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与其他三项不是同一类的一项是( )
A.郎中
B.印信
C.墨客
D.店家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和孩子)
B.请勿自误(错误)
C.瞑目蹲身(闭上眼睛)
D.手疾眼快(急速)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我就会不耻下问地问老师请教。
B.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相得整天失魂落魄。
C.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就不怕敌人诡计多端。
D.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两,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4、填写合适的同音字。
zī ( )态 (滋)润 ( )本
zhì ( )热 ( )止 ( )病
yā 枝( ) ( )蛋 ( )迫
5、这学期我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比如魏征所说的关于勤俭节约的“____”;司马光也有一句跟这意思相近,这句是“_____”。
6、积累与运用。
1.古诗中的儿童有趣: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瓜儿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弄冰儿童;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吹笛儿童。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景阳冈》中,武松打虎的壮举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智慧打击了________________的周瑜;《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主席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展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伟人胸怀;《军神》中,刘伯承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还能数出医生的刀数,表现出了他的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1.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己交杂诗》)
2.七夕今宵看碧霄,________________。(《乞巧》)
3.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4.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论语》)
5.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________________朝窠里飞去。(《四季之美》)
8、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填空
_____耳_____聋 ②__________无味 ③得意__________
④迫不__________ ⑤人_____人_____ ⑥千变__________
(1)词语②的反义词是________。
(2)与⑤结构相同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深信黄山天下奇
①很早就已闻黄山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潇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②今年十月,我来到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物上的差异,只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奔到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石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天鹅一样,昂起来,翼下还有许多团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圣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迷离”。
【1】如用一个字概括本文所描写的黄山景色的特点则是________字。黄山的景物又各有其特点,黄山的石________,黄山的松________,黄山的云海________。(用文中原词)
【2】请从第①自然段中找出与第③④⑤自然段相对应的语句。
与第③自然段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第④自然段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第⑤自然段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第③自然段写黄山的石,说说作者把黄山比作“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自然段写黄山的松,黄山松“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⑤自然段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具体描绘出黄山云海神奇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到黄山景的特点是“奇”,黄山松的特点也是“奇”,这两个“奇”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过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先生所写的《鸟的天堂》。
【2】文中“大的,小的”写出了鸟的__________不一;“花的,黑的”写出了鸟的_________很多;“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的_________各异。
【3】“应接不暇”在文中指 。用“ ”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4】这段节选文字主要是对鸟的______态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的生动画面。
【5】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品读 春天最美——黎明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 )着鱼肚色的天空,( )上微微的红晕,( )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在文段中用“——”画出来。
【2】把句中表示颜色的字词画上波浪线。
【3】在句中的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动词。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作用是( )(多选)
A.给云以生命。
B.写出了天空中云的颜色的变化过程。
C.写出了云的动态之美。
D.写出云的静态之美。
12、阅读理解。
太阳
①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②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1】文章开头引用了一个古代神话,这个神话传说的名称是( )
A.夸父追日
B.羿射九日
C.女娲补天
D.盘古开天地
【2】根据文章内容,把表格补充完整。(请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太阳离我们多远? | 太阳的体积有多大? | 太阳的表面温度是多少? |
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 |
【3】读下面的句子,根据要求填空。
①“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句话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
②“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句话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体现了太阳_____的特点。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太阳_____的特点。
【4】人类已经成功登月,我国还将月球车发送到月球表面。以你读完本文的经验,目前人类能否成功登陆太阳呢?为什么?至少说明两个理由。
结论:______________
理由: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13、读短文做题。
徐悲鸿学画
①徐悲鸿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法国巴黎徐梁画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不仅在经济上很困难,就是政治上,也常常遭到外国人的侮辱和歧视。
②就在徐悲鸿考进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时候,有一位富有的外国学生十分无理地向他挑衅,说:“你们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什么大材。”
③徐悲鸿听了这句话,非常气愤,他用炯炯的目光狠狠地盯着这个富有的外国学生,毫不示弱地对他说:“先生,你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不行吗?那好,现在,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试比试!等到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④从此以后,徐悲鸿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绘画,为祖国争气,为中华民族争光。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目的,他不仅十分认真地学好了学校里安排的所有课程,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罗浮宫、凡尔赛宫和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而且常常是带着一块面包和一壶水去的,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决不出来。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许多法国画家看到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都很感动。
⑤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多幅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许多观众看过之后,都称赞:“中国人真了不起!”
⑥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 ”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朗读可以把文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朗读短文第③自然段重点表达____________的情感,朗读短文第⑤自然段重点表达____________的情感。
【3】那个外国学生找到徐悲鸿会说些什么?联系上文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写出来。
【4】徐悲鸿年轻时候的故事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责任在我中国少年,因为(用课文《少年中国说》中原句填空):_______则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
【5】像徐悲鸿这样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还有很多,比如:核物理学家邓稼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4、阅读《选择》,完成下题。
①他本来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的妻子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道:“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三天早饭时 父亲说 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 您们每天上班 孩子又上学 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 所以 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 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向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lǚ)了捋衬衣上的褶(zhě)皱,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准备回去后与她作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商量——( )
冷清——( )
【2】给文三小节加上标点。
【3】认真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认真读第1-6小节,父亲第一次选择了什么?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
②认真读第7小节,概括地说说父亲第二次选择了什么?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片段)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 国榷 共104卷 428万4千字 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详实 精彩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逸 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垂青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章的最后空缺处加上标点。
【3】文中的“104卷,428万4千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谈迁写史书的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鸟的天堂》片段,完成习题
我们的船渐渐(靠近 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 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éng fè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晃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写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____、_____。
从括号里选出正确的词语_____、_____。
【2】读第一自然段,我感受到这是一棵_____的榕树,作者是按_____顺序写的,属于_____描写。
【3】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大榕树______的特点,体现在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
【4】你从画线句子体会到什么?______。
【5】作者直接赞美榕树的句子是______。我也来写一句话赞美榕树_____。
17、阅读《暴雨筛》,完成各题。
暴雨筛
①南方的女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②她说,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过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像牛仔的皮带一样宽,翻卷着抽打天地。老师还会不会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阴险地背叛了我,涨鼓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去雨中。我只有扔了雨衣,连滚带爬。在这渺无人迹的城市中,我惊惶地想到,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傻?也许今天根本就不上课。
③我迟疑了片刻,但咬紧牙,继续向前,好不容易到了学校,贴身的衣服已像海带一般冷硬,牙齿像上了发条似的打战。没想到看门的老人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你,没有一个人来!
④那一瞬间,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⑤老人看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喝着他沏的热茶,我心灰意懒。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
⑥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看,暴雨是一个筛子,胆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⑦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也许我不是三千学生当中最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三千学生中最有胆量和毅力的人。
⑧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你晓得,天地万物都会一起来帮助一个自信的人。所以,我就一步步地有了今天的成功。
⑨我说,那位老人,是你人生最重要的导师之一啊。
【1】老人说“暴雨是一个筛子”,筛掉哪些类型的人,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怕刮台风
B.不愿走路
C.不想上夜大
D.胆小、思前想后
【2】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雨下得很大,女友顶着台风暴雨去上夜校。
B.女友顶着暴雨去上夜校,懂得了自己是最有胆量和毅力的人。
C.女友顶着暴雨去上夜校,却发现老师和其他学员都没来,感到委屈和沮丧。
D.女友顶着暴雨去上夜校.老人的话使她受益匪浅,直到后来事业有成。
【3】文中女友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
A.迟疑 自信 绝望 惊惶
B.迟疑 自信 惊惶 绝望
C.惊惶 迟疑 绝望 自信
D.惊惶 绝望 迟疑 自信
【4】对“暴雨是一个筛子”,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暴风雨像筛子筛东西一样落下来。
B.暴风雨是检验一个人意志的工具,挫折中方能见分晓。
C.暴风雨比喻人生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挫折,筛子是分出优劣的工具。
D.经历过挫折的人,如果站起来了,将通过筛子的挑战,否则将被淘汰。
【5】文中多处描写暴雨,最主要的作用是( )
A.说明女友当时所处环境恶劣
B.衬托女友惊人的毅力和胆量
C.说明女友很傻,不懂得变通
D.强调老师和学生未来学校的原因
【6】“贴身的衣服已像海带一般冷硬,牙齿像上了发条似的打战。”这句话写天气很冷,你有过很冷的经历吗?请用一两句话把自己当时冷的感觉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那位老人,是你人生最重要的导师之一啊。”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________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________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______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紧,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______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选择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
不紧不慢 手忙脚乱 饱受风霜 争先恐后
【2】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而______,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3】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提到我当时“鼻子有些酸酸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到第⑧自然段就可以结尾了,为什么又多写了第⑨自然段?是否有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佛教故事的,有()神佛形象的,有()民间生活的,还有()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引起下文
C.承上启下 D.承接上文
3.用“ ”画出能够表现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的句子。
4.用“ ”画出文中的排比句,并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5.为什么说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改为反问句)
(2)我们按照告示牌的要求去做。(改为双重否定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改成把字句:
(2)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改成反问句:
(3)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改成陈述句:
22、把下列直述句转为转述句后,用行楷体字规范抄写在空格中。
曹操说:“江上雾大,我们看不清楚,不能轻易出动。”
____________
23、妙笔生花。
漫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也会让我们有所思考。你能读懂这幅漫画吗?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你写一写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注意写出漫画的可笑之处,思考漫画的含义,联系实际说说你得到的启发,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