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建立,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现在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土地改革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和约是在战胜国列强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订立的,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这一“和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4、从下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A.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B. 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建成了多条通向西藏的铁路 D. 重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
5、今年(201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少周年
A.69周年
B.56周年
C.65周年
D.60周年
6、历史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它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它是邓小平的天才设想”、“它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学们是在评价(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C. “一国两制”制度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城市
C.国有企业
D.党政机关
8、我国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共同倡导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和平统一八项主张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求同存异”方针
9、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10、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发出一系列惠农“红包”,将实实在在地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实施的惠农政策是( )
A. 减租减息
B.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免除农业税
D. 变土地私有为公有
11、太仓县从1952年成立血防站开始,全县上下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采取“灭、防、管、治”等综合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送瘟神”运动。1976年,太仓县血吸虫病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控制了流行。由材料可知太仓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正值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文革内乱迎来终结
12、下表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李璐同学对其辉煌原因做了如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善于用人和纳谏,重视吏治
③民族政策开明、对外政策开放
④开创科举制,培养大批有用人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
①国家独立自主 ②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成为现代化强国 ④人民当家作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下面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的是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我国首次合成人工结晶牛胰岛素
④修建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共识是( )
A.海峡两岸缓和关系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海峡两岸加强经济交流 D.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17、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18、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企业成为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国营企业内部缺乏劳动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状况,国营企业实行( )
A.公私合营 B.经营承包责任制 C.中外合资经营 D.和平赎买
19、“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旬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A. 焚书坑儒 B. 八股取士 C. 罢黜百家 D. 文字狱
20、“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材料中“神奇的天路”指的是
A. 京张铁路
B. 青藏公路
C. 青藏铁路
D. 陇海铁路
21、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________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2、_______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23、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________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4、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________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________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5、①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②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④,对建设有⑤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有利于实现经济的____和稳定髙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8、导弹部队地位:是中国战略威慑的_____________力量。
2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2012年,中国共产党_____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_____而奋斗。
(2)在中共十八大上,_____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_____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3)2012年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____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30、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建设,筹建和成立________,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1、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1955年,我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请依次列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经历过的主要阶段。
(3)1978年,农民们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反映了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哪一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欢迎?这一政策的最早尝试是在哪里?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哪次会议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习近平在2013年阐述的“中国梦”的内涵主要是什么?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内涵是什么?
(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共十九大指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这次会上新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3、改革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 。
34、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这些变化描绘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夜》: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
材料二: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定量购买,粮票出现了。这一时期,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他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
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柳村人只有很少的生活必需品,目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新房;村民娶亲用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1)依据材料一,吴老太爷见到了哪些新鲜事物?他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出它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3)依据材料三,概括出大柳村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