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期末吕梁五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己亥杂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陆游

    C.龚自珍

    D.林升

  •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A.说明毛泽东是个爱儿子的好父亲。

    B.说明毛泽东是为朝鲜人民着想的国际主义战士。

    C.说明毛泽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D.说明毛泽东具有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伟大胸怀。

  • 3、下列诗词描写的是秋季的是(   )(多选)

    A.《山居秋暝》

    B.《枫桥夜泊》

    C.《长相思》

    D.《渔歌子》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_____人不倦 不_____下问 学而不_____ _____以养德 内_____外患 负_____请罪

    1.吴老师__________,学生、家长对他都十分敬重。

    2.我们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别人,哪怕对方可能不如自己,也要做到____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

    2.课文《慈母情深》中“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里的四个“立刻”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四个“立刻”突出了母亲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精彩极了”是母亲___________的爱,“糟糕透了”是父亲__________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目的都是希望孩子_______________

  • 6、古诗词运用。

    1.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天上的明月,你要是通人情就应该记得我,我们年年都在异乡相见的啊。”

    2.   书是万事万物之根本, 一天不读书不看书就觉得人生无趣,无事可做。这句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卢纶在《长安春望中》写到:“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诗人多么想回家啊,又回不了,只能在梦中回去。

    4.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兄弟间和睦相处,朋友间友善真诚,陈子昂有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原则,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写杜甫思念李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运用自己掌握的关联词语填空。

    ________我不是班级干部,_________我也要关心爱护班级。

    ________有了这奇山异水,_________张家界便成了植物的宝库,动物的乐园。

    ________明天不下雨,我们_________去游玩。

  • 8、辨字组词

    蹈(        辩(       熬(      蔓(       姆(     

    稻(        辨(       傲(      漫(       拇(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外阅读

    天才之路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球,于是就踢塑料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边踢的时候,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足球教练觉得这男孩踢得很像那么回事,就送给他一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我们的恩人祈祷吧。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

    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从别墅里走出一个人来,问小男孩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为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3年后,这位17岁的小男孩在第6届世界杯足球赛上为巴西第一次捧回了金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1请用“√”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干涸(hé  gù)   塑(sù  suò )料

    卖劲(jìng  jìn) 巷(xiàng  hàng)子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干涸(   ) 喜欢(   ) 祈祷(   )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为人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句子中的传遍世界可以用哪些词语代替?请你写出几个,多多益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练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最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教练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哨卡(节选)

    ①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里。屋外(______),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说:“太危险了……”上校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②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率领的一行人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人,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

    ③风雪中,哨卡上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将军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④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上校的……亲弟弟……”

    ⑤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⑥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       ),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序号)

    A.狂风怒号       B.波涛汹涌       C.各有所长       D.融为一体

    【2】画横线的句子是属于( )(A.人物描写     B.环境描写),这样描写的作用是______

    【3】下列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选择恰当的选项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E.外貌描写

    (1)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 )

    (2)将军问:“当兵几年了?”“五年。”( )

    【4】短文中描写将军往哨卡攀登时的艰难很细致,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说明将军好久没有攀登了,所以失去了耐力与技巧。( )

    B.说明哨卡的环境恶劣,突出边防战士的艰苦。( )

    【5】读“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这句话,联系上下文理解“惊愕”的意思是_________。当时将军可能在想:_________

    【6】上校将自己的弟弟安排在最艰苦的地方执勤,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7】将军在得知哨兵长时间在高海拔地区执勤时,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在知道那位战士是上校的弟弟后,向所有的军人________________,由此看出将军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8】对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军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B.军人站在高高的山峰,显得比别的人要高很多。

    C.突出刻画了军人坚守高峰的高大形象,给读者展示一幅壮观的画面。

  • 11、阅读检阅台。

    《草船借箭》节选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量   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推脱)。”诸葛亮说∶“都督(嘱托 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 招呼)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督”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 ,再查音节 _____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再查_____画。

    【2】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划掉。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愿意立下军令状,周瑜很高兴。对周瑜的心理理解合理的一项是(       

    A.周瑜为能证明诸葛亮的才干不如自己而高兴。

    B.周瑜为诸葛亮解决了军中缺箭的问题而高兴。

    C.周瑜为能假借“造箭”来加害诸葛亮而高兴。

  • 12、学了《匆匆》我懂得了   ;读了《人类的朋友》我明白了   ;通过《一诺千金》我认识到了 的重要性。

     

  • 13、阅读平台。

    爸爸的胳膊长(节选)

    小时候,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长方形的餐桌旁,爸爸总是坐在最远的地方,什么样的美味佳肴,都搁置在我们兄妹的眼皮底下。

    我们吧唧吧唧吃得香甜,从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哥哥读了大学,他第一次从省外回家,带了爸爸爱喝的铁观音。他沏好茶,一圈圈的烟雾飘向坐在餐桌角落里的爸爸。爸爸欣慰地笑着,哥哥说:“爸,你坐中间来吧,这会儿就不用体现你的优势了。”①爸爸依然跟平时一样,一句:“爸的胳膊长。”坐在那里不移动。妈妈在一旁看了,推推他:“你这老头子,总是仗着胳膊长咋的?快,往前凑凑!”

    从此以后,只要哥哥在家,爸爸也不再争夺,幸福地被哥哥推拥到中间的位置。

    后来,哥哥带了女朋友回来——不用说,连我这个小妹也得往边儿靠。妈妈在摆放碗筷的时候,依然把爸爸的位置安排得最远,荤的素的香的甜的,妈妈总是堆在哥哥和他女朋友的眼前。直到我嫂子进了门,爸爸依然是因为“胳膊长”而坐得离菜们汤们远远的。

    等到我也带了男朋友回家,那时又有了小侄儿,爸爸的胳膊变得更长,坐在最远的角落里,任凭谁劝,他也不换地方。有时,妈妈干脆就专门拿个菜碟,各样菜给他夹一些。“独享”的时候,②他时常停下来笑眯眯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后来,爸爸比妈妈先离休,他天天上早市采购各样食材,烹调各种美味,把香喷喷的饭莱端上桌。以神厨自居的爸爸,总是坐着偏席,看着儿孙们贪吃的样子,③他的眼神里洋溢着喜悦④满足地说:“幸福的人都是胳膊长,爸这辈子都胳膊长哩!

    唉,亲爱的老爸,哪里是您的胳膊长,分明是您和妈妈对我们的爱无边呢!

    【1】第2自然段中的“吧唧吧唧”是个拟声词,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我们”_________时的样子,表明了“我们”(________

    A.年少无知,在父母面前无所顾忌的心理。

    B.吃饭时感到饭菜非常香甜,没有顾及自己的吃相。

    【2】读画线的句子,选择运用的描写方法,再完成练习。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  E.心理描写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我从这些描写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父亲。

    【3】读了短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短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打树花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的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的一道奇俗——打树花。对于此奇俗,我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    ),(    ),(    ),(    )。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

    正像其他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1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有:________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短文,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2选文约800字,我的阅读时间约为________分钟。

    3一边读一边想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再读相关的段落,完成练习。 

    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将下列内容填在文中的括号里,正确的是( 

    ①弯腰一舀    ②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

    ③走到火红的铁水前    ④跟着甩腰抡臂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表演打树花的情形,他表演的特色在于: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表示。 

    ①打树花表演时,只有表演者互相较劲儿,打树花才更加好看。____

    ②抒发了作者对打树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及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____

  • 15、课外阅读

    美丽的张家界

    在张家界处处可见的峰林之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要数金鞭岩了。金鞭岩高出峰林许多,与其他山峰迥然不同,从山脚到山顶,像斧砍刀劈似的,只在它的顶上生长着几株苍翠的松树。夕阳映照下的金鞭岩金光闪耀,犹如一根怒举的金鞭,直指云霄。一座巨大的山峰紧靠着金鞭岩,巨峰酷似雄鹰,鹰首高昂,凌空展翅,一只翅膀有力地半抱着金鞭岩,气势磅礴,这就是有名的“神鹰护金鞭”。

    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条美丽的溪流。溪水弯弯曲曲自西向东流去,即使久旱,也不会断流。走近金鞭溪,满目青翠,连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绿色。流水潺潺,伴着声声鸟语,你走着走着,忽然感到一阵清凉,才觉察到有微风习习吹过,阵阵袭来的芬芳使你不由得驻足细细品味。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鱼儿欢快地游动着,红、绿、白各色卵石在水中闪亮。阳光透过林隙,在水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让人享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好。

    因为有了这奇山秀水,张家界成了植物的宝库、动物的乐园。据统计,这里已经发现的木本植物就有93科,517种,野生动物达500余种。

    这里四季如春,景色宜人,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1】短文中的“奇山”是指_____,“秀水”是指_____

    【2】金鞭溪有什么特点?请用短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将金鞭岩比作_____,突出了它_____的特点。

    【4】画“~ ~ ~”的句子用了    的说明方法。(填序号)

    A.作比较

    B.打比方

    C.列数字

  •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1】这几句话是对海力布的________描写。

    【2】这段话一共有3句。第一句说明________;第二句说的是________;第三句讲的是________

    【3】这段话写出海力布是个________的人。

  • 17、阅读理解。

    名人谈读书

    材料一:

    ①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部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也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致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形式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朱光潜《谈读书》(《谈修养》)

    材料二: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陈晋之读书法》

    材料三: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注释】①错:交错,错杂。②遽:匆忙,仓促       

    ——朱熹的《训学斋规(节选)》

    【1】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读书方法。你认为_________读书方法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三,梳理读书步骤,按顺序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说说你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

    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_____

    A.兴盛;繁盛

    B.强烈;旺盛

    C.盛大;隆重

    D.丰富;丰盛

    E.深厚

    F.普遍;广泛

    _____

    A.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

    B.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

    C.使人陶醉

    2为什么要摇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几句话介绍什么是桂花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喜欢桂花雨?(请从几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 (可以有多项选择)  

    A.追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趣。

    B.赞美家乡香气迷人的桂花。

    C.赞美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飘十里。

    D.抒发怀念家乡的感情。

    6用下面的词造句。

    无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外婆和鞋

    ①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天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②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③这是一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⑥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⑦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1)嚣张:_______

    (2)泪眼盈盈: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③~⑦段的内容: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用“ ”画出来。

    【6】“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放军叔叔参加抗洪抢险的事迹感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

    3.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写句子。(22分)

    (1)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4分)

    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我愈加怀念它们的主人——我的父亲郑振铎。

     

    (2)院子里遍地都是带霜的黄叶。(缩句)(2分)

     

    (3)风一吹,这顶着霜花的叶子,就刷刷拉拉地飘落下来。(写一个句子,用上至少两个拟声词)(2分)

     

     

  • 22、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1.岸英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用恰 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改为陈述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你喜欢读书吗?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吗?赶快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