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摄影(sè) 矫健(jiǎo) 板栗(lì)
B.养殖(zhí) 治疗(liǎo) 驯良(xùn)
C.树杈(chà) 舵手(duò) 苔藓(xiān)
D.狭窄(xiá) 宽敞(chǎng) 圆锥(zhuī)
2、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一文告诉我们,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动物和植物。
B.海力布从老龙王那里得到一颗宝石,这颗宝石能预示灾难,帮助乡亲们规避风险,提前做出撤离准备。
C.《慈母情深》的作者是毕淑敏,这篇文章赞颂了深沉的母爱。
D.《我的“长生果”》中的“长生果”指的是一种果子,吃了以后能长生不老。
3、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私自立 屏嶂
B.情不自禁 暄闹
C.手疾眼快 远眺
D.一声不吭 飞弛
4、按照书写提示默写古诗《示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及时当勉励,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弃功于寸阴。
(3)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漫游在古诗的海洋中,我们常被“情”所打动,陆游 《示儿》 中“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陆游的爱国之情。
6、填空。
1.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二人有着深厚的友谊。李白为杜甫写过一首诗 ,杜甫也在 一诗中,称赞过李白的诗。
2.从 一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和王昌龄也是好友,这首诗是王昌龄 时,李白所作。
7、古诗名句及常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______ 《_______》
(2)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有曹植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有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赤诚之心;有王昌龄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心。
8、读拼音,写词语。
sǎo zi(________) chì dào(________) zhào jí(________)
yǐn bì(________) pínɡ hénɡ(________) xiàn kēnɡ(________)
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文中的两个“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数落的?把自己的理解或看法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病床上的钢铁战士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
他从住进医院到去世,只有8天时间。医疗记录本上,医护人员记下了一个“钢铁战士”最后的时刻。
5月24日,住进病房第一天。医生和林俊德商量治疗方案,林俊德恳切地说:“我是搞科研的,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工作。”
5月26日,住进病房第三天。早上起床时,林俊德让老伴去向医生请假,说周末医院可能不会治疗,看能否让他回单位工作。医生给他量了体温,低烧,坚决不让出医院。吃过早饭,林俊德病情突然恶化,消化道大出血,被紧急送进重症监护室。
醒来后,林俊德拉着主治医生的手说:“我是搞科研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我的时间不多了。”
5月29日,林俊德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等各种管子。为了减少干扰,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导流管和胃管,他反复对医生说:“带着管子工作不在状态,我需要的是时间和效率。”最后,医生给他拔掉了3米多长的导流管。
5月30日下午,林俊德几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把办公桌搬进病房。谁也不敢答应。基地领导前来看望,他说:“我只有两个要求,一是不再进行治疗了,二是请你说句话,让他们把办公桌搬进来。让我工作,我可能还能多活几天。”基地领导含泪同意他的请求。
5月31日,住进病房第八天。从早上7时44分到9时55分,林俊德不断提出要下床工作的要求,这时的他极度虚弱,努力想要自己坐起来,走到办公桌前。试了8次,都没有成功。第9次,他终于起来了。
9时55分,学生和护士一同把林俊德扶到办公桌旁。他说:“我的时间太有限了,你们不要打扰我,让我专心工作。”
10时30分,在大家强烈劝阻下,林俊德暂时停下了工作,但只愿坐在椅子上休息,不愿上床,他说:“坐着就是正常人,躺下就是病人。”医生劝他躺下休息,他说:“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谢谢。”
10时54分,林俊德交代学生,资料从电脑中找,按ABC的顺序排,一定要把保密资料清干净。
他的视力已经模糊,几次向女儿要眼镜,女儿告诉他:“眼镜戴着呢。”
12时30分,大家把林俊德扶到床上。下午,林俊德陷入昏迷。
20时15分,心电图成直线,林俊德平静地离开了。
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林俊德用钢铁般的意志完成了一名国防科技战士最后的冲锋。
【1】林俊德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_____________。
【2】文中有很多对林俊德的语言描写,从他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命的最后时刻,林俊德仍坚持下床工作,尝试了9次才站起来,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学生,你们要向林俊德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完成练习。
最后一抹晩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1】写出几种动物的叫声。
牛 哞哞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的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是按由_________至_________再至_________来描写_________的景色。
12、课外阅读。
珍惜时间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却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样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时间抓得更紧了。不管斗争多么激烈,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不足80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他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什么两样。”
【1】解释词语。
如饥似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 ”分别画出第2、3、4自然段的中心句。
【3】本文为了体现出鲁迅珍惜时间,作者选取了哪几件典型事例来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鲁迅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吧!请用几句话结合自己利用时间的实际情况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语文读文答题。
种瓜得豆
①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瓜是瓜,豆是豆。种瓜怎么可能收获豆子呢?然而,现代的转基因技术却能做到“种瓜得豆”。
②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
③人们发现,在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许多基因。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和动物的“大管家”,有的管叶子长得圆还是扁,有的管脚长得长还是短……当然, 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基因来“发号施令”的。
④科学家已经摸清了一些生物体内的基因的本领。他们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搬”到另一种生物里。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大管家”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这种让基因“搬家”的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当然,如果“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住不惯”,或者原有“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那么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了。
⑤如果把豆子里管结什么果的基因“搬”到瓜里,完全可能做到“种瓜得豆”。不过,也许让瓜结出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此,恐怕也不会有科学家做这件事。
⑥但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却大有用武之地。
⑦有种叫棉铃虫的昆虫,它是棉花的头号“灾星”。而有一种细菌可以分泌一种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是棉铃虫的“克星”。我国科学家把这种细菌里管生产这种物质的基因“搬”到棉花里,这样棉花也会产生可以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棉铃虫吃了棉花的叶子,自然也就没命了。这种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⑧此外,科学家还培育出了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等等。
⑨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也派上了大用场。有的小朋友可能听说过,心脏移植是一种治疗疑难心脏病的有效方法。要做这种手术,首先要有心脏,但是目前心脏“供不应求”,许多病人因此失去了治疗的机会。科学家发现猪的心脏跟人的心脏比较相似,可猪的心脏与人体 “不和”。于是,科学家把人的某一种基因导入到猪体内,这样转基因猪的心脏就有了一些人的“脾气”,移植到人体后,可以与人体“和平共处”。目前,这项转基因技术,科学家正在研究中。
【1】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转基因技术在哪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说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有种叫棉铃虫的昆虫,它是棉花的头号“灾星”。而有一种细菌可以分泌一种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是棉铃虫的“克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座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 困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危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 相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掩盖)。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
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 可以夺去人的生命, 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世界上最坚强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1】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在下面画横线。
【2】在“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筹莫展:_________
遍体鳞伤:________
【4】“V”字形代表_________,“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_____。
【5】用“ ”划出中心句。
【6】读了《穿透灵魂的微笑》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
15、阅读理解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
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1】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他还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小题。
______
①2020年11月1日深夜,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即第17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成功。该卫星是目前北斗导航家族中“功能最强”的导航卫星,作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球同步轨道(GEO)首发星,这型卫星也因此获得了“吉星”(GEO轨道导航卫星的谐音)的昵称。
②“吉星”除了具备传统导航卫星的功能外,还身怀多项“绝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③“吉星”使自动驾驶更安心。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刘天雄介绍,在天上静止的“吉星”,可以像其他通信卫星那样,向地面稳定地传送信号。这样一来,只需以全国已有的北斗导航卫星地面站为参考,得出各地导航误差,再通过“吉星”播发精密单点定位信号告知用户,即可实现动态分米级、事后反米级的定位服务,足够汽车自动驾驶、船舶精准停泊等场景使用。还省下了大规模建设基站的费用。
④“吉星”可以顺畅发送图文信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第一次为人们所广泛关注,是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当时地面通信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救援部队利用北斗短报文通信发出了第一条来自灾区的信息,准确报告灾情和受灾位置,其“既知道我在哪、又知道你在哪”的“导航、通信一体化”优势,为救灾抢出一线生机。
⑤十多年过去了,“吉星”不仅在导航信号上兼容北斗二号,为传统用户提供一如既往的导航服务,更在短报文通信功能上实现了新突破,通信能力比原来提升10倍,单次可发送1000多个中文字符,实现了从“短信”到“微信”的跨越,足以将突发情况的情节一次性说清楚。
⑥“吉星”的另一项绝技,是面向民航等用户的卫星导航服务星基增强系统,使航班起降更安全。
⑦A与自动驾驶、精准农业等应用场景不同,民航对导航信号完好性有严苛的要求。B.万一导航信号出现问题,“吉星”也会在6秒的安全时间内通知用户,切换其他导航信号。C而“吉星”会通过两个频点播发符合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星基增强信号,进一步提升卫星系统定位精度,同时增强导航信号的完好性。D通常情况下,航班在航路上飞行时,导航信号偶尔出现中断并无大碍;可如果在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导航信号消失或出现偏差误导飞行员起降操作,那后果不堪设想。
⑧“吉星”面向民航等用户的星基增强业务标志着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将为国内外民航用户提供花费更低、可用性更高的导航服务,提升北斗导航系统的国际地位。
【1】短文分别介绍了北斗“吉星”的哪三项“绝技”,请分条写下来。
【2】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的四句话被打乱了顺序,请将它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书香”家风代代传
郭军平
我到现在还热爱读书。这不能不归功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的父亲是乡村教师,做过三十多年校长,默默地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读书是他的习惯。我的母亲虽然是农民,小学没有毕业,但是受父亲影响,一辈子也爱读书。父母都爱读书,影响得我们也爱读书。每年的农闲时节、星期天、寒暑假,一有空,我们全家人就会每人抱着一本书,兴致勃勃地啃读。我们村子农闲时间打牌的风气很盛,我的父母不打牌,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这给我们传下了良好的家风。因此,在成长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思想园地都没有荒芜,都没有被其他的不良嗜好占据。这是家风最可贵的地方。
“学以致用”,这是父亲经常说的一向话。从父亲读书的种类来看,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读,而不是盲目地读书。这说明父亲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并不是纯粹的“书呆子”式的死读书……这提高了我读书的思想认识。于是,在上学和工作中,我凡是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去找书本,结果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书,简直成了我学习和工作的良师益友,大大提高了我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母亲读书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她只是随性而读,尤其是爱读文学类书籍。常常把地读过的封神演义《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里的人物故事讲给我们听。这让我们很受益,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到现在,我都记得母亲讲起人物故事来津津有味、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国古典名著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小就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头脑中。这为我们人生成长树立了一个辨别善恶美丑的标尺,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误入歧途。当然,母亲对文学的爱好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拿着不多的零花到县城新华书店旁边的小书摊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为我后来爱上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丁零零,门口一阵车铃声,原来是邮递员给父亲送来了订阅的报纸。我一看,是《中国剪报》《老年报》。年过七旬的父亲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读书习惯。这一良好的家风应代代相传下去。
(有改动)
【1】文中说“这是家风最可贵的地方”,“家风最可贵的地方”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父亲和母亲在读书方面各具持点,分别可以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 ”来概括。
【3】书成为“我”的良师益友的主要原因是( )
A.父亲母亲都爱读书,“我”受到他们的影响。
B.读书是我们家的家风,“我”要让它传下去。
C.书帮“我”解决了不少学习和工作中的难题。
D.“我”喜欢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4】家风是融在家族血脉中的骄傲。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除了文中“读书”的家风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家风值得提倡?请写出两种,并选择其中一种说说值得提倡的理由。
值得提倡的家风:(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小河对岸的桃子熟了。鲜绿嫩白的大水蜜桃引诱着猴儿们,他们一窝蜂地涌到通向对岸的独木桥,争先恐后要过桥,谁不想先吃上那鲜红的桃呢?可由于众猴你拽他扯,谁也不能通过独木桥,全都急得吱吱乱叫。
这时,猴王跳出来主持公道:“别争了,别抢了!现在进行考试,优胜者先过桥。”
众猴静了下来,焦急而专注地应( )对,猴王绞尽脑汁地想出了几道考题。
一道道考题过去了,优胜者却还是没能决出,因为进化论哪一道题都不止一只猴子能答对,而独木桥却只能容一只猴子通过。没办法,只得( )继续考下去。
终于,一只猴子不耐烦了,眼珠儿一转,瞄准了头顶上的一根藤条,纵身一跃,攀住藤条荡过河去了。
另一只猴子也抱着一跟从河上飘来得圆木浮( )过河去了。
当这两只猴子爬上桃树大吃特吃时,众猴仍然再独木桥前聚精会神地考试呢。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给加粗的字注音。
【2】短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里共有4个错别字,请你用“ ”画出来,并在下面改正。
(1)____ (2)____ (3)____ (4)____
【3】用“=”画出文中的3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写词语。
聚精会神地_______ 聚精会神地_______
【5】写近义词。
专注──____ 焦急──____
【6】用“~~~”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然后把它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下面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1)谁该吃桃? (2)考试 (3)过河
【8】用“△”标出第5自然段中的动词,然后再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开发小行星漫想
人类对小行星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对“拜访”地球的小行星即陨星进行化学分析,发现碳质陨星的含碳量很高,还含有高达20%的水分。这就为人类今后的移居提供了一线生机。硅质陨星含有丰富的无须加工的自然铁,典型的硅质陨星中大约10%的重量是铁金属,其中还混有镍。有些陨星几乎完全由铁和镍所组成,例如,位于美国北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直径达1公里的著名的陨星坑里的陨星,就是一整块巨大的铁镍混合物。据估计,一立方公里的小行星金属可能为人类提供69亿吨铁、8亿吨镍、4000万吨钴和800万吨铜。其中仅镍一项,就足够人类消耗100年。
如此诱人的财富,人类自然不能等闲视之。专家们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制定了一个开发小行星的方案:首先选择一个大小适中的小行星,用航天飞机发射一种配有挖掘设备的飞行器,登上小行星开采自由金属。然后把金属锭送往宇宙空间工厂加工成阻力较小的翼面状物体,让它们能够半飞半落地穿过大气层而不致熔化。最后用空间拖船把金属块推入地球大气层轨道,溅落到指定海面。由于事先往金属块中充入了特殊的气体,使金属块呈海绵状,所以这种金属块可以漂浮在海面上。这样一个“天外来客”,一块就可能含有10万吨金属。
据计算:从一颗位置适当的小行星获取一吨自由铁,所花费的能量要比在地球上用高炉冶炼优质铁矿获得一吨铁所需的能量少。开发小行星,实在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
【1】“拜访”地球的小行星就是_____,本文开头主要介绍了________和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有些陨星几乎完全由铁和镍所组成,例如,位于美国北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直径达1公里的著名的陨星坑里的陨星,就是一整块巨大的铁镍混合物。( )
(2)据估计,一立方公里的小行星金属可能为人类提供69亿吨铁、8亿吨镍、4000万吨钴和800万吨铜。( )
【3】第2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
A.一颗小行星就可能含有10万吨金属。
B.专家们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制定了一个开发小行星的方案。
C.小行星是诱人的财富。
【4】在文中选择合适的动词,概括开发小行星的步骤。
( )→( )→( )→( )
【5】为什么说“开发小行星,实在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窗外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缩句)
2.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 句。这样的句子我也会写:
3.他不但绘画有名,而且书法也很有造诣。(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4.苏格拉底打开了知了笼。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1、扩缩句练习。
几个戴着脚镣的同志,在往常放风的地坝中间扭起秧歌。(缩句)
22、按要求进行句段练习。
(1)仿照例句,结合具体的事例,把自己感觉时间很慢的内心体验写下来。
例: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_______________
(2)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能把意思写清楚、写具体。请你用上这样的表达方法写一写“爸爸最勇敢”。
在我们家,爸爸是最勇敢的。 _______________
(3)想象例句描写的情景,再仿照例句写一写“热闹的广场”。例: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_______________
(4)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请你用上这样的方法接着写一写,将“我”当时的内心表现出来。
演讲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马上轮到我上台演讲了。
_______________
(5)请仿照例句通过前后事物的对比,表达对某种事物的感情。
例: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_______________
(6)体会例句在表达上的特点,再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小溪哗哗地流淌”。
例: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
_______________
23、习作与表达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这里,有像妈妈一样的老师,有像手足一样的同学。在班级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谁呢?请以“我们班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通过典型的事例,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流畅,书写工整,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