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一堆苹果中任取了20个,称得它们的质量(单位:克),其数据分布表如下.
分组 | (90,100) | (100,110) | (110,120) | (120,130) | (130,140) | (140,150) |
频数 | 1 | 2 | 3 | 10 | 3 | 1 |
则这堆苹果中,质量不小于120克的苹果数约占苹果总数的( )
A.80% B.70% C.40% D.35%
2、-2的倒数是( )
A. -9 B. 9 C. D. -
3、如图,四边形内接于⊙
,
,A为
中点,
,则
等于( )
A.
B.
C.
D.
4、如图是抛物线y1=ax2+bx+c(a≠0)图象的一部分,抛物线的顶点坐标A(1,3),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B,直线y2=mx+n(m≠0)经过A、B两点,下列结论: ①当x<1时,有y1<y2;②a+b+c=m+n;③b2﹣4ac=﹣12a;④若m﹣n=﹣5,则B点坐标为(4,0)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5的倒数是( )
A. B.
C.-5 D.5
6、如图,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在第一象限,且过点
和
,以下结论:①
,②
,③
,④当
时,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个数是( )
A.个 B.
个 C.
个 D.
个
7、学校组织春游,安排给九年级三辆车,小明和小慧都可以从这三辆车中任选辆乘坐,小明和小慧乘坐同一辆车的概率是( )
A.
B.
C.
D.
8、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9、若点,
都在二次函数
(
为常数,且
)的图象上,则
和
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
,则不等式
的解集为( )
A. B.
C.
D.
11、已知函数y=kx2-7x-7的图象和x轴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2、如图,已知AB∥CD,E是AB上一点,DE平分∠BEC交CD于D,∠BEC=100°,则∠D的度数是 .
13、如图,已知OA,OB是⊙O的两条半径,且OA⊥OB,点C在圆周上(与点A、B不重合),则∠ACB的度数为 .
14、如图,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取点P,作PA⊥x轴,PB⊥y轴;垂足为B,且矩形OAPB的面积为6,则这样的点P个数共有 个.
15、如图,某水库堤坝横断面迎水坡AB的坡度是1:,堤坝高BC=60m,则应水坡面AB的长度是 m.
16、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
,
,
,…,按此规律排列下去,这列数中的第7个数是 .
17、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为⊙O外一点,连接OC交⊙O于点D,连接BD并延长交线段AC于点E,∠CDE=∠CAD.
(1)求证:CD2=AC•EC;
(2)判断AC与⊙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若AE=EC,求tanB的值.
18、如图,正方形ABCD中,AB=4,点E是对角线AC上的一点,连接DE.过点E作EF⊥ED,交AB于点F,以DE、EF为邻边作矩 形DEFG,连接AG.
(1)求证:矩形DEFG是正方形;
(2)求AG+AE的值;
(3)若F恰为AB中点,连接DF交AC于点M,求ME的长.
19、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
,
,
是
上一点,若
,求
的长.
20、如图,一艘轮船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0°方向,与灯塔P的距离为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45°方向的B处,求此时轮船所在的B处于灯塔P的距离.
21、如图,△ABC中,AB=AC,∠A=36°.
(1)用尺规作图作∠ABC的角平分线,交AC于点D;(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22、A、B两店分另选5名销售员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进行分析,数据如下图表(不完整):
| 平均数 | 中位数 | 众数 |
|
|
|
|
A店 | 8.5 |
|
|
B店 |
| 8 | 10 |
(1)根据图a数据填充表格b所缺的数据;
(2)如果A店想让一半以上的销售员达到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23、如图,PA为⊙O的切线,A为切点,点B在⊙O上,且PA=PB,连AO并延长交PB的延长线于点C,交⊙O于点D.
(1)求证:PB为⊙O的切线;
(2)连接OB、DP交于点E.若CD=2,CB=4,求的值.
24、为了解学生寒假阅读情况,开学初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假期的阅读总时间作了随机抽样分析.设被抽样的每位同学寒假阅读的总时间为(小时),阅读总时间分为四个类别:
,
,
,
,将分类结果制成如下两幅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抽样的样本容量为___________,请补全条形统计图;
(2)求扇形统计图中a的值;
(3)若该校有1800名学生,估计寒假阅读的总时间超过12小时但不超过36小时的学生有多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