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阳泉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能书   (  )

    A.善良、慈善

    B.友好、和好

    C.擅长、长于

    D.容易、易于

  • 2、下面对“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秦王喜欢和氏璧。

    B.秦王怕失信于天下。

    C.蔺相如又机智又勇敢,秦王很怕他真的摔了和氏璧。

  • 3、下列说法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白鹭》这篇课文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赞美了白鹭的美丽。

    B.《落花生》中,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

    C.“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母亲对家乡的思念。

    D.从《将相和》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本领比廉颇强多了,廉颇只会鲁莽行事。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看图猜成语。

       

    ________     ______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__________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_____________

    2.冀中人民想出了许多妙法,利用地道粉碎了敌人的破坏。如:_____可以防备敌人的火攻______可以粉碎敌人的毒气攻______可以对付敌人的水攻

  • 6、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之宝       美中不( )       ( )( )       ( )( )

    应接不( )       不可( )       ( )( )有味             ( )( )

  • 7、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将句中画线的部分换成一个成语。

    国泰__________ 路不__________ __________拱月

    __________眼笑 ___________其数 同归___________

    (1)他讲的这件事,让人不容易相信__________

    (2)在战争年代,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随处可见。_________

    (3)搞改革就要敢于冲破各种阻力,决不能前怕狼后怕虎___________

  • 8、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___   窜______   诡______

    ____________   蹿______   脆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   银杏

    ①银杏有非常古老悠久的历史。早在2.7亿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经过大约1亿年的漫长岁月,银杏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大片大片的银杏树林,与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通。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植物界的恐龙”。到了第三纪,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剧变,只有少量的银杏侥幸生存下来,它们成了植物界中的稀世之物,科学家心目中的“植物活化石”。

    ②相对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很缓慢。在一般情况下,种下它的幼苗,要经过15~20年才能结果,有的甚至需要30~40年时间。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

    ③如此缓慢的生长速度,如此晚的结果年龄,一定要有很长的寿命才能适应。一点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目前发现的最“长寿”的一棵银态古树生长在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据说已有4000多岁了,到今天还果实累累。

    ④那么,银杏为什么这样长寿呢?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凡是“高寿”的古老银杏,都有极为发达的根系。根系扎入地下很深的地方,还有利于抵抗各种不良环境。另外由于银杏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比较少,它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活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有一个导致银杏长寿的原因,就是它的病虫害较少。这是因为银杏体内含有一种叫乙醛的物质和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抑菌杀虫作用,所以银杏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1为什么称银杏是“植物界的恐龙(  )

    A.银杏长得跟恐龙一样大。 B.银杏存活的时间和恐龙一样长。

    C.银杏和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通。 D.银杏和恐龙一样灭绝了。

    2第三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列数字 B.打比方 列数字 C.打比方 作比较 D.作比较 举例子

    3本篇短文介绍了银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结合短文概括出银杏树长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中的“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在桂花的香气里。

    【1】这段话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点的“浸”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香的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两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1)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_______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________

  • 11、阅读与表达。

    指纹的奧秘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A)指纹人人皆有,(B)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形纹。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指纹也有明显不同。据说,全世界的7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4个月便开始产生,到6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变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②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之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③正因为指纹的这些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能够查出某些疾病。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

    【1】仔细阅读第①自然段文字,在文中括号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A:______B:______

    【2】第①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指纹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

    【4】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父亲的打与不打

    ①小时候,宁涛是个调皮的孩子。一次,爬树掏鸟蛋,把裤子撕开一条口子,把衣服挂个洞。父亲见了,却不打他,而是笑呵呵地跟他的母亲解释:“孩子嘛,都这样,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②可有一次,宁涛偷了邻居的五块钱。五块钱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父亲知道后,把他用皮带捆在树上,狠狠地抽了好几鞭。边抽边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我看你还敢不敢愉,下次再偷,我剁了你的手!”那一次,他被打得皮开肉绽,母亲看了极其心疼,说父亲下手太狠,和父亲吵了一架后回娘家了。那一次,父亲破天荒地没有去外婆家接他们,他这才意识到偷是让父亲最痛恨的事情。他再也不敢偷了,他怕说到做到的父亲真砍了他的手。

    ③九岁的时候,宁涛带6岁的弟弟去外婆家,刚好那天村里放电影,他带弟弟去看电影。电影看到一半,宁涛出去上厕所,结果回来的时候没有看见弟弟。当时,他猜想弟弟可能是跟着熟人回家了吧,便没有放在心上。直到他回到家,没有看见弟弟,他才慌了神。全家人奋力寻找,也没找到弟弟——闯下这么大的祸,父亲肯定会狠狠地打他一顿吧,可是,父亲却一句话也没有说。之后,弟弟就像一根刺,梗在宁涛的喉咙里,他不提起,父母也不提起。但他知道,父母都想念弟弟,特别是年纪越来越大,对弟弟的思念与日俱增。但父母从来没有责怪他。他其实很希望父亲打他一顿,哪怕是狠狠地打他一顿,他也不会怨父亲一丝一毫。

    ④在弟弟失踪后的第26年,宁涛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寻人节目,才又燃起了一丝希望。通过央视节目组的多方寻找,他终于找到失散26年的弟弟。那一刻,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节目现场,父亲老泪纵横。主持人问他的父亲:“弟弟丢了,你打了哥哥没有?”父亲坚定地答:“没有。”主持人问为什么没有。父亲说:“弟弟丢了,他心里已经很自责了,我们已经丢了一个小孩了,我们得把爱加倍地放到哥哥身上。”

    ⑤那一刻,宁涛泪流满面。父亲的打与不打,都是因为爱他。父亲的打,是因为____________;而父亲不打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1】文章围绕父亲的“爱”,写了三件事。请照样子,简要概括另外两件事。

    【2】宁涛认为父亲的“打”与“不打”,都是因为爱。这各是怎样的爱呢?请联系文章内容,把你的观点写在第⑥自然段横线上。

  • 13、课内阅读。

    珍珠鸟(节选)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1解释词语。

    不动声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索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小珍珠鸟不怕人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选文中的哪个句子写得很妙?请画上  ,用自己的话说说该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一段描写连续性动作的话,所用动词不少于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狐狸和山羊

      一天,狐狸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井不是很深,可是井壁平滑,而且长满青苔,狐狸爬了几次,也没有爬上来。

      这时,有只山羊经过,看见狐狸在井里,便好奇地问:“狐狸,你到井里去做什么?”

      狐狸一见山羊,知道逃出去的机会来了,就故弄玄虚地说:“你是不是一个人?我可不想让大家都知道,这井里的水真是好极了,我简直喝不够,快下来尝尝吧,你会觉得这水比你以前喝过的任何东西的味道都好。”

      山羊一听,便不假思索地跳进井里,低头大喝起来。过了一会儿,喝饱了,这才抬起头来,看看井的四周,想着怎样出去。

      “没问题,亲爱的伙伴,你用后腿站着,让我爬到你的背上,只要我在你的角上站稳我就能爬上去,然后我再拉你出去。”狐狸说。

      山羊按照狐狸说的,用后腿站着,狐狸踩着山羊的角,很快爬了上去。上去之后,狐狸在离开前转身对井里的山羊说:“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脑袋里的见识跟你的胡须一样多就好了,那样你就会在确实有从井里出来的把握时,才会往井里跳。

    (1)解释词语。

      故弄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假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伙伴——(   )   确实——(   )

    (3)找出第4自然段中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羊为什么会上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评价狐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一想,山羊听了狐狸的话会怎样说,怎样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①正是春天。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那是充满生机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几个风筝正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不由得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是啊!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仰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我们偷偷找来竹篾(miè),一定得挑绿皮的、有韧性的。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各种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绑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了。做好的骨架先摆在一边,几颗小脑袋已经抵在了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纸上涂画一通,绘出各自喜欢的彩图,还要叽叽喳喳地再互相评论一番。接着,就要把绘好的彩图小心地糊在风筝骨架上,为它们穿上美丽的衣衫。再做一条长长的风筝尾巴贴在风筝下方,这可是保证风筝平衡的重要一步。最后拿出大团大团的风筝线,把一端系在风筝上。

    ④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看!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太太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美丽的麦田黑,宽阔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它们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悠悠地、自由自在地飞向天空,一会儿你追我赶比着赛似地往上窜,一会儿又摇曳着优美的身姿、深情地去亲吻蓝天中的朵朵白云。伙伴们的笑声、叫声也一路奔跑着,跟着飞到了天边。

    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非得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们虽然着急,也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好不容易鼓捣好了,风筝终于又飘然升起。有的时候正放到得意处呢,猛不防风筝突然就断了线,只见那风筝    ……每每这时,我们拉着那断了的风筝线,只好连连叹气、不胜惋惜……

    ⑥岁月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充满笑声的童年。

    ⑦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填空。

    (1)作者在文中主要回忆了与风筝有关的情景,这些情景可简要概括为:做风筝和 _____

    (2)读第3自然段,简要概括“做风筝”的过程:绑骨架→_______________→系风筝线

    (3)第4自然段中的“看!风筝!风筝!全是风筝!”写出了“我们”_____的心情。

    【2】读第4自然段画曲线的句子,想象画面,就能感受到这样的动态描写带给我们的(     

    A.寂静与安详

    B.热闹与活力

    C.严肃与紧张

    【3】第5自然段画直线的句子用了(     )的写法,把风筝掉落的情景描绘得充满童趣。

    A.比喻

    B.拟人

    C.对比

    【4】从第5自然段中“(     )”这一词语,可以体会到小伙伴们对风筝的珍爱。

    A.环眼圆睁

    B.一脚踏翻

    C.小心翼翼

    【5】对于这篇短文的布局谋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者在开篇描写了春天那“鹅黄的、充满生机的绿意”,在结尾感叹着自己“充满笑声的、鹅黄色的童年”,他以这样的开头和结尾追忆和回味着快乐、美好而充满生机的童年,读来令人向往而回味

    B.作者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布局谋篇的,叙述很清晰

    【6】第4自然段中,作者恰当地运用动态描写将风筝升起的美好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你向作者学习,恰当地运用动态描写,将第5自然段中“风筝断线后”的情景写一写,展现出那富有情趣的画面。

    _____

  • 16、阅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完成1-4题。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è)》。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è)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谈迁自幼_______,他克服_______,经过20多年的_______,完成了_______《国榷》。(   )

    A. 刻苦好学;家境贫寒;努力;明朝编年史

    B.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时间;清朝编年史

    C.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奋斗;明朝编年史

    2第一自然段中,从“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等词可以读出谈迁著书的_______和_______。 (   )

    A. 刻苦;信念的坚定   B. 刻苦;做事的执着   C. 认真;严谨

    3第二自段主要讲_______的谈迁_______,但他没有被厄运击垮,决心_______这部史书。从谈迁身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一个人有了真正_______是不容易被打垮的。 (   )

    A. 年近花甲;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B. 50多岁的;书稿丢失;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C. 50岁的;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希望

    4这两自然段中共有5处的_______,作者用这些具体的_______就能更清晰地体现出谈迁在逆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从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_______。 (   )

    A. 数字;数据;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B. 数字;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C. 数据;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中心

  • 17、阅读短文。

    后生可畏

    “哦!爸爸认输喽!”随着弟弟的叫减声,响起爸爸的笑声:“是啊,我认输了,认输了!”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光看着我。我看着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道哪来的气,在吃饭桌上就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哑巴?”弟弟受了教训,很委屈,张张嘴却不知道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眼光,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了。”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利的理由:“您知道美国旧金山公立学校吧,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要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时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滕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一谦虚地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年少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膝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道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给“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啊!疏于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了,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1】“后生”原意是晚辈,年轻人的统称,文中指(       

    A.美国智力超常儿童

    B.泛指晚辈(包括我)

    C.王勃

    【2】爸爸说“后生可畏”是因为(   

    A.“我”观点大胆,认识深刻,说理透彻,使爸爸口服心服。

    B.“我”能言善辩,驳得爸爸无言以对。

    C.少年王勃才华横溢,名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3】爸爸原来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对此有不同观点,先后举出两个事例进行反驳。这两个例子概括地说,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我”再举第三个事例,你认为选哪个事例合适(   

    A.华盛顿小时候砍了父亲的樱桃树,勇敢地向父亲承认错误。

    B.曹操得巨象,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一筹莫展,七岁的曹冲用石头巧妙称象。

    C.九岁的黄香体谅父亲的辛苦,夏天帮爸爸赶走蚊虫,扇凉父亲的席子。

    【5】找出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首尾呼应的句子,用“ ”画下来。

  • 18、阅读《四季之美》,回答问题。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或×表示。

    (1)文中写了“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个时间段,选材视角独特。______

    (2)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用静态描写春天,用动态描写夏天。______

    (3)写秋天的黄昏,作者用“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______

    (4)作者喜欢冬天的早晨,是因为能看到雪落或遍地铺满白霜的美景。______

    【2】试举一例,说说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感受很细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在怎样的景致中有过心旷神怡的感受?把这个景致生动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现代文阅读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 润泽)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 迷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呈现出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在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贡献我的身、我的心的。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到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 驱动)它们,毁灭它们!

    这是我的誓言!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补充资料)《别了,我爱的中国》为郑振铎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郑振铎作为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为避开国民党政府的压迫,毅然出国,在他离开祖国之际,写了一组感人的文章—《离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2】结合文章和补充资料填空。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是郑振铎在离开祖国时所写的一组文章《_____》中的一篇。他离开祖国,为的是_______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作者将________比喻为__________。美丽的景色与前文中对帝国主义军舰的描写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了“我”对祖国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4】“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说一说每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体会句子的表达特点,仿写句子。

    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援、穿行。

    仿写:雨点落在窗玻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仿写:腊月,天多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五官中“口”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句子。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2)裤子没有毛病。裤子非常合您的身。(合并成一句话)

     

     

    (3)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缩句)

     

     

    (4)河南省的人口是我国最多的省份。(修改病句)

  • 22、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大树之所以成为大树,在于它善于欣赏自然,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请自拟题目,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