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白鹭》这首诗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首尾呼应,赞美了白鹭的美丽。
B.《落花生》中,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
C.“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思念。
D.从《将相和》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本领比廉颇强多了,廉颇只会鲁莽行事。
2、画“ ”的词语实际表达感情色彩和另外三句不同的是( )
A.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B.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C.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就不怕诈骗分子的诡计多端。
D.北国的春天仍然冰雪覆盖,南方却已春意盎然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时体会文章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的独特魅力。
B.理解文章时,遇到一些难理解的语句,需停下来反复琢磨,弄懂其意思。
C.读课文时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D.写作时要写好一个人物,不仅要认真观察,还需掌握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如选用典型事例,把事例写具体;如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特点等。
4、填空。
在书房里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你会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划线的字注音。
瑞( )士 篝( )火 萌( )动 澄( )澈( ) 耄( )耋( )
无垠( ) 浩渺( ) 旖( )旎( )
万顷( ) 莱( )蒙湖 点缀( )
6、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词。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___________________
2.竹喧归浣女 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居秋暝 ___________________
4.家祭无忘告乃翁 ___________________
5.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______
6.不拘一格降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将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歇后语填空。(填序号)
A.梁山泊的军师——____________
B.四月的冰河——___________
C.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__
D.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_____
(1)北京烤鸭那可是( )啊!人们到北京旅游都会品尝一下。
(2)我们搬家了,很多旧家具都成了( )了。
(3)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的思路被打开了,正如“( )”,不一会儿就把这道题解答出来了。
(4)他俩早就( ),无论谁输了,都要请对方吃饭。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慈母情深》中,母亲虽然工作艰辛,但还是满足了“我”___________的愿望,课文歌颂了________。《父爱之舟》中,“我”回忆了父亲________、______和_____ 等画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猎人海力布》中海力布具有______的特点,《牛郎织女》中牛郎具有______的特点,《将相和》中蔺相如、廉颇的特点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填写四字词语)
9、课内阅读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他们”和“梅花”的共同特征是( )(在括号内填写序号)
A.顶天立地 B.鲜艳无比
2.文中画“ ”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 )
A.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的坚强不屈秉性。
B.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C.这句话是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
3.老人赞美梅花,实际赞美的是什么?
4.你知道哪些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10、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二氧化碳
提起二氧化碳,人们就会自然地想起它是呼吸器官排出的废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就会导致动物的死亡。把一只小白鼠放入一只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里,不到几分钟,这只小白鼠就会一命呜呼,人如果进入这种环境情况也是如此。
但是,你可知道:地球上要是没有二氧化碳,那地球上现有的众多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在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时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动物所需要氧气的含量却微乎其微,后来,在生命的发源地——海洋中出现了植物,绿色的生命。它们吸收了水、二氧化碳,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于是,大气中氧气的含量逐渐提高,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却慢慢减少。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球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动物,最后出现了人。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于是,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就基本不变了。可以设想一下,大气中要是不存在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便不会出现绿色的生命,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也就不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动物,更不会有人类这样发达的社会。
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中,二氧化碳还能为我们做许多事。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也比较稳定,把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放在桌子上,瓶口向上,不加盖子,里面的二氧化碳也不会跑掉。因此,用二氧化碳和一些灭火剂制成的泡沫灭火机,成了人们灭火时的有效工具。二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当它从灭火机中喷射出来,就迅速覆盖在火的上面,隔绝了火与大气中氧气的联系,火得不到氧气的助燃,最终只有熄灭了。
用机器把二氧化碳制成晶体——“干冰”,用飞机把它撒在干旱地区的上空的云层里,可以吸收周围的水分,达到人工降雨的目的,消除旱情。
夏天,清凉可口的饮料——汽水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当人喝汽水时,二氧化碳能带着大量热量从人体跑出。
总之,别看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形,但它却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1】第一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第三自然段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密切关系。
【4】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然后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地球上要是没有二氧化碳,那地球上现有的众多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氧化碳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请简要答出两个例子。(可结合短文,也可结合生活实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类文阅读。
故乡的冻梨(节选)
余平
故乡人做冻梨一般选用大白梨,做法也非常简单,只需把买来的大白梨洗净擦干,放在室外存储,在天寒地冻的故乡,只要冻上三四天,大白梨就变成外皮黑色的冻梨了。
吃冻梨时要有耐性,如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若心急也一样品不出冻梨味。直接把冻梨拿着吃,咬在嘴里的梨像块冰,在嘴里含也不是,咽也不是,嚼也不是,吐也不是。故乡人吃前都会把冻梨放在盛水的盆中化冻,他们把化冻叫成“缓”。待冻梨表面厚厚的冰层逐渐软化,去除包围着冻梨的冰渣儿,冻梨此时已经软了。缓透了的冻梨果肉软滑,果汁甘甜,特别是饭后吃上几口,颇为惬意。
多年前离开了故乡去南方生活,每到冬天我就愈发怀念故乡冻梨的美味。我曾多次试着把大白梨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可这样做出来的冻梨不是在故乡风霜雨雪中完成蜕变的,吃在嘴里,虽说也绵软也甘甜,但味道就是没有故乡的冻梨地道。原来,人的记忆可能会模糊、黯淡,但是人的味蕾永远不会欺骗和背叛,因为味蕾深处是故乡。
【1】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惬意——(______) 蜕变——(______) 黯淡——(______)
【2】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冰箱里做冻梨,可是味道没有故乡的地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平台。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
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1】从选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减弱——__________ 赶快——__________
【2】“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中的“机”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蔺相如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搭上子弹蚁的“便车”
①子弹蚁是一种生活在中南美洲亚马逊地区的凶猛蚂蚁。子弹蚁体型大,远看它像蜂,却有着强壮有力的上额和尖锐带毒的尾刺;近看它是蚁,喜欢挥动一对大钳,耀武扬威。
②谁要是将它惹急了,它就会使出杀手铜——用尾部的毒针刺入猎物的皮肤,把神经性毒素注射入对方体内。被子弹蚁叮咬后的疼痛感,就像被子弹打中,所以它才有了这个霸气的名字。一般情况下,被一两只子弹蚁叮咬,并不会伤及性命,但疼痛感会迅速扩散。比如,你的手被叮咬,肩膀也会觉得疼,甚至整个胳膊都会在几个小时内动弹不得。
③毒素是子弹蚁攻守兼备的生存利器。子弹蚁战斗力十足,竟将比自己体型大许多的昆虫视为捕食对象,令不少大型动物闻风丧胆。在捕捉猎物时,蚁毒能够起到麻痹,甚至杀死猎物的作用。在防卫巢穴、抵御天敌时,蚁毒引起的剧烈而长时间的疼痛又是信号明确的“逐客令”。有了这样效果超群的“武器”,子弹蚁在自然中少有天敌。
④亚马逊雨林里的“大裂五山柳苏木”却搭上了子弹蚁的“便车”。这种植物拥有独特的“花外蜜腺”,能够通过“賄赂”的方式博得子弹蚁的青睐,获得保护。“花外蜜腺”是指植物上位于花朵之外的能够分泌蜜汁的腺体。“大裂五山柳苏木”的叶柄末端,与基干相接的区城长有花外蜜腺,能够分泌出大量的蜜汁。这些蜜汁对于子弹蚁来说,简直是唾手可得的免费大餐。它们用自己的大颚采集树上的蜜汁和水滴,帶回巢中食用、储备和哺育幼虫。
⑤在“大裂五山柳苏木”的树干下部、根部附近,人们常常能够发现子弹蚁的巢穴。子弹蚁在蚁巢洞口进进出出,在树干、叶片上覓食、警戒,无形中为这种植物披上了一层“防护罩”。那些以“大裂五山柳苏木”为食的昆虫,有的被“妈蚁保镖”吓得落荒而逃,有的成为子弹蚁的盘中餐。雨林中的其他动物也都忌惮子弹蚁的威力,对这种植物敬而远之。
【1】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中的蚂蚁之所以被称为“子弹蚁”,是因为被它叮咬后的疼痛感,就像被子弹打中了。
B.毒素是子弹蚁的“武器”,动物被它们叮咬后都会丧失性命,所以它们在自然中少有天敌。
C.子弹蚁有着强壮有力的上颚、尖锐带毒的尾刺和-对大钳。
D.子弹蚁喜欢食用“大裂五山柳苏木”的花外蜜腺。
【2】说“大裂五山柳苏木”搭了子弹蚁的“便车”,原因是( )。
A.子弹蚁借着“大裂五山柳苏木”的蜜汁生存、繁殖。
B.“大裂五山柳苏木”依靠子弹蚁的威力赶跑昆虫,获得保护。
C.雨林中的其他动物都忌惮“大裂五山柳苏木”的威力。
D.“大裂五山柳苏木”以花蜜吸引子弹蚁。
【3】对比这两段话,谈谈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子弹蚁体长约三厘米,体型约为普通蚂蚁的五倍,有上颚、尾刺和一对大钳。
②子弹蚁体型大,远看它像蜂,却有着强壮有力的上额和尖锐带毒的尾刺;近看它是蚁,喜欢挥动一对大钳,耀武扬威。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野地花》,完成下列各题。
野地花
①每次下班,我总是喜欢从离家不远的一条小道穿进去,绕过叫上蒋的这个小村庄。农田,小屋,调皮的狗,胆小的猫,还有那有着乌溜溜眼睛的孩子,在路边成了景致。
②每次,我总是能够看到那些蓬蓬勃勃的白色的花,白的丝状的叶片一缕缕,中间是蓬松成向日葵形状的花的心。花很小,不到小指的指甲大小,可是很多,开得热热闹闹,仔细听,似乎还能听到那些喧闹的歌唱和叫喊。
③记得刚刚注意这些小花是在那黄色花的告别之时。河畔黄花曾经盛极一时,但是最终避不过夏的亲昵,凋谢了,化成了蒲公英的绒毛,飞呀飞,曾经的芳香便飘散在记忆里。
④这白色的花,我们唤作长茅草的花,便悄悄开放。一朵两朵,引不起你的注意,就是有也是小家碧玉似的羞怯。可是突然有那么一个早晨,不小心有那么多的花,一色的白,纯洁、热热闹闹,掩盖了原本浓密的叶,竞相赶集似的涌在了你的眼前。不知道你会有怎样的惊讶,又会是怎样的心旷神怡!
⑤小路的出口是一块空地,丛生着各色的花草。不甘寂寞的小白花,密密丛丛地,从早开到晚。已近两个月了,尽管许多的花抵挡不住酷暑悄悄逝去,它却还是勇敢地接着开放。
⑥那么多的长茅草,长啊长,一枝一枝,一片一片,开始着生命的长跑。花儿,也快乐着这样的喧闹,起先是三三两两,不久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竞赛似的享受着绽放的快乐。不为人们的关注,只为自己的尽兴,或者是享受着同伴间的鼓舞。同一时间,有的开放,有的凋谢,生命蓬勃的力却不可抵挡。
⑦于是,它们一直开到现在。
【1】第1自然段中“在路边成了景致”中的“景致”不包括( )
A.调皮的狗
B.古怪的猫
C.孩子
D.农田、小屋
【2】“不小心有那么多的花”中的“不小心”的意思是( )
A.故意
B.没留意
C.做事粗心大意
D.有意识的
【3】根据短文內容,下面说法有误的项是( )
A.作者刚刚注意这些小花是在那白色花的告别之时。
B.长茅草不为人们的关注,只为自己的尽兴,或者是享受着同伴间的鼓舞。
C.这种叫长茅草的花一朵两朵时,有种小家碧玉似的羞怯。
D.许多的花抵挡不住酷暑悄悄逝去,可长茅草的花还是勇敢地接着开放。
【4】下列诗句与文中所描写的景象不符合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5】概括第2自然段中长茅草的花的外形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茅草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你会想到生活中的哪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文以背影为线索,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
【2】请用“_____”画出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
【3】选文在描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前,先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父亲”?“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结尾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你能说说此时“我”的心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爱之舟》中,吴冠中看到了父亲_______的背影,朱自清看到了父亲_________的背影。这两位“父亲”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书法艺术
(材料一):
在国际艺苑中,书法一直被尊为“东方艺术的结晶与象征”。毕加索当年偶然在博物馆中见到中国书法后相当震撼,惊叹这是“艺术中的艺术”。
(材料二)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材料三)
一项关于“书法学习”的网络调查显示:
①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②72.5%的受访者认为练习书法能静心,提高学习效率;
③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
④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毕加索惊叹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的结晶与象征”。(______)
(2)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______)
(3)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也要开设书法选修课。(______)
【2】书法成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必修课,民众怎么看?你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请你谈谈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细读《桥》选段,回答问题。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纵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 拖)出一个小伙子,(骂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呼喊)。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祭”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_部。
【2】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3】你能从文中找出全村人爱戴老汉的具体表现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就是被揪的小伙子,此时此刻你会对老汉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哪些话使你感动的?用“ ”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6】假如你就是被救的一位村民,在老汉的坟墓前,你有什么话对老支书说呢?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玩具飞机
①为了谋生,父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
②有一次,圣诞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正好在店里,看见一个小男孩进了店门。他大约6岁左右,穿着一件袖口破了的夹克衫,脚上的鞋子很旧,其中的一只鞋带已经断了。小男孩的头发很长,也很凌乱。
③小男孩急不可待地走到玩具柜,顿时被各式各样的玩具吸引得眼花缭乱了。他摸摸这个,又瞧瞧那个,有时拿起一件玩具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又轻轻地放回原处。
④这时,父亲从楼梯上走下来,向这个小男孩打了一声招呼,和蔼地问:“孩子,你要买什么?”“我想挑件礼物送给弟弟。”小男孩抬起头望着我的父亲,小声说道。“是吗?真是太好了。慢慢挑,一定选一个最喜爱的玩具,好吗?”小男孩听了父亲的话之后,似乎得到了某种赞赏和鼓励,眼里露出笑意,神情也放松多了。
⑤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小男孩精心挑选了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父亲面前小心翼翼问道:“先生,这个飞机要多少钱?”父亲看看飞机,又看看他,想了想: 才问他:“孩子,你带了多少钱来?”小男孩迅速翻遍了每一个衣兜,然后把所有的钱全摆在柜台上,一共是27美分。我知道这个玩具飞机的价钱是3.98美元,他的这点钱实在是相差太远了。但是,父亲收下了他的钱,还很亲切地说:“这钱正好够买一架玩具飞机,你弟弟看到它会很高兴的。”
⑥小男孩顿时喜出望外,与刚才判若两人。他接过我包装好的玩具飞机,将他紧紧地抱在胸前,便高高兴兴地走出了商店。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1)形容非常的谨慎和小心,一点不敢疏忽。__________
(2)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__________
【2】想一想,哪种分段方式最恰当(把字母填在括号里)( )
A.第一段:第①②节 第二段:第③④节 第三段:第⑤⑥节
B.第一段:第①节 第二段:第②③④节 第三段:第⑤⑥节
C.第一段:第①②节 第二段:第③④⑤节 第三段:第⑥节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第③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小男孩当时犹豫不决的心情。
(2)“判若两人”的意思是同一个人与先前的行为举止不一样。文中小男孩刚进店的时候_____________,后来,他因为_______________而喜出望外。他的心情前后转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内容,在第5节的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
【5】文中的小男孩和父亲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联系内容说说理由。(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两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支撑_______ | 隐藏_______ | 牢固_______ |
【2】文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了地道的构造。
【3】文段中“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段中体会劳动人民群众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21、把三句话合为一句话。
大象走到观众面前。
大象拿起口琴。
大象吹了起来。
22、爸对我和弟弟说:“暑假我带你们去游泳。”(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展示台。
完成作文。
题目:温暖的时刻
一抹微笑、一句祝福、一声鼓励……仿佛一缕阳光,总是温暖我们的心头。在成长的岁月里,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温暖的时刻,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的甜蜜和温馨,并写出你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