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带点字注音和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筛土(shāi) 眼睑(liǎn) 哀老 栩栩如生
B.强逼(qiǎnɡ) 打更(ɡēnɡ) 慈祥 诗情画意
C.凛冽(lǐn) 偏僻(pì) 严谨 应接不瑕
D.新冠(ɡuàn) 奉命(fènɡ) 稀罕 心旷神怡
2、我会判断。写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仗、反问
(1)于是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
(2)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
(5)寂静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
(6)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是( )
A.差别 差生 相差无几 B.待着 等待 迫不及待
C.间隔 间隙 黑白相间 D.强逼 强迫 强健有力
4、将诗句补充完整。
(1)一曲高歌一樽酒,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5、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主要意思。
(1)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的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一比,再组词。
兼(________) 肋(________) 察(________)
谦(________) 胁(________) 塞(________)
遮(________) 铲(________) 勿(________)
蔗(________) 产(________) 匆(________)
7、积累填空。
1.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2.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___。 ——《山居秋暝》
3.由俭入奢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光
4.“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是清代诗人________《己亥杂诗》的传诵名句。
5.“__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6.“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句中的“好”在此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8、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填空。
1.“书山有路勤为径。”古人教给我们许多读书的方法。如《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读书学习要实事求是,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把古人的教导铭记于心,认真阅读吧。
2.诸葛亮曾说:“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总让我想起历史上那些淡泊名利、向往宁静的人。
3.《忆读书》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主要回忆了自己读书的经历和体会。其中作者关于读书的体会可以用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她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
4.盖士人读书,第一要_______,第二要________,第三要________。
5.如果要在学校餐厅里悬挂一句勤俭节约的名言,你会想到: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鸟的天堂(节选)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用简要语言概括短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意思。
(1)静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接不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群鸟活动的场面
【4】作者由面到点,特写了一只画眉鸟,从中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最后一句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是指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没加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10、父亲的考题
儿子事业有成,但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一天,父亲给一向(甲)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儿子紧张的情绪(乙)了下来。
“再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儿子的嘴角挂出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倒了右腿上。
“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3人。” 新- 课- 标-第 -一- 网
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得速度也在加快。
“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上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亲,关怀的问:“完了吗?”
“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一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一个小站,下去6各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再下一站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
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你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个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露着一股得意。
“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儿子一下子懵了。
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付出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的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懵了( ) 真谛( )
2、选出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
甲处:( )A、炫耀 B、夸奖 C、标榜
乙处:( )A、松弛 B、松懈 C、懈怠
3、第4自然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 描写和 描写。
4、第11自然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 。
5、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 ;父亲出这个考题是为了告诉儿子
。
6、本文是按 的顺序叙述的。
7、从父亲的话中,你能看出父亲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吗?
11、阅读理解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1】照样子,写词语。
卜落卜落(ABAB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孩子们根据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想象到了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十分________。
【3】为什么说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快乐阅读,我能行: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1)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
(2)解释词语。
聊胜于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授一张路线图”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体会,“路线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眼睛
在世界射击锦标赛的现场,发生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急死人的新鲜事:50米手枪慢射冠军普钦可夫失踪了!广播喇叭声声急、字字催:“普钦可夫,马上去领奖台!马上去领奖台,普钦可夫!”
实际上,普钦可夫安然无恙、毫发无损。此时此刻,他正躲在一个谁也发现不了的角落里与他的妈妈通电话:“妈妈,妈妈,您看见了吗?您听见了吗?赢了,赢了,得了冠军,破了纪录!”
对于一位双眼曾患恶性黑色毒瘤的人来说,能够逃脱无边黑暗的厄运,迎来鲜花如海、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全仰赖妈妈柳莎的眼睛和医生巴甫琴科的妙手回春。
8年前,10岁的普钦可夫被确诊双眼患上恶性黑色毒瘤。几十所医院、几百名大夫像串通好了似的,众口一词:做眼球摘除术!不然的话,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
命运如此残酷。天真活泼的儿童就得面对要么死亡、要么黑暗的选择。这选择沉甸甸的,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柳莎这是第二次面对这种疾病,丈夫不听医生的话,结果离开人世,她不想让儿子重蹈覆辙。仅仅两天的时间,她把汽车、钻戒和满头金发换成了现金。她卖得那样果断、那样坚决,她要让儿子在手术前看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大峡谷、法国的凯旋门……
母子俩一路欢笑,怎么看也看不够,怎么说也说不完。普钦可夫忘却了疾病,完全沉浸在母爱的幸福里。
这样愉快的旅程却不得不在中国长城的烽火台上戛然而止,因为柳莎的随身听的声波有力地撞击她的耳膜:眼科专家巴甫琴科发明了视神经诱导接合剂,使移植眼球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只盲犬已重见天日。
柳莎母子分秒必争、日夜兼程,很快就来到巴甫琴科面前,要求马上手术:把母亲的一只眼球移植给儿子。
巴甫琴科看见了柳莎的眼睛,那是一对世界上最漂亮、最湛蓝、最纯洁的眼睛。
尽管柳莎的眼球和普钦可夫的眼眶配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巴甫琴科努力努力再努力,人类史上第一次眼球移植还是失败了,世界上徒添了两只义眼,一只在柳莎的眼里,另一只在普钦可夫的眼中。生活就是这样,撒下了希望的火种,又浇灭了光明的苗。
柳莎要进行第二次眼球移植:把她的第二个眼球移植给普钦可夫。于是,就有了一场艰难的对话。
“你是否知道最可能的结果?”巴甫琴科问。
“知道。”柳莎回答得很干脆。
“你坠入黑暗,你儿子也见不到光明呢?”
“知道,我做好了一切准备,能接受最坏的结果,能忍受一切痛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手术终于成功了。
柳莎和普钦可夫出院的那天清晨,天特别的蓝,风特别的暖,太阳和月亮都赶来看人间最动人的一幕:柳莎背着她的儿子,儿子闪着明亮湛蓝的右眼,发着“走、停、左拐,右转”的口令,母亲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一直向前。
【1】普钦可夫患的是什么病?( )
A.恶性高热
B.恶性黑色毒瘤
C.恶性综合症
D.恶性淋巴瘤
【2】第五自然段中,“不相让儿子重蹈覆辙”指的是什么?( )
A.不想让儿子失去眼球
B.不想让儿子因做眼球摘除手术而去世
C.不想让儿子因不做眼球摘除手术而去世
D.不想让儿子在失去眼球前饱览世界风光
【3】对“巴雨琴科看见了柳莎的眼睛,那是一对世界上最漂亮、最湛蓝、最纯洁的眼睛”这句话的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柳莎的眼睛长得很漂亮、迷人
B.柳莎的眼睛最适合做眼球摘除手术
C.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柳莎的眼睛与众不同
D.不仅指柳莎的眼睛,也是在点明这位母亲的爱是最纯洁、最伟大的
【4】第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A.开门见山
B.设置悬念
C.承上启下
D.首尾呼应
【5】短文描写了巴甫琴科和柳莎的对话,以下哪一项的理解是最正确的?( )
A.柳莎为了给儿子治病,即使自己陷入黑暗也不在乎
B.第二次手术最可能的结果是柳莎和儿子都见到光明
C.柳莎不确定手术能不能成功,她进行了艰难的抉择
D.柳莎爱自己的儿子胜过爱自己,远胜过爱她的丈夫
【6】短文开头描写了一个对比强烈的场景:广播的焦急寻找和主人公在打电话。这样写,对表达中心思想和吸引读者方面有什么好处?请你分别谈一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文末写道“儿子闪着明亮湛蓝的右眼,发着‘走、停、左拐、右转’的口令,母亲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一直向前。”此时此刻,儿子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给短文加个结尾,使文章首尾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胶卷( )纳塔莉有点儿心虚地在口袋里摸摸( )原来他们是要找这玩意儿( )为什么呀( )他们肯定不是好人( )我得把胶卷快藏起来( )
纳塔莉来到楼上自己的卧室,朝四周扫视了一遍,书架、梳妆台、写字台、床头柜……却没有找到最适合藏胶卷的地方。还是藏在那只陶瓷虎里最保险,对,应该把胶卷放回那儿!
1.在第1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纳塔莉有点儿心虚地在口袋里摸摸。
(2)纳塔莉来到楼上自己的卧室,朝四周扫视了一遍。
3.用“ ”画出描写纳塔莉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
15、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短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短文分别用红日、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鹰隼、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少年中国的美好前程。
【2】“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象征着( )
A.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B.少年中国蒸蒸日上,前程灿烂
C.少年中国的发展不可限量
【3】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时,语调应该____________(低沉 高昂)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自己肩负着什么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大青衣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欢呼雀跃,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县剧团的名角柳月如来唱戏。
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走出来。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
戏散后,青莲悄悄来到后台。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老板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老板把一张名片放在来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老板离开了。
那天,那位老板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青莲问老板,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才知道月如已经去世了。临终前,她叮嘱家人把一套青衣的戏服交给青莲。青莲一看,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铿锵:_____________________
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情节图。
A.表现了青莲对师傅的愧疚和完成师傅遗愿的决心。
B.表达了青莲对戏曲的热爱。
C.青莲重回舞台是因为现在有人看戏了,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
D.照应前文,反映了对传统戏剧(传统文化)的继承。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溪水与石头
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溪水前进的路,那天然生就的尖尖的棱角,像一把锋利的钢刀,保护着高傲的身躯,大有不可侵犯之势。
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
石头( )地说:“伙计,你还是绕道而行吧,不然我会把你劈得落花流水!”
溪水( )地说:“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改变前进的道路!”说完,挺身向前,后面的伙伴犹如千军万马,前赴后继。
不知过了多久,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原先的身躯也谦卑地缩小了。
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欢快地流着……
【1】理解石头和溪水的对话,想象它们当时的神态,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落花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赴后继: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4】读了这则寓言,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快乐阅读。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痩弱的脊背弯曲着,头湊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这几段话节选自(____),作者是(______)。
【2】选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 )描写,突出了母亲挣钱十分不容易。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3】根据对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画横线)的理解,完成下列各题。
(1)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写出了____________。
(2)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____________。
(3)“我的母亲的眼睛”,“眼睛”一词置后,表明作者的____________。
【4】此时,你想用什么古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____________
【5】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拐弯处的回头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老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
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下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的背影。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象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左拐的刹那,好象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1)“扎”字在文中读( ),它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是( )、( ),可以组词为( )、( )。
(2)本文记叙的主人公应该是( )
A.弟弟 | B.同学 | C.“我” | D.爸爸 |
(3)试找出弟弟心情变化的语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①弟弟碰见爸爸时:__________________
②爸爸自己走了以后:________________
③爸爸在拐弯处回头时:_____________
(4)代表父爱的动作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你身边找出一例能代表父爱的动作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你用词语“新鲜”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新奇、稀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物等没有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蔺相如对秦王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列句子改成直述句。
许世友说,他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也要埋在娘的身边。
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展示
冬日的早晨,是寒冷的,温暖的;冬日的早晨是紧张的,充实的;冬日的早晨是美好的,短暂的……
请以“冬日的一个早晨”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习作。如有写作困难,可参考下面的写作提示:
提示1:
物 天空 街道 校园 湖 树林 麻雀 房间 饭菜……
人 家人 老师 学生 司机 行人 清洁工 警察……
提示2:
事件 日出 赖床 堵车 清扫 上学 晨读 升旗 做饭 值日……
提示3: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