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同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国(yān guó)                    涟漪(lián yì)

    B.血泊(xuè bó)                    牲畜(shēng chù)

    C.蚌壳(fēng ké)                    倭瓜(wō guā)

    D.威吓(wēi hè)                   点缀(diǎn zhuì)

  • 2、对下面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尾虫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密,蚂蚁的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A.昆虫触角形形色色。

    B.昆虫触角作用很大。

    C.昆虫触角很不起眼。

    D.昆虫触角非常美丽。

  • 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它同时也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你觉得下面( )句古诗形容上述内容很贴切。

    A.一片冰心在玉壶

    B.要留清白在人间

    C.不拘一格降人才

    D.咬定青山不放松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按照要求填空。

    ( )无尽                    难以( )

    ( )归赵                    ( )请罪

    (1)仿写两个和第一个词语结构相同的词语:____________

    (2)上面词语中,出自历史故事的有:____________

  • 5、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用画“ ”的词语造句。

    ( )( )             ( )( )             ( )不自( )

    ( )( )             ( )( )             一声( )(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看拼音,写字词,把字写正确、美观。

    héng

    qīn lüè

    dīng zhǔ

    jīng     zuì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____

    lǎn duò

    xiāo huǐ

    jiǎn

    ____

    ____

    ____

    _____

    ____桂花

    quān

    sǎo

    jiāng

    huī huáng

     

    ____

    ____

    ____

    金碧____

     

     

     

  • 7、词语搭配。

    ____的丛林 ____的笔尖 ____的绒毛 ____的身子

    ____的声音 ____的音乐 ____的情感 ____的太空

  • 8、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将相和》中,“将”指的是____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文章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这个小故事表现他的性格特点的。

    2.“_____________,非是藉秋风”出自《蝉》,作者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__

    这首诗咏物抒怀,表现了蝉_____________的品格,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________.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________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觉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文中横线上依次填上的一组词语是(

    A.安然 清净

    B.肃然 清秀

    C.欣然 清朗

    D.悠然 清澄

    2文中第1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白鹭的外形美,为什么要提及白鹤、朱鹭和苍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5段对白鹭的色彩和形态进行了直接描写,突出了白鹭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78两段是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白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结尾和开头有什么联系?“韵”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父亲说:“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 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部分,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其中“爱慕之心”指:( )在这里父亲把花生与( )相比,通过果实生长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它们美丽的外表,却具有内在的可贵之处,那就是( )

    【3】听了父亲的话,“我”明白了什么道理?用“_____”划出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是借( )比喻( )。这种写法叫(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运用这种写法写一写吗?(不少于50字)

  • 11、课外阅读。

    (节选)

     

    除了念诗之外,我还很喜欢吃。

    有一只鸭子掉井里了,祖父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啦啦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要么就说:“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儿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祖父越称赞我能吃,我越吃得多。祖父看看不好了,怕我吃多了。让我停下,我才停下来。我明明白白的是吃不下去了,可是我嘴里还说着:“一个鸭子还不够呢!”

    :本文略有改动。

    1.短文最后一句话中画“ ”的词语可以换成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爱吃烧鸭子?  

    3.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祖父对“我”的疼爱、宽容?

     

  • 12、阅读

    母爱的原野

    我生长在穷山乡,家贫加上小时候多病,生性敏感。记得我在四岁那年有一次高烧不退,母亲背起我就往十几里外的医院跑,一路上,他骨瘦如刀的背脊硌得我生疼,我就哭着让他抱。那段路有多长,我没什么概念,只记得寒冬腊月她脸上淌着汗珠子一颠一颠的紧走。我还记得在光秃的山道上看见一棵唯一没被砍伐的枣树。

    回来时,母亲心情松快多了,也不再急着赶路。我静静躺在她怀里,只觉她美,天空好美。突然我发现了一件事有点儿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来时长在小路右边的树,现在跑到了左边。母亲笑起来,但她没读过什么书,一时言语说不清,就索性抱着我把身子转来转去地比画。

    许多年过去了,偏偏这件小事石头般落在心里。如今当我在原野上漫步时,总是不由自主的去看小路边的树,我在母亲怀里想竭力找到的那一棵枣树,那一棵一直长在我生命年轮里的树。在我寻得很苦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朴素如泥土的母亲和她那朴素如庄稼的话语:转个身你就会发现那棵枣树。

    【1】在母亲背“我”去医院的场景中,作者通过对母亲________________、紧走的动作等描写,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_

    【2】背“我”去医院时,母亲的心情是________的;回来时心情是_________的,母亲的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读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母亲这种朴素的教育方式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母亲也有很多让你感动的事情吧?试着写出一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我最棒。

    ①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 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②《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1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各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少年和中年不同年龄段看《红楼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喜欢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读什么书?有什么体会?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 )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把第1自然段补充完整。

    【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2自然段采用的结构形式是( )

    A.分——总

    B.总——分

    C.总——分——总

    【4】漫步园内,流连其间,你仿佛来到了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呢?仿照下文,试着写一写。

    漫步园内,流连其间,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潺流水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我仿佛来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大厨赫师傅

    ①年过花甲的赫师傅掌灶这么多年,还没碰到过让客人挑眼的事。

    ②那天,餐厅里客人出奇的多。几个大厨围着灶台,熬炖焖溜,煎炒烹炸,忙得不可开交。

    ③“芙蓉鸡片一盘!”服务员冲着后厨大声招呼。赫师傅手头正忙,就扭头朝徒弟说:“志昆,芙蓉鸡片你来,注意火候,马虎不得!"崔志昆应道:“放心吧,手到擒来!”

    ④只一会儿,就听餐厅里一位食客高声嚷嚷起来:“这芙蓉鸡片味儿不对呀!”赫师傅脸色一沉,三步并作两步从后厨走出来,瞥了那菜一眼,冲服务员一努嘴:“还愣着干什么?把菜端回去,重做!”服务员赶紧跟客人道了声“对不起”,把菜端回了厨房。

    赫师傅觉得脸有点儿发烧,他克制着自己,走到客人跟前,勉强挤田几个笑纹。“对不住,对不住,我给您重做,回头菜端上来,您再品品。”说着,他快步走回后厨。

    ⑥走进厨房,他指着那盘菜,眼里冒着火,厉声冲着徒弟吼了一嗓子:“你是怎么炒的!火候对吗!”“那人也太挑剔了……”“胡说!火候不对怨不得人家!”赫师傅的脸涨得通红,“说了多少遍,什么时候勾芡,什么时候起锅,你都当耳边风了!”崔志昆没想到师父会发这么大的火儿,大气儿也不敢出。

    ⑦说着,赫师傅精心挑选出鸡里脊,熟练地剔去筋膜,又用刀背砸成泥茸。厨房里闷得让人难受。灶台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红,本就不太的厨房具已经如同蒸笼一般。汗水顺着赫师傅的脸颊往下滴。

    ⑧看着师父那股子认真劲儿,再看看他手底下的活计,崔志昆脸上渐渐没了怨气。他赶紧帮着师父打下手,学着师父的样子,小心地磕开鸡蛋,小心地撇出蛋清,感觉蛋清好像有了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光泽,赫师傅歪头瞧了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志昆,做每道菜都讲究个‘用心’,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得好好学,做菜如做人,马虎不得呀!”说着,他接过志昆手中的碗,一点儿一点儿地往砸好的泥茸上兑蛋清,又顺一个方向搅匀,接着舀入温油,上锅滑成鸡片,再用汤汁加白糖、精盐、味精勾荧,上锅颠了几下。“看到了吗,几下就出锅,这叫火候!你呀,老实学吧!”说着,赫师傅把炒好的菜倒在盘里。崔志昆一看,心里暗暗叫绝:“这菜相真好,形态雅致,软滑鲜嫩,像件精美的艺术品。唉,和师父比,我这火候真还差得远哪!”

    ⑨赫师傅让服务员给客人端过去,那位客人说:“够味儿,地道!是不是刚才那位老师傅炒的?”“是”服务员说,“他姓赫,是我们这儿的老师傅了。”

    ⑩“啊,他就是的有名的大厨赫师傅呀!”客人竖起拇指说,“果然名不虚传!”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赫师傅让徒弟炒芙蓉鸡片,顾客尝了不满意,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2】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年过花甲”中的“花甲”指(______

    A.四十岁             B.六十岁             C.七十岁

    (2)对“够味儿,地道!”中“地道”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讲道理            B.地下的道路或坑道             C.真正的;纯粹

    (3)对第⑦自然段画“    ”的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说明厨师们工作十分辛苦

    B.突显赫师傅做工精细的人物形象

    C.反衬崔志昆学手艺很认真

    (4)第⑧自然段中两个“火候”理解依次为(______)(______

    A.学问、技艺等修养工夫的成熟

    B.比喻紧要的时机

    C.烹饪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

    (5)赫师傅亲自为客人重新做芙蓉鸡片的原因是(______

    A.餐厅里客人出奇的多

    B.对客人与菜式都做到够“火候”

    C.掌灶这么多年,还没碰到过让客人挑眼的事

    (6)联系上下文,对崔志昆的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师父让袖志昆炒芙蓉鸡片,崔志昆说“手到擒来”,表明他对这事儿并不重视

    B.客人不满意,崔志昆认为是客人挑别,表明他对批评不服气,不从自身找原因

    C.写志昆磕鸡蛋撒蛋清时连用两个“小心”,是为表明他做菜时间长,十分辛苦

    【3】第⑤自然段中画“   ”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推测赫师傅心里想些什么,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的战友邱少云

      为了整个班,为了______________,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nà nuó)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________。

    黄昏时候,____________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_____________,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jiān qiān)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1根据课文内容在空白处填空。

    2给划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划横线的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两个句子中“才”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渐渐熄灭

    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二十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志愿军为什么要迅速地拿下“391“高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品味

    只不守纪律的小雁

    一队队大雁从南方飞来。它们一块儿飞过高山和大河,又一块儿落在湖边休息,一刻也不分离。夜晚睡觉时,总有一只大雁去放哨,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

    在一队大雁群里有一只小雁不愿意跟大队一起行动老雁再三嘱咐它要守纪律随便离开队伍是危险的但是小雁满不在乎

    一天黄昏,小雁偷偷地飞走了。它在无边无际的天空独自飞着,一边飞,一边还得意地唱着歌。忽然的一声,把它吓了一跳。它低头一看,一个猎人正对着它放枪,幸好没有打中。小雁急忙用力扇动翅膀,飞进云层。它想:多危险哪!差点儿把命给送掉了。还是回去吧!但是又想:那样太没出息了,还是先找个地方住下吧!

    天渐漸黑了,小雁飞到一座高山的上空,口(喝)了,肚子也饿了。它想:过了这座山,该到湖边了吧!它打起精神,(免)强地飞过了高山。可是,山这边并没有湖,只有一片漆黑的(蜜)林荒坡,它知道自己迷失了方向。这时候,小雁(皮)惫极了,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它落到地上,很想舒舒服服地睡一觉。忽然又想起:谁来放(俏)呢?说不定会有狐狸、狼跑出来。它越想越害怕,恨不得立刻回到队伍里去。但是,在这漆黑的夜里,上哪儿去找它们呢?它伤心地哭起来了。正在这时候,一只凶恶的狼嗥叫着从树林里跳出来,小雁吓得浑身发颤,扇起翅膀赶快飞到半空中。

    小雁独自在天上飞,心里又急又怕。这时它才知道,独自飞行是危险的,只有在集体里,才是最安全的。

    最后,不守纪律的小雁终于飞回了雁群里。

     

    1. 给文中第二自然段加标点符号。

    2. 改正第四自然段括号里的错别字,并依次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3. 给下面词语中加线的字加上注音。

    (  )动(  )膀( )好( )于

    4. 写出下列词语_的反义词。

    危险—— ) 集体——(   )

    5. 这篇寓言说明了什么?

     

     

     

     

  • 18、读下面一段话答题。

    那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

    (选自曹文轩《草房子》)

    1桑桑此时的心情怎么样?______(多选)

    A.激动   B.伤心   C.依依不舍   D.恼怒

    2抄写这段话中景色描写的句子。(2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景色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却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在精英堆里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了书的重要作用。( )

    (2)读书要有针对性,小学生只要读好课本就行。( )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读书的人要想表达他的观点,一定要先读好书。( )

    (4)“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第1自然段中说“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A.李时珍跋山涉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梁启超幼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3】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请根据文中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画“ ”的句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或名言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蕴含的道理不一致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蔺相如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现在的人看见月缺花残还要流下泪,那不能不说他是个糊涂虫。(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句关于“书”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明小天使”活动中,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蔺相如被封为上卿。(用关联词语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天地。

    题目:我心爱的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自己喜爱的某一种东西,玩具、文具、衣服、动植物等均可;

    2.写出它的样子,得到它的过程,或者成为你的心爱之物的原因;

    3.把你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4.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