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封建社会里,也和今天一样,人人都要穿衣裳。但是,有一点不同,衣裳的质料、颜色、花饰有极大①________,不能随便穿,违反了制度,就会被杀头,甚至一家子都得陪着死。原来那时候,衣裳也是表示阶级身份的。以质料而论,绸、缎、锦、绣、绡、绮等等都是统治阶级②________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以颜色而论,皇帝穿黄袍,最高级的官员穿大红、大紫,以下的官员穿绿,皂隶穿黑。③________平民百姓,就只好穿白了。以花饰而论,在袍子上刺绣或者织成龙、凤、狮子、麒麟、蟒、仙鹤等等,也是按贵族、官僚的地位和等级分别规定的。平民百姓连绣一条小虫儿小鱼儿都不行,④________不用说描龙画凤了。
| ① | ② | ③ | ④ |
A | 讲究 | 专擅 | 以至 | 也 |
B | 考究 | 专用 | 以至 | 更 |
C | 讲究 | 专用 | 至于 | 更 |
D | 考究 | 专擅 | 至于 | 也 |
A.A
B.B
C.C
D.D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戏谑(nüè) 慰藉(jiè) 女娲(wā) 舟楫(jí)
B.神妪(yù) 创伤(chuāng) 溽暑(rù) 校注(jiào)
C.虞姬(yú) 李煜(yù) 玉砌(qì) 将进酒(jiāng)
D.星宿(sù) 窥视(kuī) 燎原(liáo) 罗襦(rú)
3、下面是几位名人的称谓,你从哪一位的称谓中能看出他的籍贯?( )
A.孔北海
B.韦苏州
C.王临川
D.柳柳州
4、下列各项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 爱心倡议书:……大家务必行动起来,奉献一份爱心,以善行收获幸福。
B. 介绍信:兹介绍我校李华等同学前往贵社区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 邀请函:我公司定于4月8日上午9:18举行开业庆典,敬请您光临指导。
D. 病愈者送主治中医对联:望闻问切,四法善辨百样病;草木虫鱼,一笺妙除十年忧。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锦袋内掣出那管凤箫,李师师接来,口中轻轻吹动,端的是 之声。
②他的表情很细腻,可以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 。
③人民以胜利的欢呼,对我们历史上这一 的大事件,表示了他们的赞许。
A. 石破天惊穿云裂石响遏行云
B. 响遏行云石破天惊穿云裂石
C. 穿云裂石响遏行云石破天惊
D. 穿云裂石石破天惊响遏行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道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唤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
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有一种“普鲁斯特现象”,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
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毕·威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晚餐,食物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
(摘编自王球《作为祛魅的“祛味”》)
材料二
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特定的嗅觉表达,已经认识到嗅觉的多种场合运用。
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荀子·正名》的“香、臭、芬……自以鼻异”,《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
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表达。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臭”,臭有二义,一是泛指所有的气味,二是专指恶臭而言。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藤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腥臊恶臭”即是对不好气味的名称表达。对于美好气味的认识,在《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如芬芳、馨香、芳菲菲、蕊芯芬芬等。
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在宗教祭祀场合,人们把令人愉悦的气味奉献给祖先神灵或者上帝,以图满足神灵的嗅觉需要,这就是“用臭”歆神。虞舜时期的祭祀,崇尚用生气,即用牲血、生牲肉、沉在汤下面的半生的肉块来祭祀。殷人崇尚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而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周人崇尚用气味来祭祀,他们用有香气的曹酒灌地,使香气下达到深渊和泉水中。日常生活里,人们在给祖先或父母进献祭品或食品时,总会将散发着馨香的食物呈上,以让亲人有一种愉悦的嗅觉享受;或者把散发着馨香的花椒、芳草等送给情人作为礼物;人们用兰草沐浴,或者将散发着馨香的香物佩戴于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舒畅的嗅觉快感。
嗅觉在现实中能趋利避害,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在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芳香的事物,莫不爱之、趋之;对于腥臭的事物,莫不弃之、避之。在超现实层面上嗅觉中的馨香代表的是盛德,如《国语》的“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把盛德作为嗅觉中的最高境界。盛德与馨香的对应,呈现的是赞扬与向往,具有引导色彩。相反嗅觉中的腥臭代表的是侈靡生活和酷刑,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具有批判色彩。
(摘编自陈智勇《先秦时期的唤觉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病毒导致的“嗅觉失灵”既可指嗅觉感知被破坏,也可指现代社会各种系统未做好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准备而陷入困境。
B.味道的获得并不是只借助味觉,它需要多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和主观心理的参与,因此,在现代系统中仍是可疑之“魅”。
C.对于鼻子作为嗅觉器官辨别气味的功能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古籍里记载了不同气味的特定的表达。
D.嗅觉常被用于宗教祭祀场合来满足神灵需要,比如周人用有香气的曹酒灌地来祭祀,而崇尚声音的殷人却不用气味来歆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味”能够被舌头识别感知,是因为舌头提供了对应的味觉感受器。
B.心理学上的“普鲁斯特现象”表明,嗅觉才能使人们的记忆持久不衰。
C.人们祭祀时选用的牲血、生牲肉等物的“生气”不属于“腥臊恶臭”。
D.嗅觉在先秦时期已被运用在多个场合中,体现了嗅觉文化的社会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礼记》中提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导气味,如夏天为苦味和焦气,冬天以腐朽味为主。
B.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能发出气味的植物,如《诗经》记载了樗(臭椿)和芹(芹菜,有香味)等。
C.《左传》中提到晋君为花、果,鲁君是晋君的气味,既以此说表尊晋,又喻两国情同一体。
D.《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了“灭腥去臊除膻”,即用火处理,从而催生出熟食的“香”气。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5)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8、填空题。
(1)《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句化用了《______·述而》篇中的“乐以忘忧,______”。
(2)白居易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______ ,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在《琵琶行》中以比喻手法描摹粗弦、细弦弹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⑵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⑶_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⑷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⑸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⑹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⑺子曰:“质胜文则野,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⑻文章,_____________,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2)《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最后在精神上到达了豁达而又超脱的境界,从而忘记了空间也忘记了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中间暂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就会像刘义隆那样,虽有“____________”的雄心,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人生如梦,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四,问湘灵”,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B.“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C.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D.这首词写出了作者在金秋时节于蓦山溪边兴慨伤时、有志难伸的情怀。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①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缩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②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绾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臣从本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③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元光四年,卒,谥号哀侯。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
(注)①戏车:在车上表演与车有关的游戏,犹如今天杂技中的车技。②噍呵:申斥。噍,同 “谯”。③栗卿:太子的舅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B.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C.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D.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次,是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的意思,这里指功绩多,累次升迁。
B.长者,是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C.迁,是官职变动、升迁的意思,与擢、拜、进、升意思相同。
D.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或褒或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绾为人谨慎小心,文帝时,太子召请文帝的近臣宴饮,卫绾称病未去。这种谨言慎行也是他能够成为三朝元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B.卫绾品行方正,廉洁忠诚,景帝曾邀卫绾同乘,并赐给他一把宝剑,卫绾以家中还有先帝赏赐的六把宝剑,且从未佩戴,不敢贪功为由,婉拒了景帝的赏赐。
C.卫绾性格敦厚,担任丞相一职后,也只按照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从入仕到官至丞相,无所建树,但忠于职守,也没有什么过错。
D.卫绾一生清明,但也有恃权无度之时,武帝即位后,卫绾因曾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2)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饱受苦难却有坚强的心,举世混浊却有清纯的心,平平凡凡却有高昂的心……叩经问史,唯有立心,世界才会为你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