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衢州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驯养(xùn yǎng) 矫健(jiāo jiàn)

    B.编扎(biān zhā) 锥子(zuī zi)

    C.摄影(shè yǐng) 苔藓(tái xiǎn)

    D.比较(bǐ jiào) 分杈(fēn chā)

  • 2、下列诗词与作者、出处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A.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龚自珍——《己亥杂诗》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安石——《乌衣巷》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 3、下列作家与作品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白鹭》郭沫若;《鸟的天堂》老舍;《月迹》贾平凹

    B.《慈母情深》梁晓声;《父爱之舟》罗冠中;《落花生》许地山

    C.《忆读书》冰心;《我的“长生果”》叶文玲;《将相和》司马迁

    D.《示儿》陆游;《己亥杂诗》朱熹;《山居秋暝》王维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选词填空。

    安静 幽静 平静

    (1)站在领奖台上,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 )

    (2)教室里虽然没有老师,但十分( )

    (3)那条( )的林荫路,是人们夏日乘凉的好地方。

    果然  竟然

    (4)这样一座几十层的大楼,( )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真让人难以相信。

    (5)昨天气象台预报今天有雨,下午( )下起了大雨。

    印象  影响

    (6小芳喜欢摄影是受她爸爸的( )

    (7)长江三峡那奇美壮丽的景色给外国游客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 )

     

  • 5、根据课文填空。

    1.《古人谈读书》通过三则短文片段,写了读书的________________

    2.《忆读书》按照______顺序介绍了作者所读过的一些书,告诉我们_____,要__________

    3.《我的长生果》开篇_______,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的_______,阐明了读书的____,读书对自己_____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______情感和对阅读的______

  •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绿_____   _____

  • 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_____

    2.它一会落在柜顶上,一会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_____

    3.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________

  • 8、看拼音,写词语。

    hòu huǐ ài mù dīng zhǔ huǎng huà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huǐ miè bēng tā jīn bì huī huánɡ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读《肥皂泡》,做题。

    小的时候,游戏的种类很多,其中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

    下雨的时节,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母亲就教我们在廊子上吹肥皂泡。她说阴雨时节天气潮湿,肥皂泡不容易破裂。

    方法是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点水,   huò )弄和弄,使它融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沾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轻悠悠地从空中飘游。若用 shàn   shān )子在下面轻轻地 shàn   shān )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sǎn   sàn)纷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使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球儿,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1】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所给词语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该词语,写在括号里面。

    ①固体溶解在水里。( )      ②抖动摇晃的样子。( )

    【3】从文中找出下面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散裂——( )             突然——( )  

    反义词:干燥——( )             沉甸甸——( )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选择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①按空间位置变换顺序写。(        

    ②按事情发展(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        

    ③按叙述的内容顺序写。(        

    【5】你最爱玩的是什么游戏?为什么?

    ____

  • 10、阅读理解。

    冀中的地道战(节选)

    ①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

    ②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短文,填写阅读收获。

    A.短文的第①自然段以任丘的地道为例,按照 __→洞→___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地道的结构。

    B.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想出各种妙法防御敌人的破坏。如:______,可以防备敌人的“火攻”;______,可以对付敌人的“毒气攻”; ____,可以粉碎敌人的“水攻”。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道里的大洞容量大,可以住人,小洞只能拴牲口,搁东西。 _____

    ②地道的式样多,功能齐全,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无穷智慧。 _____

    ③地道位置隐蔽,本村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敌人很难发现。 _____

    ④在地道中,人们既可以和本村人联系,也可以和别村人联系。 _____

    【3】敌人破坏地道诡计多端,可冀中人民总能化险为夷,这真是____。最恰当的选项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C.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D.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4】短文的第①自然段的结尾提到了“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___________

  • 11、我能阅读课外短文《三轮车夫》做题

    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   僵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   激动)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回家呢。”女人停下脚步,(惶惑   疑惑)地看着车夫。

    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   犹豫不决)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她还是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内选出合适的词语打“√”。

    【2】第1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表面上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暗指__________________带来的温馨。

    【3】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你从前文中找出两处早已安排的伏笔,用“       ”画下来。

    【4】围绕题目,简要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三轮车夫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写出其中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1】写出近义词:周旋( ) 搜寻( )

    【2】疾步向前是指  

    【3】将划横线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4】从       等看出逄蒙的奸诈贪婪与凶狠。

    【5】联系课文,这件事指的是

    【6】用波浪线画出嫦娥机智的句子。

    【7】嫦娥吃仙药的时间是   ,这是我国传统的   。中秋习俗有   等。

     

  •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花的启示

    ①在我家的小院里,种着两种花——牵牛花和郁春棒。这是两种品格不同的花。

    ②牵牛花一向是把根埋在土里,依靠葡萄架向上爬,它纤细的身体那样柔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似的。而郁春棒总是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依靠自己吸收的养料,在狂风暴雨的(浸 侵)袭下顽强地生长着。

    ③春暖花开的季节,牵牛花开出了一朵朵镶着五颜六色花边、色彩艳丽的花。它躺在毛茸茸的叶子上,吹着喇叭,炫耀着自己的美貌。在又大又圆的绿叶上,郁春棒也开出一朵朵水灵灵的白花。白花绿叶,格外淡雅,但它并没有为此而飘飘然,而是默默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④一进入金黄的秋天,牵牛花早已枯黄的叶子纷纷落下,花蕾也渐渐枯萎,最后结出几粒干瘪的种子就死了。郁春棒也脱去翠绿的外衣,只留下几根一寸来长的茎露出地面,待到和煦的春风再度吹(佛 拂)大地,就又破土萌发。

    ⑤这两种花让我想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在杜会上,有的人肤浅软弱,有的人扎实而坚强;有的人取得一点成绩就居功自傲,有的人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却从不夸耀;有的人遇到困难就心灰意冷,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无所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

    ⑥花没有思维能力,它只能按自己的本性生存于世。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决定自己怎样做人。

    ⑦亲爱的同学,你喜欢哪种人,究竟要做哪种人呢?

    1用“ ”标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字。

    2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

    3文章在描写牵牛花和郁春棒时采用了____手法,牵牛花的特点是:_____,郁春棒的特点是: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___修辞方法,请再从文中找出一句采用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

    5本文借______,赞扬了________;批判了_________。(后两空可摘录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6选文最后一段说“亲爱的同学,你喜欢哪种人,究竟要做哪种人呢?”,请你想一想,写下自己的看法吧!

    _____________

  • 14、课内阅读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已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已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1.面对猝然而至的变故,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而船长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文段中,详细描写了船长和船员的对话,有何用意?

    3.读画线句子,你如何理解船长的行为?

     

  • 15、课外阅读。

    橙子

    我从小就喜欢吃橙子。然而,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大多数时间里吃不到橙子。幸运的是每个年前,父亲单位发年终奖,总会搬回来一箱橙子。//

    母亲会把橙子拿出来,整齐排列在家里阴凉通风的角落,每天从里面挑两个出来,细细削了给我吃。

    母亲削橙子是相当讲究的。她不愿意像一般人吃橙子那样,如切西瓜一般简单粗暴地将橙子大却八块后上嘴啃。她只是拿一把快刀,像削苹果、削梨那样,先把橙子最外的厚皮仔细地削掉。她削得相当小心,一来怕下手太狠,把橙子削破,汁水洒出来,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如此削橙子的意义;二来她希望可以尽量连贯地把这层外皮削成一整条。这样削完后,将外皮细细盘起来,再放在阳台上晒干。之后,外公就可以把它们拿去当燃料,让家里在烧煤的时候多一缕橙香,还可以将橙皮放进冰箱角落,让它成为天然高效的除臭剂。

    然而削完这一层皮,还没有结束。母亲还要再用刀尖,一点一点,边掏边撕掉紧紧裹着橙子果肉的那层细皮。这件事很磨人,我坐在一边看她削橙子的时候,往往会不耐烦,除了一个劲儿地催她快点,我还问她:“妈,这样削橙子多累啊,你就不会烦?”

    母亲完全不以为意。她一边继续着手里烦琐的工序.一边笑着回答我:“我削,了是给你吃的,怎么会烦呢?”

    我只好安静下来,忍着口水在一边慢慢等。母亲削出来的橙子,往往和剥完皮的川橘一样,晶莹剔透,连一点细皮都找不到。而我通常是囤固吞枣,三下五除二就解决掉了她的劳动成果。

    母亲看着我,只是笑,当然,还要叮嘱我慢点吃。//

    所以,作为一个笨手笨脚、没有什么自理能力的人,我却比谁都会削橙子。买一箱橙子回来,整齐排列在阳台上,在有空的日子里,花半小时坐在茶几前,细细地削上一个。先将外皮连贯地削掉,再检起来放好,然后用刀尖一点一点剥细皮。

    这是母亲留给我的味道,亦是她教给我的生活。//

    选自《读者》(有删改)

    1从“提高阅读速度”的角度思考:快速默读本文(约732个字)的时间应不超( 

    A.1分钟 B.3分钟 C.5分钟 D.7分钟

    2请根据“//”在文中的提示,用简单明白的语言列出本文的提纲。

    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3自然段,找到运用了对比写法的句子,先读一读,然后画上“       ”。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

    5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读两次对母亲笑的描写,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内阅读。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 靠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ū zū)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 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 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表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ù zú)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 fé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i shi)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选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用“√”选出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渐渐——____ 似乎——____ 颤动——____

    【4】选文第1自然段中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入手,细致地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

    【5】你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唯一的听众(节选)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文中照应题目的句子是哪句?用_____画出。

    【2】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这样的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回答时用上要想……就得……”

    【3】请你想象一下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作者说: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的变化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

     

  •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敢说实话的人

    1941年底的北京,一位48岁的学者被残暴的侵华日军抓进监狱,押到了审讯室里。翻译是个韩国人,当这位学者被押进来之后,这个韩国人对他说:“请向太君鞠躬。”

    面对赤裸裸的暴力,文弱的学者不得不照做。但是他说:“我对武力鞠躬。”

    日本军官问:“你是不是抗日分子?”“我是。”学者平静地说。日本军官又问:“你为什么抗日?”

    学者说:“这问题我有两个回答方式。概括地说,我不得不如此。但你要我细说的话,请你给我20分钟,不要打岔。”日本军官说:“可以给你20分钟。”

    在这20分钟的时间里,学者告诉日军军官:“我是研究历史的,我研究的结论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用武力占领别的国家,把别的国家人民当奴隶,镇压别国人民的意志,只能暂时收效,最后一定会得到报应。报应来时,压迫者有时会比受害者更惨。你们宣传说日本的目的是要亚洲各国共同繁荣,这是骗人的。看看韩国的历史就知道。日本吞并了韩国,现在韩国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被征入日本军队,做着卑微的工作。你们是要把中国变成第二个韩国。”

    那位刚才还洋洋得意的韩国翻译听了这番话后热泪夺眶,而日本军官则脸色发白,不等翻译翻完这段话就叫把学者带回牢里。

    再次继续审讯的时候,照样先要鞠躬,学者照旧说向武力鞠躬,没想到那个日本军官站了起来,向学者鞠躬道:“我向一个不怕死敢说实话的人鞠躬。”

    【1】根据描述在文中找出词语,写在( )里。

    ①地位低下。__________

    ②毫无遮盖掩饰。_________

    ③弯身行礼。____________

    【2】日本军官听了学者的话后脸色发白的原因是:( )

    A.学者的话说出了日本武力占领他国的本质,日本军官心虚了。

    B.长时间的审训犯人,日本军官累了。

    C.学者的话具有威胁性,日本军官吓得脸色发白。

    【3】短文开头为什么要交代翻译是个韩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国翻译起初还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听了学者的话后却热泪夺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弱的学者说只对武力鞠躬,而日本军官最后却向他鞠了一躬。对两个不同的“鞠躬”,你是怎么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见解。

    第一个鞠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鞠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这段话出自___________文章,文章以___________为线索,依次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花生的特点说明_________的道理,赞美__________,通过这一精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

    【2】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体会:“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请联系实际写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

    2)老班长瘦得只剩皮包骨头。老班长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合并成一句话。)

    _____

    3)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缩句)

    _____

    4)云南省的人口是我国最多的省份。(改病句)

    _____

    5)老师对小红说:我今晚要到你家里进行家访。(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

    _____

    6)搪瓷碗很重。(改为夸张句)

    _____

    7)燕子飞过大海,肯定非常辛苦、艰难。(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

  • 21、先给句子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再按要求作答。

    意思:A.语言文字等的意义。       B.情趣;趣味。

    C.某种趋势或苗头。             D.指礼品所代表的心意。

    (1)《田螺姑娘》这本书可真有意思( )

    (2)今天天气不太好,有点要下雨的意思( )

    请你试着用“意思”的其他两个意思分别写一句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汉语乐园。

    请将下面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并保持句意不变。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幼龟,把它送到大海。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乐园。

    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好朋友。把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同学,就像把好朋友介绍给他们。要求:①要有具体的事例,做到语句通顺、中心突出:②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