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胚芽(pēi) 飞窜(cuān) 锱铢(zī) 如坐针毡(zhān)
B.掂量(diān) 绯红(fēi) 缟素(gǎo) 一气呵成(hè)
C.惆怅(chàng) 桥堍(tù) 伫立(zhù) 蹑手蹑脚(niè)
D.崩殂(cú) 囫囵(hú) 稽首(qí) 哗众取宠(huá)
2、下列称谓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B. 妻子:古代指老婆。
C. 寡人:古代国君、诸侯及大臣称自己的谦词。
D. 夫子:古时对丈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灵活驾驭着镜头下的线条、颜色、光影、结构和空间,这使很多其他摄影家望尘莫及。
B. 她本可以当选为十九大代表的,可是前几天发生的事情,她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 骗子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施诈骗,手段隐蔽且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D. 对于学习上的小问题,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4、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句中加点的词语“前面”“缺乏”“非常”“欢喜”分别属于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B.“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盛开迟”。
C.《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D.“一箪食,一豆羹”中的“箪”“豆”是古代盛饭的器物。“觥筹交错”中的“觥”“筹”是指酒杯。
5、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②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③,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④,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⑤,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直,价值、价钱。③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④贡马:向皇帝进贡的吗。⑤飞龙:指皇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不知其旨也
B诸仆乘,亦如是
【2】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
A.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C. 沈宣词/尝为/丽水领
D. 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4】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议论为主,讨论了_______的关系;乙文则以_______为主,以事例启发感悟才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这一道理。
【5】结合乙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6、卜算子
张元幹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②迷归艇。卧看明河③月满空,斗④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⑤悲人境。起舞闻鸡⑥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释] ①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这首词是词人辞官后所作。②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③明河:即银河。④斗:指北斗星。⑤多事:这里指国家多难。⑥起舞闻鸡:晋代祖狄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起舞。后匈奴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祖逖自请统兵北伐,收复中原失地。
【1】请简要赏析“沙水迷归艇”中的“迷”字。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1)此实验的目的是(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篇名或作者。
(1) ,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2)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4)忽如一夜春风来,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童稚携壶浆。(白居易《 》)
(6)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7)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8)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经济不好,为何美国发钱,中国发消费券
吴小波
①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宰相叫管仲。有一年齐国发生大旱,老百姓流离失所,齐桓公就问管仲:“你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道:“大王,您的宫殿看上去挺旧的,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修宫殿。”听到这个回答,齐桓公很吃惊,心想管仲的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管仲解释道:“遇到天灾,老百姓无法务农,而修宫殿可以从国库拨款,雇佣外面那些穷困的老百姓,如此一来,宫殿建成了,老百姓也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不需要挨饿了。”
②在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中,管仲的这种做法,叫做“乘数效应”,意思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使国民收入增加,导致总需求成倍扩大,从而促进企业再生产,带动就业和消费,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到了大衰退的边缘。此时,稳定国民信心和提振消费能力,成了政府必须要面对的任务。于是,最近管仲就“复活”了,凯恩斯的乘数效应理论再一次被摆在了政府的桌面上。目前,政府主要实行两种措施。
④第一种是加大基建投资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截至3月10日,中国大约有25个城市先后公布了投资计划,总投资额大约达到50万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50万亿的数额虽然看起来很大,但它并不是今年的投资额度,而是未来5—10年的。
⑤第二种是开着直升机撒钱。
⑥撒钱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派发现金。比如最近美国启动了紧急救援计划,向中低收入人群每人发放1200美元。加拿大公布了1070亿加元的救助计划,向失业人员每人每月发放2000加元,相当于1万多元人民币。而英国直接给受疫情影响无法工作的人,补贴他们工资的80%。
⑦第二种撒钱方式是发放消费券。这是我们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办法。
⑧不久前,南京市政府向全体市民发放了总额3.18亿元的消费券,面值分别是50元和100元,市民拿着这张券可以去下馆子、买书、运动等等。当时浙江省委政研室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消费券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达到1:1.3,是直接发放现金的2倍。尤其是对旅游业的促进,政府每发10元旅游消费券,就可以带动近300元的消费。
⑨那么为什么美国人直接发现金,而我们发消费券呢?
⑩此次受疫情影响,美国的失业人口达到了328万,比此前的最高纪录还要超出5倍。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家庭的银行储蓄率非常低,之前美联储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美国40%的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的应急费用。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借钱消费是一种常态。而中国人则比美国人要保守得多,10年前中国的储蓄率是50%,如今是45%,依旧是全球最高水平。所以政府如果给美国人民发钱,那么他转身就到超市购物了,但是如果给中国人发钱,中国人可能直接就把钱存到银行去了,并不能很好地促进消费。
⑪所以同样是撒钱,美国撒的是真金白银,而中国撒的是消费券。
(选自《意林》2020.10,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管仲劝齐桓公修宫殿的故事有何作用?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各国政府是如何运用“乘数效应”的?
(2)美国政府为什么直接给本国人发钱?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通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有条理地介绍相关内容的。
10、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哲学
背对着熟悉的校园,我不由停住了脚步,犹豫过,迟疑过,但最终还是做了这样的决定,不知父亲会有怎样的反应。
那年我上高二,所学知识如同掠过耳边的风,匆匆地来又匆匆地逝去。天气持续高温,教室里的风扇痛苦地吱扭着,门外的水泥地泛着鳞片般刺目的白光。反正尽早要回家,索性不再遭这份罪,也替父母省点血汗钱,于是就打点好行李,卷铺盖离校。
心里想着,大不了让老爸臭骂一顿,顶多再挨顿“毒打”,慢慢父亲就接受了。
那时正值数十年不遇的干旱时节,回到家一看屋里没人,想来父母都在地里抗旱吧,我把行李丢在堂屋,打开电扇消消一路上的暑气,不知不觉地竟然有了睡意,靠在大背椅上睡着了。
接近中午时分,一阵急促学生的脚步声将我惊醒,是父亲匆匆地从地里回来了。当他拿起锄头正要出门,忽地回头看到我竟无缘由地回来了,旁边还放着被褥行李,不用说他也已经知道我的想法,我已经跟他提了好多次退学的事,他都没同意,让我再坚持一阵子。可现在,他原就紧急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嘴角似乎轻轻地抽搐了几下,但没有说什么,捋了捋裤卷,扛起锄头,下地去了。父亲这样的举动,让我心里没底了。
看到家里的破败景象和父亲苍老的脸,我才坚定了不再上学,在家里帮着干农活的想法。心里盘算着,如果父亲叫我下地干活,就是默认我不上学的事实。
可是,父亲真是太聪明了,一连几天,始终没有主动叫我去干农活,但我还是想去地里,至少可以替换母亲回来做午饭。于是,我脱掉汗湿了的衬衣,顶了只草帽,顺着一溜阴凉来到了家里的责任田。站在地头的树下,放眼望去只见玉米身子有一人多深了,但平日碧绿舒展的叶子如今统统变成了死灰色,还卷着跟鸡蛋卷一样,在火风熏烤下发出枯燥的“哗啦啦”声,这声音自始至终在田里肆意回旋着。头顶上的那轮骄阳刺得眼睛生产,眼睛简直不敢往上瞧,否则万道犀利而又灼热的金箭不分青红皂白就往眼里钻。我正在犹豫要不要顺着小路,绕到父亲干活的那边地头。
“嗨,不用绕远路了,你就从那儿钻进来,快点!”只见父亲在地的另一头催促,嘿,这事有门儿了!我心一狠就窜出阴凉,钻进玉米地里。那近乎干枯的叶子本来早已拜倒在炎阳之下,此时却对着我发飙,留下一道道细长而又麻痒的爪印,犹如万条把夹子(会蜇人的毛毛虫)在前胸、后背上疯咬。抱着膀子猫着腰在玉米丛里前行,不时有脚底踩空的感觉,看下去是一条条巨大的裂缝,好像大地张开的嘴角,搞得我有点怀疑自己的决定。
挥起锄头落到地上,弹得老高,只落下些微魄的斑痕。艰难刨出一条土沟,父亲把水管铺开,把抽水机深深地垂下井去,随着呜呜地吼叫声,水流沿着水管流进地里。母亲回去了,我便提着铁锹跟着水,在必要的时候引一下水,让它顺着水沟流淌。父亲在井边等着水到地头时,就再换一条田沟。
静静地看着水慢吞吞的往前渗,我把脚放时水里,那井水的冰凉给了我稍许安慰,脑汁里霎时一片清凉,仿佛触及了灵台。耳边不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有的是土地渐渐浸润发出的,有的是地里的小虫子发出的,在那一刻我似乎还听到了禾苗的歌唱、大地的欢腾。
思绪飞了好无,回过神一看,水仍在缓慢地流着,正午的玉米地活像一个大烤炉,脸也因洗得过多而有些干涩了。身上的划痕经汗水一浸,那感觉麻辣麻辣地疼。看着那往地上的裂缝里灌个没完没了的水,我终于再也等不下去了,便提起锹麻利地把水分成两股,沿着两条水沟并驾齐驱,这样兴许会更快些了吧。蹲在地里等着,顺手握起一把浸湿的泥土,捏玩起来。这时父亲的叫声传来,问水流到头没有,我说还没,父亲就继续在井边等着,又过了一阵子,父亲又问了一次,终于不放心,过来一看我的杰作,提起铁锹便把水又改到一条沟里。
“两条沟不更快吗?”我不解地问。
父亲把水改好之后说:“天旱得太厉害了,水集中在一条沟里流着快些,地也浇得透些,就跟种树一样,要想长成材就必须把树的枝枝杈杈砍掉,养分才能供到树干上,树也就长得直,长得高。”
听着井边机器沉闷的轰鸣声,我思索着,父亲静静地坐着,手中的草帽轻轻晃动,挥出点点凉意。
不经意间,水似乎流得快了,在最后一行浇完之后,把东西装上架子车,父亲拉着车,我默默地跟在车后。此时回去的路上没有一个人,我忽然发现一个问题,便问父亲为啥没见到别家浇地呢?
父亲说:“现在浇地费事还花钱,一亩地得几十块,地里打的粮食还未必够本呢。还不如听天由命,说不定很快就下雨了,什么都省了。”
“那为何咱家还浇呢?”
父亲说:“那是本分,一个农民不种田干啥,打多少算多少,但该尺的力得尽到,只要尺了力,便于心无愧了嘛。”
那开,我又重新来到了校门口,面对熟悉的校园,我不由加快了脚步。父亲是个农民,他有他的事和他的打算,我也有。两年后,我考上了大学;三年后,从学校走进学校,成了一名中学教师。父亲的话至今我还总是挂在嘴边。
选目《读者文摘》。有删改)
【1】父亲是怎样用“父亲的哲学”一步步让我重新回到校园的,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3】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文字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这些龟甲、兽骨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只能采取堆放的形式使文字间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②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策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简策的使用始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它的盛行阶段应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之间的八百多年时间。现我国已大量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的简策。单是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策才能装下,由于太过笨重,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③后来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
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文字从此书写在了纸张上。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最为流行卷轴装。存世的敦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卷轴装的形式在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经析装。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旋风装和经折装一样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而来的,旋风装是以一厚纸作底,然后将书页粘在底纸上,像贴瓦片那样叠加纸张,也需要卷起来收存。它具备了翻阅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是世所罕见的风格。由于旋风装用久之后,折缝处往往容易断裂,蝴蝶装问世,蝴蝶装是在宋代雕版印书技术出现后,引起的书籍生产方式和书籍装帧形式的巨大变化。以有字的一面对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齐作书背,形成书芯。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这就有利于保护书籍。书页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但由于书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面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而且读一页书就要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故很不方便。到明代以后,蝴蝶装就逐渐被包背装所代替。包背装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空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彻底解决了蝴蝶装每隔两页就有两个空白页的缺陷。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竖放易磨损,于是线装书开始盛行。线装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清代以后,在西方书籍装帧的影响下,又涌现了多种新的形式,这里就不必细说。
【1】概括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
【2】按照书籍装帧形式发明的先后给以下三幅图排序,并说说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的宗旨是什么。
答:顺序: ____________
演变的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一,借助文章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阅读材料二,结合文章相关知识,说说“韦编三绝”的另外的原因。
材料一:
元代吾衍《闲居录》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清朝高士奇在《天禄识余》中也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此制在唐犹然。其后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
材料二:
【韦编三绝】成语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反复阅读钻研,以致把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多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韦编,指熟牛皮。此典故常用来比喻读书勤奋。
12、按要求作文
凝视是深情的注视,是思念的找寻……定睛“凝视”,细微之处,深藏真意。
请以“凝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