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黑龙江牡丹江初三下学期一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A. ⑤④①③②   B. ⑤②④①③   C. ⑤③④①②   D. ⑤③②④①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序(zhì)   疤(chānɡ)   (xiá)   气冲牛(dǒu)

    B.怀(miǎn)  红(fēi)     (sè)    摩肩接(zhǒng)

    C.婷(pīng)  (wù)     (lǚ)    怒不可(è)

    D.菜(hūn)   (xià)     诚(qián)  味同蜡(jiáo)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tuí) (háng) 置辩(xiè)

    B. (jiā)   (hè) 之力(jūn)

    C. (kǎn)  (dǎo)   一气(hē)

    D. (yù) (pìn) 不离(yǐnɡ)

  • 4、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中塑造了梁山108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三个女性形象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

    B.“自个儿跳跶了大半辈子,已经年过花甲”,其中的“花甲”指七十岁。

    C.“三顾茅庐”典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蒲柳人家》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危急存亡之       (2) 罚臧否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C.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下面的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2019年5月15日,美国宣布将华为列入管制“实体名单”,此举意味着将禁止华为在未经美国政府的批准下从美国公司购买零件。对此,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发布致员工信称,华为所有锁在保密箱内的“备胎”将全部转正。5月20日,针对美国谷歌公司将停止提供安卓系统的技术一事,华为回应说,华为有能力继续发展和使用安卓生态,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华为和荣耀品牌的产品及其服务在中国市场不受影响。面对霸凌和围堵   ,保持坚挺,华为的这份自信  

    ⑴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或成语)。

    ⑵面对美国的打压,华为的做法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哪些启示?请写一段话。(不超过40个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触发作者怀古忧思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默写完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说兴趣

    梁衡

    (1)兴趣是什么呢?就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孩子对糖块有兴趣,姑娘对打扮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好房子、好车都有兴趣,因为这样活着就舒服。但只满足于此也不行,时间长了就要退步,要堕落。于是人们对学习、开拓、创造也有兴趣。这样人类才会活得更美好。 

    (2)有兴趣,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这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就像水,一打开闸门就自然往下流;像烟,你一点燃就自然往上走。信佛者到处拜佛,佛经上说,你不必拜,佛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想成佛,就能立地成佛。如果你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某种事物的强烈兴趣,你就立地成佛,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能成什么样子,这才是一个最厉害的秘密武器。 

    (3)老师、家长总是怕孩子不学习,总嫌孩子不努力,“新松恨不高千尺”,其实,你不要急,也不必“恨”,更不要那么“狠”,搞得孩子们眉头常皱,心存压力。你只须细心地去发现他到底对什么有兴趣。就像,发现落叶下的一根春笋,只须浇一点水,一回头,它就蹿高好几米。园丁的作用不是用剪子把花草剪整齐,而是用锄头把杂草锄干净。生物学、人才学研究已经揭示,基因决定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某种特殊的才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4)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花自飘零,水自流,错过了机遇。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5)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手捉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地一声,三只全跑了。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但是,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5年。每到一地,就采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5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研究这些资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1859年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 

    (6)如果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特别是从事社会科学,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比如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但真正要成为大作家,如鲁迅,如托尔斯泰,则非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至于说到社会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兴趣只有在注入了目标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7)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自己是瓜还是豆,或因环境所迫,瓜秧爬上豆架,满拧着长;有的人知道是瓜是豆,春风得意,却耐不过夏的煎熬,等不到秋天的丰收。只有那些像达尔文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一颗大瓜的人,栉风沐雨几十年,才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悦。

    1阅读全文,说说该怎样做才能让兴趣帮助我们成功。

    2文章第(3)段引用古诗有何作用?

    3谈谈你对文章第(7)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4作者认为“这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你对此有何认识?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多读点“不易懂”的书

    方敬杰

    ①喜欢读书的人,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捧一本新书,细翻几页,感觉有点看不懂,有时会选择坚持下去,读后欣然有悟;有时则随手放在一边,不再翻动。

    ②什么情况读什么书,自然各人有各人的阅读标准和阅读习惯。读书的目的也五花八门,为谋生,为修身,为休闲,或兼而有之,但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目的,只要读书,就难免“看不懂”。读书如交友,有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有的则不打不相识,日久见人心。这说明,遇到“不易懂”的书,能坚持,就能有所收获。

    ③经历能决定一个人的认知,但这样的认知常受时空之限。而阅读恰好能超越这个局限,帮助人们轻松获取前人的经历和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阅读半径的大小,就决定了他认知圆圈的大小。倘若只选择对口味看得懂的书读,知识水准只有量的积累,而少有质的飞跃。如同运动的时针,虽一刻不停,但所划的圆圈大小并未改变。要想跳出原有知识的圈囿,就应当坚持读一点“看不懂”的书。由“不懂”到“懂”,从“无知”到“有知”,就是认知的过程,就是读书和学习的使命。

    ④据说前几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竟然高居榜首。是经典,却“死活读不下去”,似乎很矛盾、很尴尬,但这恰好印证了马克·吐温说过的: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已经读过,却没有人愿意去读的东西。如此说来,要想读懂经典,就得下一番苦功夫。正如消化能力不强的人,无法消受高热量的食物一样,低能量的人也不会一下子就能看懂高能量的书。增强思考和感悟的能力,提升阅读和鉴赏的水平,就应当坚持读一点“不易懂”的书,关于阅读方面,有人提倡读经典、读原著、读源头,也许就是在引导读者提升阅读质量,直接阅读含金量高的书。有志于读书的人,就要下苦读之功,像占领和坚守思想阵地一样,突破“不懂”的防线,才能不断获取思想和精神的精华。

    ⑤其实,“懂”与“不懂”只是相对而言。有时初读不懂,随着阅读的持久和深入,整本书读完了,前后贯通就懂了;有时不懂是由于人生的经验和阅历不够,要等到有足够丰富的人生积淀,才能水到渠成,开物成务;有时今天读是这种感受,明天读却是另一番感受。读书与人生相伴,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环境和经历,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收获。即使是同一本书,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都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来。

    ⑥苏轼的《观潮》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仔细琢磨,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没有见过的事物,想方设法都要亲历一番,见到之后却不过如此,虽无憾却乏味。这种“原来如此”的省悟,有老僧参禅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感受,也有桥画竹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差别。外物本来不变,因为心境不同,所以感受各异。今天看似不懂,没准过一阵子就懂了;今天认为懂了的东西,没准今后理解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板桥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读书,是否亦可作如是观?

    ⑦书本中的思想之弦最容易被人生的经历拨动。我们读书常有这样的经验:读着读着,书中所言道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而有时自己的经历正好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种思想的碰撞,经历的沟通,心灵的共鸣,也许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总之,“读不懂”不是读书的绊脚石,而是拓展阅读空间、增强理解力和感悟力的铺路石。

    ⑧读点“不易懂”的书,要在虚心问计上下功夫。清文学家张潮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读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许多人书本知识可能不甚丰富,但观察问题往往有真知约见;哲学词汇可能知之不多,但很多时候却能够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解决问题。

    ⑨读书亦如探索,碰到“不易懂”的时候,与其“绕”过去,不如坚持下去,不求甚解,假以时日,定然迎刃而解,受益良多。

    (王文炎选自《湖南工人报》

    1结合全文,谈谈读点“不易懂”的书有什么好处?

    2作者引用苏轼《观潮》诗,有何作用?

    3“读不懂”不是读书的绊脚石,而是拓展阅读空间、增强理解力和感悟力的铺路石,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试分析其妙处。

    4作者认为要坚持读“不易懂”的书,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 11、阅读《又到槐花飘香时 》,完成

    当我写下槐花这两个字时,我的心里眼里满满盛放的都是一串一串的槐花。那些挂在树梢枝杈间的,隐在小小绿叶中的,盛在盆里碗里母亲手里的……槐花,槐花。默默念着,就好象在呼着谁的名字。村里乡间,不知有多少女孩子都以它为名啊。面对槐花,任何的语言和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和多余,你只有用你的目光去欣赏,去感知,然后想象就会随着槐花的美丽和清香翩跹。

    往往的,春寒刚过,桃园里,小院子,桃花杏花就赶趟似的,瑟瑟着,将一张冻红的小脸装扮出几多可爱可怜的模样,惹得多少文人墨客为它煞费苦心。可是,它们倒好像谁的情都不理会,几滴细雨一场尘风过去,就香消玉殒,零落成泥。桃花杏花凋零后,村子进入暂时的沉默和黯淡,没有几天,风不再寒冷,阳光也不再是慵懒的模样时,槐花开了。

    气味总是先行。或许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或许是静谧的月下,不管怎样,不可能是中午。中午太吵。中午,各种的气味在阳光的牵扯下,在风儿的逗引下,在跑动孩子衣角的扇动下,在男人女人匆匆脚步的扯拽下,在牛马鼻息脚踏的冲撞下,乱哄哄的,如赶集的脚步,汇集,融合,分散,纠缠,气味就分辨不清了。在清晨或者月下,扫院子的女孩、编帽辫纳鞋底的女孩闻到了一股香味,不馥郁,不浓烈,如她们的心思,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味道。顺着味道,就看见了粗糙的树皮、黑铁的树杆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了一串一串的槐花。女孩停下手中的活,望着那雪白雪白的槐花,就要愣怔、发呆半天,或许她们在惊讶,这样干巴的树干皲裂的树皮,怎么就长出了悬挂了一串一串这样美丽的花儿了呢?花儿是如她的味道一样,干净,清爽,美到极致。直到母亲喊了一声快来捋槐花,才回过神来,不情不愿的,心疼着,小心的捧着槐花,一串花要在手里端详好久,好像怕惊扰了谁的梦般,才轻轻的,悄悄的,不忍心的,一颗一颗摘了下来。

    槐花一开,整个村子都忙开了。忙着捋槐花,蒸槐花饭。

    仲春时节,槐花盛开或者将开未开时,槐花饭是家乡人饭桌上的一道时令饭菜。槐花饭好看好吃,色香味形俱全,制做起来也不麻烦。将槐花捋下,洗净,待水分沥净,切点青葱,加少许肉丁,撒些干面粉,添了油盐等佐料,拌匀,上笼屉蒸不到十分钟,掀开笼盖,槐花的清香先扑面而来。尝一口,软软却有点劲道的槐花饭,伴着槐花特有的清香,让人直吃的肚圆饭饱。若是什么调料也不放,只用少许的面粉拌了,蒸熟,也好吃。咬一口,槐花原汁原味的香先溢了满嘴。

    由于槐花花期的短暂,加上槐树枝条上多刺,人们采摘槐花,总是用铁钩钩扯。经常的,花儿拽下了,枝条也跟着扯了下来。花期过后,槐树往往是残枝败叶,有的枝条耷拉着垂了下来,枝条上绿的树叶也在渐渐的枯萎,而有的地方没了树皮,白生生的树干裸露着,让人看了不仅感叹,这,是槐花的幸还是不幸?是槐树的幸还是不幸?树如人,花亦如人,有些事情的得失真的难以理清。

    只是,槐树还是一如既往的开花,开满树满枝的花,雪白雪白。

    【1】文中第段将桃花杏花的盛开写得那么可爱可怜,又把它们的凋落写得如此凄美,作者的用意何在?

    【2】阅读第段的划横线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效果。

    原句:直到母亲喊了一声快来捋槐花,才回过神来,不情不愿的,心疼着,小心的捧着槐花,一串花要在手里端详好久,好像怕惊扰了谁的梦般,才轻轻的,悄悄的,不忍心的,一颗一颗摘了下来。 

    【4】标题又到槐花飘香时中的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阅读【甲】【乙】两个片段,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甲】仲春时节,槐花盛开或者将开未开时,槐花饭是家乡人饭桌上的一道时令饭菜。槐花饭好看好吃,色香味形俱全,制做起来也不麻烦。将槐花捋下,洗净,待水分沥净,切点青葱,加少许肉丁,撒些干面粉,添了油盐等佐料,拌匀,上笼屉蒸不到十分钟,掀开笼盖,槐花的清香先扑面而来。尝一口,软软却有点劲道的槐花饭,伴着槐花特有的清香,让人直吃的肚圆饭饱。若是什么调料也不放,只用少许的面粉拌了,蒸熟,也好吃。咬一口,槐花原汁原味的香先溢了满嘴。

    ——袁省梅《又到槐花飘香时》

    【乙】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宋学孟《柳叶儿》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同学,你是否感觉到:许多事情,当你尚未经历之前,总以为很难做到。比如,上台表演、料理家务、独自出行、初学某种技艺……甚至,对别人的一声道歉、一次喝彩、一个许诺、一份关爱……——难吗?其实并不!只要你勇于去体验、去思考,就能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

    请你以“ ,其实并不难”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