个美丽传说呢!
②相传金朝有位太子喜欢郊游,一年春天,太子带着侍卫出宫春游。当一行人马来到山脚下时已是人困马乏,太子便在树下闭目休息。
③忽然间,一阵清风传来奇异的花香,太子随着花香定睛一看,发现自己竟身处一片花海之中,太子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
④正在这时,一群美丽的姑娘向太子走来。只听为首的身着红色纱裙的姑娘柔声说道:“不知太子游览百花山,未曾远迎,失礼了。”闻着这沁人心脾的花香,看着这女子,太子竟痴痴地说不出话来。姑娘们看到太子这个样子,都忍不住笑起来。
⑤银铃般的笑声让太子回过神儿来,“您刚才说的百花山,就是眼前这座开满鲜花的山吗?”“是的,太子殿下喜欢这里吗?”“喜欢,太喜欢了!难道您就是百花山的仙女?”太子说完,姑娘们又是咯咯咯地笑起来。“殿下,我们就是些侍弄花草的村女,您宫中那些女子才是仙女呀。再说,这里哪有皇城美?”身穿红色纱裙的姑娘笑着说。“这里繁花似锦,还不都是因为有你们这些勤劳美丽的仙女?唉,皇城可没这儿美呀!”太子满脸( )地摇摇头。“太子殿下,想看到如此美景并不难。您只需在皇城外,面对此地的方向搭建一座拜郊台。郊台建起,我们姐妹自然就会过去,让那一带花团锦簇。”
⑥太子还想说什么,却转眼间发现红衣姑娘飘然不见了。太子急忙拉住另一位身穿蓝色衣裙的女子问:“拜郊台建好后,你们真的会来?”蓝衣姑娘说:“拜郊台建好,姐姐们自然会去。她们也想把拜郊台点缀得像这百花山一样五彩缤纷。”“那你也会去吗?”蓝衣姑娘说:“我乃兰花仙子,兰花生性喜阴怕光,喜湿忌燥,所以我不能离开山涧泉水。殿下以后如果想见我,就在这个时节来山中看我吧!”话音刚落,兰花仙子也飘然离去。
⑦“兰花姐姐不要走!”太子( )得大叫,睁开眼来才发现是个梦!
⑧太子渴望美梦成真啊!于是就在面对百花山的丰宜门外,建起了拜郊台。拜郊台建好的第二天就有人来禀报,说一夜之间,丰宜门外至拜郊台之间的地带开满了各种鲜花,月季、牡丹、芍药……简直成了花的海洋。
⑨太子听了,急忙骑马奔至丰宜门外,他果真看到了满眼的鲜花。只是,太子 ,却怎么也没见到美丽的兰花。
⑩回宫后,太子传旨,将丰宜门外至拜郊台间的地带赐名为“丰台”,还让当地老百姓们以种花为主。从此,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着种植花木的技艺,丰台因此成为了著名的花乡。
【1】填空。
①丰台花木种植兴于__________,盛于__________,可谓源远流长。
②故事中,“丰台”就是指__________到__________之间的地带。
③“丰台芍药甲天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丽想讲好这个故事,请帮她选择、填空。
下列情节线索中,最能帮小丽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的是:( )
A.出宫春游→游赏百花山→游赏丰宜门外
B.梦游百花山→丰宜门外建拜郊台
C.春游人困马乏入梦乡→梦游百花山遇花仙→梦醒建拜郊台
【3】文中有两处括号,联系上下文体会太子的情感,第1处应填( ),第2处应填( )。
A. 疑惑 B. 着急 C. 遗憾 D. 愤怒
【4】文中划线处,怎样讲能体现民间故事这种口头文学具有语言通俗活泼的特点?( )
A.太子望眼欲穿
B.太子盼星星盼月亮
【5】读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太子眼前的美景”会是什么样?请把这美景写具体。
太子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太子在丰宜门外的花海中没见到兰花呢?在文中用曲线画出原因。
【7】读下面有关丰台的民间故事题目,你发现这些故事寄托着丰台人民哪些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推敲(片断)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 )友人家门没有闩,( )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①________,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很有兴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豫不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①”,并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平静 安静 宁静 寂静
这样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令贾岛犹豫不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认为用“敲”字更好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推敲”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用“横线②”在文中画出来。
18、现代文阅读。
鼾声
马一刀
我已经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老父。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身躯就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见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平平常常的家常,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
我打了个呵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着说:“爸,我是您的崽,像您,也打鼾,您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傍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我装作打轩,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1】本文在情节部分用了“月亮在窗外移”“月亮从窗口消失”“随后”“最后”等词语,这是以_____顺序展开描写的方法。
【2】文中加点的四个“轻轻地”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写“我”两次流泪: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_;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插叙描写,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本文通过写鼾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关于班级同学近视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了解班内同学近视的情况,查找近视的原因,更好地进行预防,我对班内同学的视力状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通过观察、询问和计算,了解班级同学近视的人数和比例。
2.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用眼习惯。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近视的原因,统计其他国家学生近视的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四(1)班学生近视情况。
2.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近视率比较。
| 小学生近视率 | 中学生近视率 | 高中生近视率 | 大学生近视率 |
中国 | 26.96% | 54.43% | 72.8% | 77.95% |
德国 | 25.7% | 49% | 63.8% | 高于63.8% |
日本 | 8.8% | 15.6% | 20.4% |
(四)结论
1.一些同学没有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在年级升高、学习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休息时间呈递减趋势。
2.抗疲劳眼药水与眼保健操对眼睛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同学们却没有引起重视。有些同学近视但未治疗和佩戴眼镜,说明对近视问题不够重视。
3.除遗传因素之外,姿势不正确、用眼习惯不良以及营养和睡眠不足都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
【1】这份报告调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本次调查中,作者还了解了其他国家学生近视的情况。有人说,这与所在班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关系不大。你认为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给四(1)班的同学提出用眼的建议。(至少2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则富有情趣、能打动人的保护眼睛的提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母亲大声说:“有事快说,别耽误我干活。”(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就可以被扑灭。(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
22、哥哥对牛郎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游览过动物园吗?看到过狮子吗?根据印象用简短的几句话描写一下狮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