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A.“足智多谋”“诡计多端”都是形容方法多,两个词的意思完全相同。
B.《父爱之舟》中描写“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
C.学习古诗时,我们不必要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D.我们在创作故事时,不能大胆想象,不能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2、下列短语与“我的老师”结构类型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潍坊的风筝 恭敬地鞠躬 一代天骄
B. 打扫得干净 黑土地肥沃 夜半更深
C. 愉快地学习 美丽又善良 保护环境
D. 唱歌的哭了 急得团团转 荡然无存
3、用“ ”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清平乐(yuè lè) 卧剥(bāo bō) 鸡笼(lóng lǒng)
翁媪(yùn ǎo) 莲蓬 (péng peng) 相媚好(xiāng xiàng)
4、看拼音,写词语。
wěn dìnɡ pínɡ hénɡ huǐ hèn chān fú āi jìn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shí huānɡ ɡuānɡ huá ɡuāi qiǎo jiǎo jiàn jūn liè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5、判断下列句子是设问还是反问。
1.少先队员难道害怕困难吗?(______)
2.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还会回来重建家园吗?我想会的。(______)
3.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______)
6、“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先后为“到”“过”“满”等,最后才确定为“绿”,由此可见遣词造句要反复吟诵修改,但这前提是自己有丰富的词汇积累。下面请你来写一些“绿”的近义词。
一个字词语:( )( )
两个字词语:( )( )
三个字词语:( )( )
四个字词语:( ) ( )
7、缩句
红四团的战士们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
8、句段推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________,“三军”是指________,“尽开颜”的意思是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①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
②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表现在诗书画方面,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来妙趣横生。
③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自成一家,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这就是他的”板桥体”。
④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⑤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遇上闹灾荒,他私自开粮仓救济老百姓,被罢了官。
⑥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字画为生。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画,他却偏不画。
⑦郑板桥卖字画得来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据说,他常常身背一个长口袋,卖字画的银子就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光了。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诗书画三绝( )
①断绝;②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④绝对。
(2)四时不谢( )
①感谢;②认错;③拒绝;④(花或叶子)脱落。
2.第②~④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已给出分段,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三部分所举的3个事例,并分别说明各自表现了郑板桥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贾德福是妇女工兵营炊事班班长,年龄二十七八岁,但由于她对年纪小的战士们特别爱护,日子久了,大家不知不觉中就把她的辈分抬上去了,都喊她“贾老婆”。
“贾老婆”是背着几十斤的食物和一口大铁锅,踏上漫漫长征路的。
渡过嘉陵江,走在剑阁古道,从石崖上凿出来的小路,上是望不到顶的峭壁,下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又逢阴雨连绵,脚下路滑,稍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加之头顶上敌机不断地轰炸、扫射,这时贾德福背着大锅真有点儿不堪重负了,一路上她总掉在队伍的最后。
为此,大家要抢她的锅背,她却打趣地说:“背这个锅好处可多着咧!像背了乌龟壳,又落不到雨,又落不到鸡(飞机)蛋!”
春天的党岭山,时而大雪纷纷,时而飞沙走石。爬山前,贾德福把火烧得旺旺的,在沸腾的锅里将珍藏的辣椒和生姜倒进去。她搅着锅里辣辣的汤,边盛边吆喝:“快爬雪山啦!大家多喝一点儿,驱赶驱赶风寒。”大家喝过辣椒汤,身上添了热量和信心。
两翻雪山,三过草地,走在最后的永远是贾德福。可是,一次惨烈的战斗过后,贾德福的那口大锅下,血殷殷地流着,她的生命悲壮地定格在这口铁锅下。
1.为短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不堪重负”在文中指的是 。
3.当大家要抢贾德福的锅背时,她为什么要说那些打趣的话?( )
A.因为背着锅,落不到雨,飞机炸弹也炸不着,很安全。
B.因为锅加上锅里的东西太重了,她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意让其他同志受罪。
4.作者为什么说“她的生命悲壮地定格在这口铁锅下”?( )
A.看到这口铁锅,同志们就会想起贾德福,想起她关心同志、热爱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B.因为贾德福是死在这口铁锅下面的。
C.这口铁锅记录着贾德福的英雄事迹,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辉,象征着她精神的不朽。
5.这篇短文赞扬了贾德福的什么精神?
11、快乐阅读。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去 年 的 树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的歌声。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 再见了 小鸟 明年春天请你回来 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了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工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
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树么,已经成了树干,在厂里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送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个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给第3自然段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想一想,树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一填吗?
树——( )——( )——( )——灯火
【3】鸟儿为什么要唱歌给灯火听?它会唱些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爱的力学
①他是一个研究力学的专家,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也曾经再三提醒自己的学生们:“在力学里,物体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主要看它飞行的距离和速度。一个玻璃跳棋弹子,如果从十万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掉下来,也足以把一块一米厚的钢板砸穿一个小孔。如果是一只乌鸦和一架正高速飞行的飞机相撞,那么肉体的乌鸦一定会把钢铁制造的飞机一瞬间撞出一个孔来。”
②他说:“这种事在前苏联已经屡次发生,所以我提醒大家,千万别抱幻想把高空里掉落的东西稳稳接住,即使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
③那一天,他正在实验室里做力学实验,忽然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他的妻子惊恐万分地告诉他,他们那先天有些痴呆的女儿爬上了一座四层楼的楼顶,正站在楼顶边缘要练习飞翔。
④他的心一下子就悬到嗓子眼,他一把推开椅子,连鞋都没有来得及穿就赤着脚跑出去了。他赶到那座楼下的时候,他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惊慌失措地站在那里了。他的女儿穿着一条天蓝色的小裙子,正站在高高的楼顶边上,两只小胳膊一伸一伸的,模仿着小鸟飞行的动作想要飞起来。看见爸爸、妈妈跑来了,小女儿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从楼顶上起跳了,很多人吓得“啊”的一声连忙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他的很多学生紧紧抱住他的胳膊。看到女儿像中弹的小鸟般正垂直下落,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拉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坠落的蓝色云朵迎了上去。
⑤“危险——”
⑥“啊——”
⑦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云已重重地砸在他伸出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突然狠狠砸下,腿像树枝一样咔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⑧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的抢救室里两天了。他的脑子还算好,很快就清醒了。可是,下肢打着石膏 缠着绷带 阵阵钻心的疼痛让他忍不住倒抽冷气 他那些焦急万分的学生对他说 您总算醒过来了 您站在高楼下面接孩子真是太危险了 万一
⑨他笑笑,看看床边自己那安然无恙的小女儿和泪水涟涟的妻子说:“我知道危险,搞了半辈子力学,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只是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多次——( ) 效仿——( )
反义词:痛苦——( ) 糊涂——(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慌失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然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短文中的第8自然段加上标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短文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请你用两个成语恰切地形容当时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小节中,“这种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⑨中,“我怎么不懂这个呢?”“这个”是指______________。“只是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请写出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莫高窟(节选)
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上下五层,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莫高窟现保存有洞窟492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尊。洞窟的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大小不一,最高的43.5米,最小者高不盈尺。其中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艺术精湛无与伦比。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窟中飞天壁画最为传神,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妩媚动人。
1.根据提示写词语。
(1)文中的“栩栩如生”可以替换为 、 等词语。
(2)我可以用“ ”“ ”这两个词语来形容飞天的姿态多。
2.莫高窟艺术的精髓是 ,而壁画中最为突出的是 。
3.本文列举了许多数字,请你用“ ”画出相关句子,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4.用“ ”画出描写飞天姿态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4、课外阅读。
燕 子
在我国分布最广的家燕,又名玄鸟、拙鸟、越燕。它轻捷伶俐,飞行快如流星,常结群横飞于田野空中,或在水面掠过,追捕蚊蝇等害虫。金腰燕体形跟家燕相似,略微大一些。它衔泥、草筑巢,巢像曲颈壶,有一个壶口状的开口,比家燕的碗状巢精巧得多,因而它又有“巧燕”之名。巧燕大都栖息在山地、村落之间,飞行没有家燕快,捕虫却相当( )。 它主要捕捉金甲龟、象甲、沟叩头和叶甲,这些都是啮食庄稼的害虫。还有几种稍有不同的燕子,也都是捕食害虫的能手。
燕子育雏时捉虫更勤劳,乳燕脱壳而出,嗷嗷待哺,忙得老燕雌来雄往,( )不停。 那情形正如白居易所说:(甲)“须更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老燕一年育雏两次。有人计算,从4月到9月,一对燕子同它们的子女要吃掉大约100万只昆虫。它们为保护农作物生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乙)燕子是农业上一支重要的治虫队伍。
【1】文中括号里应填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A.勇猛 B.勇敢 C.勇武 D.穿梭 E.穿插 F.穿越
【2】文中甲、乙两处画“ ” 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群燕飞过之处,蚊蝇为之扫。”把这句话插人到短文中恰当的地方使前后文意连续起来。
【4】短文在说明燕子的共同特征时,主要抓住了燕子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用“ ” 画出来。
15、课外阅读。
母爱无言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外的家的?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多次的辗转,探望正在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带来的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之前,她在白天的劳碌后,每晚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次,一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完,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1】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1)出门在外或者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______
(2)衣服破烂不堪。______
(3)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______
【2】本文讲了哪两个故事?你能概括出来吗?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珍藏腰带,实际上珍藏的是______________。
【4】对“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的教育让儿子懂得自己的错误。
B.母亲的一大堆剥好的葵花子,让儿子无限感动,所以为自己的过错而忏悔。
C.母亲吃尽辛苦,作为儿子不能赡养母亲,担负自己的责任,所以非常忏悔。
【5】写出孟郊的《游子吟》里赞美母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说明文,完成练习题。
冷血动物的热血生活
提到“冷血动物”,有些人或许以为,因为这些动物的“血”是冷的,所以才叫它们“冷血动物”。其实,“冷血动物”的正确名称应该是“外温动物”或“变温动物”,是指体温不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是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大部分的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等都是外温动物。虽然顶着“冷血动物”的头衔,不过很多冷血动物的体温并不低,它们会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暂时的、高于环境温度的体温,过着“热血澎湃”的精彩生活。
有些蟒蛇在孵蛋的时候会通过身体痉挛性收缩来提高体温,使体温比环境温度高7℃左右;有一种高山蜥蜴,靠从太阳那里吸收光热,能在气温接近0℃的条件下,将自己的体温提高到约30℃;一种生活在沙漠中的鬣(liè)蜥蜴,它的体温只比人类的体温低1℃~2℃:还有一种沙冠壁虎,它习惯在炎热的中午活动,那时它的休温会超过45℃,而这个体温几乎能将所有哺乳动物置于死地!
虽然冷血动物看上去好像只能被动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温度,天气热时它们的身休也热,天气冷时它们的身体也冷,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并不循规蹈矩的冷血动物。昆虫被划分为冷血动物,而且在低温环境下,大多数昆虫的行动确实会变得迟缓很多。但有些昆虫,如某些蛾类、蝴蝶类、黄蜂类昆虫,在低温环境下却可以通过“颤抖”来提高飞行肌的温度,让自己的体温高于环境温度10℃~20℃。比如凤凰蛾,在10℃以下的环境温度中,它仍然可以快速飞行和取食,而这时它的飞行肌温度至少为35℃。
蜜蜂等群居性昆虫也可以利用肌肉运动和水分蒸发来调节蜂巢的温度。当外界温度降低时,蜜蜂们会群集在一起,让蜂巢的中心温度保持在20℃以上,甚至30℃以上。蜜蜂甚至把这种“绝技”当作武器,用来对付入侵的黄蜂,蜂巢如果遇到黄蜂袭击,蜜蜂们就会围住黄蜂,用高温将它“烤”死!
以前,动物学家将鱼类归为冷血动物,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极少数鱼的体温并不“冷”,甚至能高出水温10℃~20℃,如金枪鱼、大白鲨等。这些“热血”鱼儿打破了动物进化的常规,展现了生物进化过程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所以说,冷血动物并不都是“冷”的,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它们其实一直都在进化。
(选自《小百科》,有删减)
【1】能在低温环境下通过“颤抖”提高飞行肌温度的动物是下列哪一项?( )
A.蝴蝶
B.蟒蛇
C.蜥蜴
D.金枪鱼
【2】“蜜蜂甚至把这种‘绝技’当做武器”中“绝技”指的是下列哪一项?( )
A.围住黄蜂
B.吸收光热
C.快速飞行
D.调节蜂巢温度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
A.作比较 分类别
B.列数字 打比方
C.作比较 打比方
D.举例子 列数字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
A.大多数冷血动物的体温都很低。
B.大部分爬行类动物都是外温动物。
C.大多数昆虫在低温环境下行动会变得迟缓。
D.大白鲨的体温并不冷,甚至能高出水温10℃~20℃。
【5】如果你是《小百科》的编辑,会把《冷血动物的热血生活》编在下列栏目的哪一项?( )
A.《小百科·旅游》
B.《小百科·生物》
C.《小百科·文化》
D.《小百科·社会》
【6】“比如凤凰蛾,在10℃以下的环境温度中,它仍然可以快速飞行和取食,而这时它的飞行肌温度至少为35℃”这一句中“至少”一词能删除吗?为什么?
________
【7】为什么说很多冷血动物过着“热血澎湃”的精彩生活?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至少2点)
________
17、阅读大舞台。
从马拉松说起
古时候,有个叫马拉松的人,他们的军队打败了入侵的敌人,为了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祖国人民,指挥部把这个消息写在信上,交给马拉松,叫他尽快把这封信带回去,交给祖国的人民。马拉松接受了任务,就日夜兼程不停地跑,他疲惫不堪了,但脑子里却只有一个信念:快把信送回去,让人民能够尽快地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终于,他跑回了祖国,将信交给了人民,竭尽全力地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之后,便含笑闭上了眼睛……
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还没理解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怎能做到?当马拉松感到疲惫时,他完全可以休息一下,但他没有,他心里只想到,人民知道了这个消息,该是多么激动。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跑到了目的地,完成了任务后,他的生命才最后离开了他。
是的,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常常铸成许多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在我国光辉的历史上,特别是近百年来,有多少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建立一个新中国而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方志敏同志说:“清贫,洁白,朴素,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高贵之处。”难道这些共产党人不想生活得好些、安逸些?不,他们不是钢筋铁骨的机器,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灵有肉。不过他们心里装着人民,他们有一个高尚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只有具有这种信念的人,才会在敌人的枪口对准自己的时候毫不眨眼,在自己的事业遭受波折的时候毫不气馁,决不后退。
【1】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日夜兼程( )
A. 两倍的 B. 数倍的 C. 赶路
【2】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安逸( )
A. 逃跑 B. 安乐,安闲 C. 超过—般
【3】作者在2、3两自然段中选用了两个事例,请将它们分别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具有这种信念的人,才会……”中的“这种”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
A. 想起马拉松的勇敢。
B. 提倡做人要有高尚的信念。
C. 怀念无数革命先烈。
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少年爱国者
①一艘法兰西轮船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驶往意大利的热那亚。船上乘客有法兰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瑞士人。其中有一个十一岁的意大利少年,他衣衫破烂,避开人们,像野兽似的用白眼看着大家。两年前,他被卖给了杂技团。杂技国的师傅残忍地打他,踢他,不给他饭吃,强迫他学艺卖艺,带他去法兰西、西班牙到处跑。
②在巴塞罗那,他受不了虐待与饥饿,终于逃了出来,到意大利领事馆请求保护。领事可怜他,叫他乘上了这艘轮船,要把这个孩子送回他的家乡。这个可怜的孩子,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成为二等舱中人们关注的目标。众人都盯着他看,目光中带着疑问。有人还走过来与孩子打招呼。可是,这个孩子什么也不回答,仿佛憎恨、厌恶所有的人。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如意与挫折,已使他的心灵布满了伤痕。
③尽管如此,有三位乘客仍然不断地询问,终于,这个孩子开口讲话了。他夹杂着法语、西班牙语,用意大利语大略地讲了自己的经历。这三个客人虽不是意大利人,可是也听明白了他的话,一半因为怜惘,一半因为酒的醉意,他们给了那孩子一些钱,然后继续逗弄他,想从他那里再听到别的一些事。
④少年低声答谢,把钱收入袋中,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笑意。他回到自己的床铺,拉上帘子,静静地沉思:有了这些钱,可以在船中买点好吃的东西;到了热那亚,可以买件衣服换上;拿了钱回家,总可以多少得到一点像人的待遇。对于他来说,这钱就如同命运的恩赐,带给他许多的希望。
⑤与此同时,那三位乘客仍在二等舱的大厅里,围着饭桌谈个不休。他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谈论着自己旅行中所经过的地方,最后谈到了意大利。一个人抱怨意大利的旅馆,一个人则攻击意大利的铁路。酒渐渐喝多了,他们的该论也就渐渐露骨了。一个说与其到意大利,不如到北极去好,意大利住着的都是骗子与强盗,意大利的官员连字都不认识。“蠢笨的国民!”一个说。“下等的国民!”一个说。“强盗。”另一个说。
⑤忽然银币铜币像雹子一般落在他们的头上和肩上,在桌上地板上滚着,发出很大的声响。
⑥“拿回你们的钱!”这个孩子轻轻地说,“你们这些家伙悔辱我的祖国,我决不会要你们一个钱的!”
【1】阅读文章第①②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少年的经历。(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画“”的句子是对少年的____________描写,是少年想象的这些钱的用途,表现了少年____________。这与下文少年扔钱的行为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少年把收到的钱又扔给了那三位乘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称这位少年为“爱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在国外旅行,听到有人诋毁中国,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了。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1】本段文字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两种。
【2】通过本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须鲸的食量________,齿鲸的生性非常________。
【3】文中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冬天到了,梅花又开放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
21、根据要求写句子。
(1)请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公园的草丛里蹲着一只小猫。
_______
(2)寒假即将来临,阅读作业尤为重要,请设计一条能打动人的宣传语,让大家都能积极阅读吧!
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把它们养在一个竹条编成的笼子里。(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吊兰长得很茂盛。(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花生不好看。花生很有用。(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 即景
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写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写,要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语句通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