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 )这个节日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A.端午节
B.中秋
C.七夕
D.清明
2、“翾”可能与下列哪个字的读音相同?( )
A.鹳
B.儇
C.翔
D.翅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
A.僵(jiānɡ)硬 珊瑚礁(jiāo)
B.筛(sāi) 拗(niù)不过
C.衰(shuāi)老 挨(āi)近
D.酝酿(niànɡ) 飞禽(qín)走兽
4、结合语境,将汉字写美观。
1.春眠不觉xiǎo(______),处处闻tí(______)鸟。夜来风雨声,花luò(______)知多少?
2.我们伴着春风sòng(______)读经diǎn(______),品味语言的mèi(______)力;我们迎着春雨duàn liàn(______)身体,tiào(______)望远山的miǎo(______)茫,xiǎng(______)受自然的新奇!
3.cí(______)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féng(______),意kǒng(____)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huī(______)。
4.生活中,我们得到母亲的hē(______)护与关注,我们在母亲的biān cè(______)中jiàn kāng(___)成长,我们感恩母亲,一定不负韶华!
5、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稚( ) 蜡( ) 腮( ) 笼( )
雏( ) 腊( ) 鳃( ) 茏( )
6、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句意选词填空。
( )之宝 安( )乐( ) 理所( )
( )风( )号 完( )归( ) 金( )辉( )
(1)忽然间,阴云密布,( ),下起了倾盆大雨。
(2)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 ),叫和氏璧。
(3)( )的故宫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4)上面的“安( )乐( )”描写了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美满的景象,像这样的四字词语我还能写两个( )、( )。
7、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 ______不堪 失______落______
______耳______聋 大吃______ ______
8、将以下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一个写一句话
( )山( )海 ( )天( )地 ( )头( )节 小心( )( )
( )钉( )铁 玲珑( )( ) 举世( )( ) ( )( )不舍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芳草地。
炎夏说瓜
①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结交了许许多多农民朋友,老的少的都有,和我交情最深厚的是三十多岁的“六机匠”。
②他在离我村三四里地的“西河”,种着一点儿“河淤地”。夏天一早,我跟他下“西河”。他在高粱地里劳动,我在清清的河水里捉鱼。晌午,我们仰卧在河边树林的沙地上,听千万只鸣蝉的大合唱,其声悠悠,把人催入梦境。
③傍晚,收工归来,“六机匠”的肩上扛一把锄,锄杆上搭一领破蓑衣,还有一个小小的牛眼罐。小路两旁,全是“青纱帐”,远远的一个小瓜棚映入眼中。我们拨开高粱,走进瓜棚。主人身旁卧着一只小犬,旁边有一支土枪。这是防备獾、狼和野兔的,也防有人夜间来“摸瓜”。我们和瓜地主人聊上几句,道一声摘两个”子瓜”。主人慢慢起身,脚步小心地进入瓜地,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最后,一手托一个瓜送到我们面前,用瓦盆里的清水洗一下,然后用手指弹弹,眼睛看看瓜,再望一望我俩。我们用指甲在瓜中间掐一道印子,左手托住,轻轻用右手掌打几下,瓜应声一裂两半,果然是沙瓤。我们用手抓瓤子吃,然后,咬下一块瓜皮刮着吃,刮着刮着,一直刮到了“青州”。瓜,又甜,又鲜,可口沁心。吃完了,抹一抹嘴,丢下三四个铜板,道一声谢,便踏上归途。这时,夕照烧红了半个天,微风从禾稼声中送来,西瓜在肚里发散着清凉。
④我们两个人,沐浴着夏风的凉爽,悠悠然走在回家的路上。“六机匠”的巧嘴给我讲吃瓜的故事。我们一面说一面走,一会儿就到了家。这时候,一钩新月像镰刀高悬在他土屋的茅檐上了。
⑤年老了,在都市里吃瓜,想到儿童时期吃瓜的往事。(一样是夏天,一样是吃瓜,在北京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吃瓜,是一种享受,但我感觉,儿时在乡村瓜棚里吃瓜却更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1】短文主要写了作者儿时和_____在乡村瓜棚里______的快乐往事,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______之情。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的内容与“瓜”无关,删去这一段不会对表达效果产生影响
B.第③段中的“摸瓜”所加的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直接引用
C.第③段中的“果然是沙瓤”说明了“我”和“六机匠”选瓜技术十分高超
D.“瓜,又甜,又鲜,可口沁心。”短句的使用,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让人对瓜的美味遐想无限,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
【4】文中画括号的句子中,“浓厚的生活情趣”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慈母情深(节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我”第一次发现母亲那么瘦小,表明“我”____。“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表明“我”____。
【2】用横线在选文中画出一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写出了“我”内心酸涩的感觉,“我”当时心里会想什么?请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胡杨赞
①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胡杨三千年”: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
②自然界长寿的树种有很多。比如银杏,树龄可达千余年;又比如柏树,长过千年也不成问题。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③也许是由于胡杨的“眼泪”吧?据说千百年来胡杨都是无人关照、自生自灭的。有人伤害了它,它就从“伤口”流出“眼泪”;有人要把它锯断,它就从被锯断的地方喷射出一米多高的黄水,据说这黄水同样是“眼泪”。
④也许是由于胡杨独特的长相吧?有人说它长得不好看,有人甚至说它“惨不忍睹”。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齿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⑤更或许是由于胡杨独特的生存环境吧?干旱的荒漠,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十的盐碱地带,就是它生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家”。它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它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
⑥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⑦胡杨在生物学上属于杨柳科的杨属,在全属一百多个品种中,胡杨的生存环境是最为恶劣的。但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胡杨,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彻底的:它的树干木质坚硬,是优良的建材;它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牛羊爱吃的佳肴;更有它流出的“眼泪”,叫做“胡杨碱”的,也可以被人们用来食用、洗衣、制肥皂……它只知道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⑧你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方去,一定可以看到胡杨。再向西,你到印度西北部、中亚、非洲北部等地方去,也一定可以看到胡杨。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
【1】结合语境,写出第④自然段中“惨不忍睹”和第⑤自然段中“粗茶淡饭”的意思。
(1)惨不忍睹:______________
(2)粗茶淡饭: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完成下面填空。
短文第③自然段写了无人关照的胡杨;第④自然段写了( );第⑤自然段写了粗茶淡饭的胡杨;第⑦自然段写了( )。
【3】再读短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一下特点,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
【4】短文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孟姜女哭长城
①秦朝的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她的丈夫叫范喜良。他们结婚后不久,范喜良就被抓到长城去做苦力了,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牵挂着丈夫。她想:我( )坐在家里干着急,( )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
②她立刻收拾行装,上路了。
③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找,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个正要上工的人询问:“你们这儿有个叫范喜良的人吗?”那人说: “是有这么个人。”孟姜女一听,别提多开心了!孟姜女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那人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在城墙里了!”
④听到这个噩耗,真好像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得眼前一黑,阵阵心酸,大哭起来。她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落在丈夫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心爱的丈夫,但她的丈夫却再也看不见她了。
(选文有删改)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比喻发生的意外事件。 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风沙漫天的景象。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修建万里长城的普通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主题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眼花。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问:“这是哪儿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了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求报答,但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做了国君之后,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都回绝了。重耳又亲自上门去请,只见他家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重耳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重耳同意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重耳命人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第二年,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重耳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________)
(2)言辞诚恳,情意深长。(________)
【2】寒食节的习俗是____________。这个节日后的一天被定为________节。
【3】根据短文内容排序:_____________。
A.介子推割肉为重耳煮汤 B.晋国内乱重耳外逃 C.重耳做了国君
D.重耳放火烧山 E.介子推被烧死留下血书
【4】创意复述,想象其中的一个情节,把故事写具体。
(1)介子推都回绝了。(介子推说了些什么?他是如何回绝的?)
(2)重耳派人前去寻找。(重耳怎么吩咐大家去寻找的?大家怎么找的?)
(3)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烧山的情景是怎样的?介子推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介子推具有怎样的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知道哪些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请写出两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团雾”是什么?“团雾”本质上也是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团雾预测预报难、区域性强,容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与市区相比,郊区和乡村地带容易出现团雾,尤其是部分比较空旷的高速公路路段。团雾常在高速公路上出现主要是因为:一、团雾与局部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而高速公路路面白天温度较高,昼夜温差更大,更有利于团雾形成;二、公路附近一些排放污染物颗粒的增加,有利于形成团雾,如秋季秸秆焚烧、工业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三处于低洼地段的路段更容易形成团雾。
团雾预测难度较大,气象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象鼻”曲线规律。比如在团雾出现之前,能见度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会突然出现一个短暂回升期,10分钟左右能见度回升到600~700米左右,能见度数据用曲线勾勒出来,就出现一个“象鼻”形象。这预示着更厉害的浓雾还在后头,约30分钟~2小时内,能见度会突然降到100米以下。若气象台人员捕捉到这个象鼻曲线,会迅速向高速公路指挥部发出预警信号。
【1】读了短文后,你获得的有关“团雾”的信息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运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3】请你帮高速公路设计一条注意团雾的警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画横线的句子是过渡句,在文中起 的作用。(填序号)
A.总结全文
B.承上启下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宏伟——(______)收藏——(______) 珍贵——(______) 销毁——(______)
【3】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用带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军神》片段。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 )大声嚷道( )(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你堪称军神( )( )
【1】在最后那个自然段的括号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下面恰当的选项是( )
A.(,)(:)(“)(,)(,)(。)(”)
B.(,)(“)(:)(,)(!)(!)(”)
C.(,)(:)(“)(,)(!)(!)(”)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声不吭:______
【3】阅读片段中画“ ”部分,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这个自然段主要抓住了“病人”的神态和______描写,当时他可能在想______。
【4】片段中______次描写了沃克的“汗”,这是通过直接描写沃克医生来间接表现“病人”______的特点。
17、重点段落品析。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假 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īng xì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划去错误的字或读音。
【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运用( )描写,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特点。
A. 动态
B. 静态
18、课外阅读。
蓝 鲸
鲸是海洋中个头最大的哺乳动物,而蓝鲸又是鲸类中最大的一种。
一头大蓝鲸就是一座小山。它的体长可达30多米,体重有170多吨,相当于300头黄牛的重量。尤其是它的嘴巴,容得下十几个成年人在里面睡觉。3米多长的鲸须,就像一把大型的软扫帚。
蓝鲸的脊背呈浅蓝色,尾巴宽阔扁平。它在水中行动非常迅速,每小时可达27千米。它经常潜入水中。每次浮出水面换气时,会从鼻扎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喷泉。蓝鲸的力气很大,它的拉力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
蓝鲸吃东西与众不同。它只要把大嘴一张,猛地向前一推,大量的鱼虾和海水就会一涌而入。这时它把嘴巴一闭,舌头向上一卷,海水就会从鲸须的缝隙间排出,而大批的食物就会留在口中,被它吞到肚子里去。人们把这种吃东西的方法叫做“鲸吞”。蓝鲸的饭量大得惊人,它每天要吃4顿饭,每顿竟能吃下4吨鱼虾。
蓝鲸浑身都是宝,由于过量的捕杀,蓝鲸已经濒临灭绝。目前,人类正在采取措施,拯救这一珍稀动物。
(1)用“ ”画出描写蓝鲸吃东西与众不同的句子,人们把这种吃法叫做“_______。”
(2)短文在介绍“蓝鲸”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判断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①一头大蓝鲸就是一座小山。( )说明了____________。
②尤其是它的嘴巴,容得下十几个成年人在里面睡觉。( )说明了____________。
③它在水中行动非常迅速,每小时可达27千米。(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古 井
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小水井。这口井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只有井口那些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记载着它的年龄。
井水很清很清。我小时候,夏天和秋天的傍晚,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我趴在井沿上,痴痴地往井里一看,一颗一颗地数倒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夜空中繁星密布,我一面数,一面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井水很甜很甜。我们平常吃的都是这里的水。过路的人喝一口这井里的水,都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爷爷讲他年轻时,有一队八路军从这里路过,爷爷打了井水请他们喝,有一位小战士竟然打赌说:“这水里一定放了糖!”
夏天,井水很凉很凉。有一次,六月里,山里的表叔给我们带来了一小筐新摘下来的红李子。妈妈接过来,马上让我把它吊到井水里,吃过晚饭后,妈妈把李子从井水里提上来,拿到院子里大家一起吃。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冰凉可口的滋味,叫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那时候我常常想,现在我也常常想: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代人民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啊!
【1】本文共480字,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分钟。
【2】文中重点讲到古井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围绕井水写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短文写这口古井井水的特点,表达作者想考察古井的美好愿望。
B.短文写这口古井井水的特点,赞美开掘古井的人给后代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20、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21、按要求写句子。
(1)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荷兰是个现代化的国家。荷兰显得非常安静。(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表达。
这学期同学们上网课的时间增多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也增加了。在与家人相处时是否有让你觉得特别温暖、感动、难忘的画面或故事?请搜寻你的记忆宝库,并把它写下来。注意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语句通顺,分段叙述,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400字 ④不要出现真实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