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每年的( )
A.农历五月初五
B.农历七月初五
C.农历七月初七
D.农历八月十五
2、父亲参加“收获节”的目的是( )
A.和孩子们相聚,享天伦之乐
B.向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
C.向孩子们讲解关于花生的知识
3、下列句子描写事物时所使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对比)
B.人们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排比)
C.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比喻)
D.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飘香十里。(夸张)
4、辨字组词。
瓜( ) 夏( ) 帐( ) 问( )
爪( ) 复( ) 账( ) 间( )
临( ) 伴( ) 匆( ) 落( )
监( ) 畔( ) 忽( ) 洛( )
5、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补充音节。
ch___ zh___ k___ k___ j___
不耻下问 斩黄巾 荡寇志 凯旋 书籍
s___ j___ j___ k___ y___
繁琐 借鉴 酵母 馈赠 过瘾
6、补全本单元所学四字词语
呕( )沥( ) 心动( )( ) 无( )而呻
囫囵( )( ) ( )( )似渴 不求( )解
一知( )( ) 栩栩( )( ) ( )( )有味
( )( )溢彩 别出( )( ) 浮( )联( )
7、词语积累与运用。
(1)看到“速度极快”,我想到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看到“船只很多”,我想到的四字词语是 ______;看到“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我想到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
(2)在每个句子中分别填入一组恰当的反义词。
①(_____)的桥梁横在水上,看着这座越来越(_____)的水城。
②(_____)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_____)了。
③船夫行船时(_____) ,毫不(_____)。
8、在本学期综合性学习“邀游汉字王国”中,我们小组的活动主题是________,我们的成果是通过_________的形式展示的。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我会在括号中填合适的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景观(_____________) 仿照(_____________) 仿佛(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文中的排比句。
【4】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风景名胜(______): A.超过 B.优美的地方 C.能担任、能承受
(2)举世闻名(______):A.用鼻子嗅 B.知道 C.有名望
(3)武陵春色(______):A.情景、景象 B.颜色 C.脸上表现的神情
【5】本文是从__________ 、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
【6】本文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在内容上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据课文内容填空
(1)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_________,一会儿变成了___________。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___________的大眼睛,像_________。
(2)最有趣的是_______________。未出壳的蝉尾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儿把它已出壳的上半身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再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出来了。整个动作_____________。
(3)________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
(4)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_______________,渐渐地变成了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翅膀上也出现了_______________。蝉触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金蝉脱壳》一文生动地介绍了 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 。
(6)《金蝉脱壳》介绍了蝉脱壳的过程,脱壳时身体各部分出来的顺序是 。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 与 。
(7)“金蝉脱壳”还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三十六计”还有: 、 、 、 、 等。
11、 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组织了很多个课外兴趣小组。请根据下面的表格内容,完成练习。
A.游泳小组
B.围棋小组
C.足球小组
D.科技小组
【3】四(3)班的陈田同学只有周五有空,他能参加的兴趣小组是( )。
A.围棋小组
B.游泳小组
C.足球小组
D.科技小组
【4】小辰周二、周五有时间,但他没有下过围棋,他想参加围棋小组。请问他可以参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外短文,并作答后面的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 裙带菜 羊栖菜 马尾藻 红藻类的紫菜 鹧鸪菜 石花菜 绿藻类的石莼 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全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在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
【2】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请按照提示完成表格。
说明的观点 | 四个方面说明 |
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 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 |
_____ | |
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 | |
_____ |
【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短文谈谈你对第33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詹天佑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 依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试 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 测试)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分别给这两段文字加上一个小标题,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否则: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济南的秋天
老舍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的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把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再看水。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找出文中描写济南秋天山水颜色的词语。
青黑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你所在城市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请写出两个带颜色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用这些词语描述一下你所在城市的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诗境”为线索,先写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多采用________(动态 静态)的描写方法描绘了济南秋的特点。
【3】写济南的山,着重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按照先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它们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句话主要是说济南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点明全文主旨的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诗人和著名作家笔下的秋天是这样的:
“空山新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___________________。成群结队的大雁,___________,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吾母吾师
母亲是60多年前从中国移民泰国的。我年幼的时候,母亲说泰语很别扭,常常被本地人取笑。
我上四年级之后,有一天,母亲翻出我的旧笔记本、旧书本,开始学习泰文。那时候,我不但没有以她的学习精神为荣,反而觉得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可恼的日子。我被迫做了母亲的教师。当时她36岁,我还未满10岁,而她对字母、发音、语法、字义等等无所不问。有些难字我要不是没学过,就是还不能理解。
通常晚饭之后我做功课,母亲则学泰文。我们坐在饭桌两边,桌下蚊香的毒烟把人熏得昏头昏脑。母亲拿着我的旧课本来读,碰到不懂的字就大声拼出来给我听。有时她拼错了,我就得站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字。我说出读音、字义,母亲就用简单泰文或中文记下来,不久,我那些旧课本都密密麻麻满是她草草写下的笔记了。
她在求学的路上进步之速令人难以置信。不过5年她就什么都可以读了,不论是小说、史书或报纸。泰语娴熟了之后,她又学英语。
母亲现在还做了我几个孩子的教师。这又是个奇迹。我得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母亲于是毫不犹豫给我代劳,把孩子照顾得妥妥贴贴。她把自己过去的艰苦经历归纳成为宝贵经验,传给外孙。她会告诉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最初看来总是困难的,你尽了力还是觉得似乎永远不可能成功;但是只要锲(qiè)而不舍,总会有得心应手的一天。
母亲发奋求学,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明白求学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和母亲一样,我36岁才开始修学一些从前没机会学的科目。求学需要的只是努力和恒心。
【1】作者的母亲从___________时开始学习泰文,那时我才______,便做了__________ 的教师。每当晚饭之后,________做功课,___________则学泰文。不过______年她就什么都可以读了,不论是 _______、_________或报纸、泰语娴熟之后,她又学________ 。现在她又做了______________的教师。
【2】从文中找出含有下列意思的成语。
(1)形容坚持不懈。( )
(2)心里怎样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记忆纯熟,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
【3】从下面的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无论做什么事,最初看来总是困难的,你尽了力还是觉得似乎永远不可能成功;但是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有得心应手的那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明白求学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求学需要的只是努力和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母亲奋发求学这件事,你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实践题:你的母亲有什么值得你学习,请简单地写出几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读书万卷的少年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南京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他请求馆长允许他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馆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他对面前这位文弱的少年用一年时间读完数万卷书的请求,心里不免有些怀疑。
在人们质疑的目光中,少年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紧张的读书生活。从这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借书的行为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整理出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多年以后,《中国思想研究法》一书从他的笔下诞生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后来的复旦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
【1】馆长听完少年的请求后,感到( )
A.赞赏、佩服
B.高兴、感动
C.欣慰、期待
D.吃惊、怀疑
【2】少年的读书方法是什么?用“﹏﹏﹏”画出写少年刻苦读书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图书管理员态度变化的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梳理蔡尚思的读书经历。
提出请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一)落花生(节选)
①“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②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③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④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详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③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⑥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⑦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⑧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二)白杨礼赞(节选,有删改)
①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②它没有婆娑(pó suō)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qiú)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守护着西北荒凉之地。挺拔也不缺乏温和。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联读以上两篇选文,按要求完成习题。
(1)仔细阅读两篇选文,完成以下表格。
事物 | 样子 | 品质 |
落花生 | 果实埋在地下,无法分辨①_______ | 不求虚名 默默无闻 |
白杨 | ②___________ 没有盘旋的虬枝 |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 |
(2)对比阅读两篇选文,你觉得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花生”与“白杨”都不算美丽,即使有作用,也不值得我们敬佩、赞扬。
B.“落花生”和“白杨”都很有用,具有很高的价值,象征着美好的人物品质。
C.“白杨”是树中的伟丈夫,跟“落花生”相比,要好看一些,所以它肯定比花生更有用。
D.作者想借“落花生”和“白杨”告诉人家,要想做有用的人,绝不能追求外表好看
【2】如果要给“落花生”找一个形象代言人,下山哪个人物形象不符合?( )
A.
B.
C.
D.
【3】社会上出现了两派“追星族”,第一派喜爱光鲜亮丽,演技超群的明星,第二派喜爱为国奉献、坚持不懈的科学家,如袁隆平等。如果你追星,会加入哪一派?请分点表述,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我会加入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
18、简单的道理(12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眼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外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最终,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悠长的启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欢愉——( ) 意味悠长——( )
(2)用“ ”画出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的句子。(2分)
(3)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悠长的启示。”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请在文中用“ ”画出。(2分)
(5)短文中所讲的道理给人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4分)
19、课内品读。(录排时请去掉文中的注音)
一天,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突然,一群人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一位对高斯说:“听说你是个天才,我们有一个小小的难题,你敢不敢接下来?”说着,他拿出一个玻璃瓶,往街心一放,指着瓶里一枚用一根棉线系住的银币,要高斯把棉线弄断,但绝对不许打开瓶塞。
……
1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高斯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没想出什么办法。这时,街中心围上了很多人,有些也是学院的学生,他们向人们介绍着高斯。大家听说高斯解过上千年没法解的数量难题,都感到十分新奇,想看看这位天才青年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
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紧张地思考着,他的额头不断沁出汗珠来。一颗晶莹的汗滴跟其他几颗汇成一大滴,沿着高斯高高隆起的额头往下淌,啪嗒一下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心疼地走近高斯,撑起自己手中的黑色布伞,举到高斯头顶上,安慰他说:“别着急,小伙子,慢慢想,你会想出办法的。”
……
高斯在那个玻璃瓶前蹲了下来。他举起老花镜,让太阳光聚焦在玻璃瓶里的棉线上。不一会儿,大家看到玻璃瓶里突然冒起一缕青烟,接着“叮当”一声响,那枚用棉线系着的银币落到了瓶底。高斯解决了难题。
(1)你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并说明理由。
(2)请用波浪线画出高斯断瓶中线的句子,并说一说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其他因素困扰着他,你知道其他因素还有哪些吗?
(4)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替换“智”字,你觉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呢?
20、按要求完成句子。
⑴小名用他的手机换了小刚的钢笔,你觉得奇怪吗?人家这叫“ ”。(填歇后语)我积累的歇后语:
⑵写一条谚语,说明戏曲方面的功夫应从小培养。
⑶仿写。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我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我是一颗星星,就 ;如果我是 ,我就 。
⑷例:他很快活。 他像小鸟一样快活。
南京长江大桥横卧在江面上。
21、我洗干净了红领巾。(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两种说明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这座电视塔_______
23、习作。
花生,默默无闻却无私奉献;蚂蚁,毫不起眼却团结一致;梅花在寒风中怒放,青松在大雪中坚强……请你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事物,写写它的特点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