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一句的宾语部分是“很多鱼”。
B. “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是因果关系复句。
C. “几个”是数量词;“曾经”是副词。
D. “走过去”和“得到了证明”都是动宾短语。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无独有偶, , , , 。
①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②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
③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
④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
A. ③①②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③①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它与《孟子》同为我国儒家经典作品。
B.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部分组成,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C. “书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互通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学过的《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诫子书》等都是书信。
D. 雨果、都德、莫泊桑都是法国著名作家,其中短篇小说创作成就最大的是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羊脂球》等都是他的作品。
4、博物馆有很多匾额,这些匾额的文字内容大多出自儒家经典,或是褒扬孔子,或是劝诫国子监师生。下面是一位同学记录下的四块匾额的内容,依据解释判断匾额内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万世师表——千秋万世的老师和表率
B. 生民未有——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过,世上只出现这圣人
C. 与天地参——于天地齐名
D. 文行忠信——好学、文明举止、尽忠职守、诚信
5、 程灵洗,字玄涤,新安海宁人也。少以勇力闻,步行日二百余里,便骑善游。梁末,海宁等县多盗贼,近县苦之。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郡守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
侯景之乱,灵洗聚徒据黟、歙以拒景。景军据有新安,新安太守湘西乡侯萧隐奔依灵洗,灵洗奉以主盟。刘神茂自东阳建义拒贼,灵洗攻下新安,与神茂相应。神茂为景所破,景偏帅吕子荣进攻新安,灵洗退保黟、歙。及景败,子荣退走,灵洗复据新安。进军建德,擒贼帅赵桑乾。
天嘉四年,周迪重寇临川,以灵洗为都督,自鄱阳别道击之,迪又走山谷间。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朝廷深嘉其忠,增其守备。因推心待之,使其子文季领水军助防。因进攻周沔州,克之,擒其刺史裴宽。
灵洗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而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众亦以此依附。性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陆所宜,刈获早晚,虽老农不能及也。光大二年,卒于州,时年五十五。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和“华皎之反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何陋之有
C.汝心之固
D.称善者久之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程灵洗勇力过人,乡里之人都敬畏他,能日行二百多里,还擅长骑马游泳。
B.程灵洗在侯景叛乱之时,攻下新安,和刘神茂遥相呼应,共同抗拒侯景叛军。
C.程灵洗平定了周迪叛乱,华皎派人来引诱他造反,他斩杀了来策反他的使者。
D.程灵洗对待部下十分苛刻,情急之时,就用鞭棍抽打,因此士兵们都心生不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前后郡守恒使召募少年 恒:
②周迪重寇临川 寇:
③躬勤耕稼 躬: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海宁等县多盗贼,近县苦之。
②朝廷深嘉其忠,增其守备。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自选角度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说说两诗中的“送”有何不同之处。
7、综合性学习。
德阳中学九年级某班正在开展“用女排精神照亮青春”主题班会活动,请您参加。
材料:2016年8月21日一早,无数中国家庭打开电视,围坐一起,观看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的决赛,夺冠时刻,收视率竟高达69%。这样的场景,多么熟悉——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比赛,每每是举国关注、万人空巷。30多年后的今天,再次感受这样的氛围,也再次为那个耳熟能详的词而心潮澎湃——“女排精神”。
女排告诉我们,前行的征程永远都不会一帆风顺,实力有长有消,过程有起有伏。在高点,能不能不因胜利而沉醉?处低谷,能不能不因黯淡而迷失?30多年间,中国女排也曾跌倒、也有波折,即便在里约起初也是一路低开。然而,也正因此,“女排精神”才更显出其可贵。因为,只有永不言弃的人,才有资格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有永不言弃的民族,才可以真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集体项目,“团结”是制胜的核心要义。“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精神中,积淀着集体主义的传统;女排的战绩,也包含着集体的力量,恰如主帅郎平所说,“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我们不孤单”。当物质主义冲刷着时代、利益至上拷问着心灵,奉献、协作、团结,显得更为重要。女排的集体主义、爱国情怀,让我们可以超越个人,收获更大的光荣。
一个体育项目要想夺取胜利,扎实的基础、创新的技术、合理的布阵、物质的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即便把这些条件全部加在一起,也无法抵消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勇于拼搏。赛场不相信奇迹,只相信持之以恒地奋斗、永不放弃地坚持。拼搏精神是什么?就是我们敢于向强大对手亮剑的豪情、是我们逆境中一步一步永不停歇的追赶、是我们在成功时善于警醒、勤于反省的自励。
感谢女排,不仅为中国添了一枚宝贵的金牌,更唤起了亿万国人的精气神,为“女排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也让这精神的清流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面向未来的进军中,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女排精神”是什么?
(2)班会活动向全班同学征集宣传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请你拟写一条。
(3)体育课中,同学小娥觉得自己体育不行,再怎么练也没多大效果。再说,体育只有50分,似乎不太重要。结合这次活动,你该怎样劝她呢?
8、诗文默写。
(1)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带来苏生。(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4)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说理和陈情得以完美结合,在陈情部分表现他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6)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中,表明思念家乡,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句子是 , 。
(7)《论语》中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至少写三件)
【2】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
(1)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
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3】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4】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3D生物打印
①今年7月,深圳医院整形外科团队运用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3D打印辅助的耳廓塑型再造手术,让一位右耳廓先天发育不全的女孩再次长出一个正常的新耳朵。
②早在2009年,瑞士伯尔尼的研究人员就使用3D打印机制造出了尺寸精确的人拇指骨。这种技术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材料:3D打印机、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以及能够发育成骨棒的活细胞。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会形成坚硬的结构,起到支撑的作用;能够发育成骨骼的活细胞在支架上便可培养成人拇指骨。
③但是那些只由柔软的细胞组成的器官并没有这些支撑物,像心脏、肝脏等复杂器官的3D制造,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没有合适的支架。
④随着技术发展,也许打印更复杂的器官将不需要太久,因为支架的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以3D生物打印“血管”为例:科学家先是利用一些富含糖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凝胶,制造出了柔软的支架,再利用从脊髓里采集到的干细胞为原料,配合不同的生长因子,让其发育成不同类型的活细胞。接着在3D打印机的两个喷头分别灌注活细胞和水凝胶,这种工作原理和我们使用彩色打印机时在不同墨盒中注入不同的墨水是一样的。喷头喷出的微小液滴中都包含了数万个细胞,它们会以数百微米的精度分布在水凝胶支架的周围,成为人体组织模型。打印完成后,这些微小的作品被放进营养液中,细胞会找到彼此并且相互结合,成为一段鲜活的血管,而水凝胶稍后将会被洗掉。
⑤这种方法制造出的符合搭桥手术需要的血管,对人体既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引起排异反应,因为制造血管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患者自身。
⑥目前,3D生物打印技术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组织,离打印复杂器官的目标还有数年的距离,但是研究者们对它充满信心。在这种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将会拥有个人专属的器官库,随时可以打印只适合自己的身体器官。因为器官衰老而死亡这件事也许可以避免,健康的肉体将会与健全的思维存在同样长的时间。
(选自《科技纵览》,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为“3D生物打印”下一个定义。
【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3D生物打印技术的出现对于人类有哪些意义?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蚕儿
陈忠实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叮……”上课的哨儿响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意林》,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蒋老师在那所小学教书的情节。
【2】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
【3】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4】文中倒数第二段中“情丝”一词,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1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作家河城子有一次在一所大学的体育场跑步,跑到第二圈的时候体力不支慢了下来,一位红衣姑娘超过了他,速度不快但很有节奏。河城子猛向前冲了50米,把姑娘落在了后面。当河城子又慢下来时红衣姑娘又一次从他身边跑过,还是那个速度和节奏。几次三番,都是这样,河城子突然明白:匀速奔跑的人,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按照这个节奏去掌控自己。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