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缗(mín)”的意思最有可能与( )有关。
A.太阳
B.人民
C.串联
D.绳子
2、唐朝诗人林杰写了一首诗,题目叫《乞巧》。诗中引用的一个民间故事是( )
A.《田螺姑娘》
B.《牛郎织女》
C.《梁山伯与祝英台》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B.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林中小鸟,有点应接不暇了。
C.这学期,学校举行了许多活动,真是多事之秋啊!
D.在这次运动会的短跑比赛中,他大显身手,获得了冠军。
4、查字典填空。
(1)“崭”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2)“痕”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
(3)“倾”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倾”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歪、斜;②倾向;③倒塌;④使器物反转倒出里面的东西;⑤用尽(力量);压倒。在“倾听”一词中应选第_________种解释。在“倾斜”一词中应选第_________种解释。
5、按要求写词语。
密密层层(AABB式):_______ ______
恋恋不舍(AABC式):_______ ______
千变万化(“千~万~”):____ _______
6、照样子,写词语。
①ABB式词语:眼巴巴 _________ _________
②AABC式词语:跃跃欲试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7、反义词
分散—— 喧嚣——
8、根据拼音,填字成词。
mù ________地 开________ ________春 夜________
fù ________查 ________近 托________ ________宴
bō 新闻联________ ________号 ________夺 ________萝
9、课外阅读。
小时候,我很怕父亲。
记得我刚开始跟父亲学木匠的时候,他总是很严厉。有一次,我趁父亲不在,自作聪明地一个人装配了一个大衣柜。刚刚装好,父亲回来了。他走到衣柜前,阴着脸,转着圈儿看。蓦地,他用力一下把大衣柜推倒了,拿起一根木料,瞪着我,指着装错的地方质问:“你瞎了?”说话间,他突然扔掉木料,举起厚重的巴掌,一下子打在我头上。
然而,另外一件事,却让我改变了对父亲的认识。有一天,我在家里偷偷地把新买回来的座钟拆开,想弄清楚里面的结构。正在研究的兴头上,突然听见父亲的推门声和脚步声,匆忙之间,我慌乱地把座钟拼凑在一起。
父亲进屋后,一直没有出去,将近中午,他忽然盯着座钟发呆:“嗯?怎么停了?坏了?”他边说边搬起座钟,“当啷”一声,钟摆在里面发出碰撞边框的声音,他猛地扭回头,看着我说:“又是你干的好事?”
我害怕地低下了头,眼睛盯着父亲的脚尖。我把眼睛一闭,等着那满是老茧的手落下。可是那手掌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头上,不是痛打,倒像是抚摩。我奇怪地仰起了头。父亲的脸上竟然有一丝笑意。他对我说:“真淘气!什么都想动动。”我不明白,一台座钟可比一个木柜要值钱啊,为什么他不生气反而高兴呢?
一直到我成家立业多年后,我在一次教育孩子中,才忽然想起问父亲为什么那次没打我?父亲说:“你跟我学木匠是学手艺。做木头活好比做人,一榫一眼都要套牢弄实在,才能保证家具结实。做人,也要实在、不投机取巧;可你学修表,那是钻研,我不想让孩子没有前途……”
父亲两次举起的手掌,让我一生难忘。
【1】给短文添加一个标题.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对父亲的 、 、 的细节描写。这一细节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位 的父亲。
【3】父亲第一次举起手掌,是因为“我” ,他这样做是为了 ;第二次举起手掌,是因为“我” ,他这样做是为了 。通过这两件事,表达了“我” 。
【4】“奇怪”有两个注释:①稀奇罕见;②表示惊讶;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我能用另一个意思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结尾的主要特点是( )
A.点明主旨 B.总结全文 C.抒发情感 D.首尾照应
【6】文中的父亲打了“我”,让“我”在做人做事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我们身边也有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父母。你同意这种教育方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大赛海报大赛 节目单
A.庆祝第十二届校园阅读节
B.增强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C.锻炼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
D.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2】根据对节目单中课文的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阳冈》这出课本剧按顺序应该分为上冈、喝酒、打虎、下冈这几幕。
B.饰演《红楼春趣》中贾宝玉的同学应该演出贾宝玉率真、可爱的特点。
C.表演《田忌赛马》时,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明白,可以用旁白说出孙膑提出办法前的思维过程。
D.饰演《军神》中沃克医生的同学在表演过程中应该用动作、表情、语言等表现出他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钦佩的心理变化。
【3】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大赛上午9点才正式开始,所以罗霜和爸爸可以到9点再入场。(______)
(2)王一凡等人的比赛序号是4那他们表演的课本剧是《刷子李》。(______)
(3)李杰和妈妈进入实验剧场时带了两袋零食,准备边看比赛边吃。(______)
(4)秦贝贝的爸爸平时电话较多,为了不打扰别人,他一进场就把手机调成了振动。(______)
11、阅读《搭石》片段,回答问题。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 难道)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稳 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tiáo 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yàn yàng),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是( )
A.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B.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3】用“ ”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请你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蚕和蜘蛛都是纺织能手,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成绩优秀。孔雀从它那扇子般的羽毛中,选出最漂亮的一根做成奖状,准备送给优秀者。
蜘蛛抢先爬上墙角,绕着圈儿不停地织着。不一会儿织成了一张网,一
环套一环又细又密。
织完了网,蜘蛛连忙向大家介绍:“我织的网非常结实,即使刮风下雨也能粘住许多飞虫。一日三餐,我每一顿都能吃个够。”
白胖胖的蚕爬上了草山,她织得那么快,那么好。左一下,右一下,一丝不苟,不一会儿就织成浑圆的茧子,雪白的茧子光溜溜的。
这时,蚕也向大家作了说明:“我吐出的丝( )很多,( )我一点不留,把它全送给人们,织成五光十色的彩绸。”
蜘蛛兴高采烈地爬到孔雀的跟前 对孔雀说 听了蚕的介绍 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她
1.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2.在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填空。
( )的彩绸 ( )地爬
( )的奖状 ( )地织着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
4.照样子写词语。
光溜溜 、 、 、
5.给短文加上恰当的题目。
6.蚕和蜘蛛,你喜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冬去春来 秋去冬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关羽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 无理),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巨龙 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的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拔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这几段话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内容改写的。短文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做题目。
【2】“三分天下”指后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
【3】从短文中写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
【4】联系上下文用“√”选择合适的词语或人名。
【5】质疑:读一读文中标“ ”的句子,试着提出2个问题,并联系上下文解答一个问题。(注:不要提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说明类文本《宇宙里有些什么?》,回答问题。
①无数颗像萤火虫一样的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它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汹涌的热浪不断地从这些大火球吐出来,射向广漠的宇宙空间。②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像比较坚硬的金属---金、银、铜、铁,一旦接触它们的表面很快就会溶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做萤火虫呢。
许多恒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亿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③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白金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那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④这样的小星星发出强烈的炫目的白光,它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摄氏度。
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的恒星,这些恒星像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表面温度也不十分高,只有几千摄氏度。
恒星有各种各样的,但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 )
A.萤火虫
B.恒星
C.宇宙
D.太阳
【2】文中画横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①( ) ②( ) ③( ) ④( )
【3】符合第三自然段描写顺序的是( )
A.密度大——体积小——引力大——温度高——光线强
B.密度大——引力大——温度高——光线强——体积小
C.体积小——密度大——引力大——光线强——温度高
D.体积小——引力大——密度高——光线强——温度高
【4】下列材料中巴金先生所谈到的“繁星”,但与本文在写作特色与写作目的上均有所不同,请写出你的理解。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深蓝色的天空。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选自巴金《繁星》,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永远也忘不了家乡那条小溪。
春天,细雨绵绵,小溪的水涨满了。鸭子三五成群地扑扇着翅膀在水中嬉戏。毛茸茸的小鹅见了,羡慕不已,刚下水,看到一群鸭子朝这边游过来,吓得马上逃上了岸。
夏天,骄阳似火,小溪的水逐渐变浅了。石蟹挥舞着大钳在石缝中悠闲地纳凉。小虾在浅水中划来划去,旁若无人。一群大脑袋、小尾巴的蝌蚪也成群结队在浅水中自由自在地玩耍。有时,它们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繁忙的双抢节到了,许多小渠唱着歌儿,源源不断地来到我们的小溪中。小溪水变得更宽阔了,简直成了小河。这时,我们一群小伙伴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像鱼儿一样穿梭往来,在水中练习狗刨式,捉迷藏,扎猛子,打水仗。当然,我们也常招来大人们的责骂。可每一次,我们总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秋天,溪水变得更加清澈了,在秋阳的照射下,泛着金光。树叶落在溪水上,鱼儿把它当作雨伞,蚂蚁把它当作小船,小虾把它当作玩具……
冬天,北风呼呼,溪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几个淘气的伙伴,把冰捞起来往嘴里送,“咔嚓!咔嚓!”好像在吃冰棍。有的还用塑料管在冰间戳一个个洞,穿上绳子,拿在手上当玩具。
啊,美丽的小溪,你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我爱家乡的小溪。
【1】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文章是按照_____顺序记叙的,体现这种顺序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____”画出来。
【5】请从文中摘抄几个四字词语。(至少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把小动物当作________来写很有意思,请找出两句画上“ ”,并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外语段,按要求作答。
白鸟和黑鸟
一只黑鸟和一只白鸟同住在一棵树上。 它们一同出去找东西吃,一同在蓝天飞翔, 一同在树枝上歌唱。 秋天,果子成熟了, 它们忙着采集果子,准备过冬。它们采集的果子堆了满满一窝。
这天,黑鸟要外出访友,它对白鸟说:你可要好好看住咱们的果子,不要偷吃!”白鸟说:“保证少不了一个。”
可是,由于空气干燥,过了几天,果子干了,一窝果子变成了半窝。
黑鸟从外面回来了,它一见果子比原来少了,就嚷嚷起来:“怎么只剩半窝了?这满满一窝果子,当初是我们俩辛辛苦苦采集来的,现在你独自偷吃了半窝。没想到你这么坏!”
白鸟十分委屈地回答:“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真的一个果子也没偷吃,是果子自己少了!”但是,黑鸟根本不相信白鸟的话,依然大声骂道:“你这个家伙太坏了,偷吃了果子还不承认!” 不等白鸟分辩,黑鸟扑了上去,用尖嘴把白鸟啄得浑身是伤。不久,白鸟就死了。
过了几天,下了一场大雨。窝里的果子浸透了雨水,果子又重新变成了满满一窝了。
黑鸟看见了,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它十分懊悔,捶着自己的胸口,痛哭流涕地喊着:“白鸟,我亲爱的好伙伴!你快回来吧!回家吧!”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用了。
【1】给加点字注音。
啄( )得浑身是伤 痛哭流涕( )
【2】根据要求写词语。
写出近义词:依然——( ) 分辩——( )
写出反义词:干燥——( )
【3】选择题。
(1)果子“减少”的原因是因为( )
A.果子烂掉了
B.空气干燥,果子干缩了
C.白鸟偷吃了果子
D.果子从窝里掉下去了
(2)“不等白鸟分辩,黑鸟扑了上去,”下列对这句话中“分辩”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区分辨别
B.指辩解某一种自己否认的话题
C.辩白;解释
D.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
(3)下列哪一项更能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
A.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受委屈时一定要为自己申辩,学会保护自己
B.这篇文章赞扬了黑鸟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
C.这篇文章教育我们一定要懂得科学道理
D.这篇文章说明了朋友要互相信任,遇事冷静分析,不凭空猜测的道理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折射的温暖
我去天山山区旅游,那里地处偏僻。第三天一大早我要上山拍景,就准备买些方便面当早餐,还要买照相机电池。我去宾馆下面的小街购买,女店主听我说要买电池和方便面,就淡淡地说:“这没有,往下走彩云商店有。”
我来到彩云商店,那是一家只有六七平方米的鸽子笼店,招牌、货柜都很旧,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窝在里面,活动空间很小。这里倒是有我要的东西,可是老太太的货品简单稀少,杂乱陈旧,让人没有购买欲望。我转身离开,去不远处的超市。那家超市有二十几排货架,小具规模。货物琳琅满目,环境也不错,但里面居然没有最常见的方便面和电池。我再次来到彩云商店,老太太起身拿货非常艰难,她拄着拐棍,手都颤颤巍巍的。
我买完东西返回来,从女店主嘴里知道了真相,她说:“这条街只有彩云商店卖方便面和电池,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有几种商品大家都不卖,只留给彩云商店。原来,彩云商店老太太的老伴儿早逝,她靠吃低保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窘迫,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我们想帮她,但她脾气倔,不愿意欠别人的。我们能为她做的就是达成一致,留一些生意,让她独做。老人家生活困苦,心情总是背离阳光,我们扳不过她的身子,便当镜子,把阳光折射给她。”
我回头望望这条狭窄的小巷,只觉得阳光照下来。每个角落都很明亮。
【1】短文第一自然段描写女店主对待方便面及电池生意时“淡淡”的态度,说明她( )
A.不在乎小利买卖。
B.本能地提防陌生人。
C.舍弃自己的利益,暗自帮助老太太。
【2】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真相”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画“ ”的句子中,“背离阳光”指________,而“阳光折射给她”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
【4】为什“我”觉得小巷的“每个角落都很明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空城计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斑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日:“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联系上下文猜测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骇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司马懿兵临西城→( )→( )→孔明释计
【3】孔明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敢使“空城计”?请摘取原文句子回答。
①为什么不弃城逃走: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敢使“空城计”: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中三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分析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你看出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一句话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再见了,亲人》)
【1】这段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现了朝鲜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刻苦读书。(改为双重否定句)
2.我怎能不感动呢?(改为陈述句)
3.我津津有味地读着书店里的书。(缩句)
21、根据“果实”的不同意思分别写两个句子。
①表示“植物体的一部分”_____。
②表示“努力的成果”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荷花在白水边形成一条弯曲的边缘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字典是无声的老师。(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夜是美妙的。(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笑声是多么憨直淳朴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天小明向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感谢 ________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句通顺连贯。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