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广西北海初二下学期二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严竣 指摘 触摸屏 声泪具下

    B.亢奋 缭绕 坐右铭 海枯石烂

    C.狡辩 喧腾 干燥剂 暴风骤雨

    D.钟爱 翌日 剃须刀 不修边辐

  •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马说》)

    B.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北冥有鱼》)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没有出路的处境)(《桃花源记》)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乃记之而去。(居:停留)(《小石潭记》)

  •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kuàng)  (jìn)   (diàn)   级而上(shí)

    B.(jí) (shuò) (qiǎng) 裳羽衣(ní)

    C.(mò) (jīng) (chan)   挑拨离(jiàn)

    D.(zhě)   (yíng) (1ì)   怒不可(è)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诗文名句积累。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4)《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的老人、儿童都自得其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傅雷家书》一则,完成下面试题。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封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前封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①有关选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封信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B.文中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表达强烈的感情——父母始终是儿子的坚实后盾。

    C.文中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那样坚强、乐观,宠辱不惊,能从客观的立场分析所面对的一切。

    D.信中父亲鼓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至境。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句话。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关于清明,《岁时百问》讲:“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明代张岱 《夜航船》亦讲:“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取洁齐之义。”时至清明,已入深春,莺飞 草长,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景明。

    清明作为节气,有起源于周朝之说。据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时令》讲:“周公始定二十四节,以合二十四气。”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冬至和清明。古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清明三候是:初候桐始华(华,即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这早在《逸周 书·时训解》即有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鴽是鹌鹑一类的鸟,“田鼠化为鴽”,是古人的一种错误认识。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说起清明,就不能不谈到寒食。据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贤人介子推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等诸臣逃亡去国十九载,返国后封赏功臣,独介子推无封无赏。子推作《龙蛇歌》而讽之:“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入深渊,得其所安;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子推遂偕母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子推抱树焚死。时人为悼念子推,于其忌日禁火冷食。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二日,亦有前三日之说。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几乎成为“同一个节日”。据唐代杜佑《通典》载:“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至此,寒食被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确定下来。俗话说:“清明到,儿尽孝。”唐代白居易的 《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 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由于寒食禁火,故清明取火曰请新火。“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在清明这一天,皇帝亦将新火赐予近臣,以示恩赏。唐代韩翃 《寒食》诗写的便是公侯大臣受皇宫赐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亦始于唐代。寒食一日,再加前后三日,共计七日假,相当于近年来的“黄金周”。“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由于唐代以后,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所以除了祭祖扫墓而外,尚有春游、踏青、插柳、放风筝等风俗。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又云:“清明去踏青,不害脚疼病。”宋·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有句:“桃杏满村春 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因而清明或曰寒食庶几成为一个“旅游节”了。

    —— 《寒食与清明(金台随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春时节,清明到来,当时风清景明,正与其清洁明净的含义相符。

    B. 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贤人介子推,后来相沿成俗,成为节日。

    C. 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时间前后相差不大,人们已经把它当作 “同一个节日”。

    D. 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成为 “法定假日”,共计七日假,就像我们的黄金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它们作为节气是早于作为节日的。

    B. 寒食节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清明有“清明到,儿尽孝”的俗语,可见这两个节日有着共通的文化内涵。

    C.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面,在这一天人们禁火并且吃冷食,因此才称清明取火为请新火。

    D. 清明这一天,人们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皇帝也将新火赐予身边的大臣,以示恩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作为节气,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周朝,张岱的《夜航船·天文部·时令》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B. 寒食因当日禁火冷食,清明取清洁明净之义。可见中国的节日取名有独特的含义。

    C. 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风俗也就不局限于祭祖扫墓,而变得丰富多样。

    D.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所以清明节具有丰 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以“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