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奥巴马即将展开的亚洲之行绕过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 突出美国对盟友的重视,强调盟友关系仍是美“亚太再平衡”的重要支柱。
②为应对区域范围内的重污染天气,今年将 搭建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立区域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机制,共同应对区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
③专案组成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一名 可疑的男子拎着不明物品,在街边蹲着休息,行为相当鬼祟。
A.刻意 逐步 行迹 B.蓄意 逐渐 形迹
C.蓄意 逐渐 行迹 D.刻意 逐步 形迹
2、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③⑤⑥ D. ②④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现在的国产车早已与十年前的国产车不能同日而语了,不但品质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很多领域超越了合资车。
②这孩子真怪,人们都说他胆子大,只差养狮子猎豹当宠物,却怕癞蛤蟆,一只癞蛤蟆就吓得他惴惴不安地惊叫起来。
③美国给印度开了一张不名一文的空白支票,于是印度沸腾了。印度时报以《美国对中国发出警告,称印美是“伙伴关系”》为题作了报道。
④十九大报告在重申底线、筑起反“台独”铜墙铁壁的同时,也强调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就能开展对话。
⑤“彝人制造”三位成员身着本民族服饰,默契的和声高低起伏,嗓音穿云裂石,直上云霄,以一种原生态风格引来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⑥所谓的“末世论”,宣扬“人类将彻底毁灭",明摆着是歪理邪说,本应不以为然才是,却有那么多人相信。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③非我也,岁也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③/④⑤/②/⑥⑦ B.①⑤/③④/②⑥/⑦
C.③④/①⑤/②/⑥⑦ D.②③/①⑤/④⑥/⑦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由于伤病,新疆广汇男篮的外援“幸福组合”中的韦弗赴京城复诊,辛格尔顿返美治疗,久假不归,新疆“飞虎队”一度是“全华班”上阵。
②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③在《财经》杂志2017年经济预测与战略年会上,与会的经济专家和金融专家就如何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各抒己见,一时间难以达成共识。
④1992年11月17日这个冬天的早晨,路遥那双一生紧握着陕北的大手松开了,一个想要诉说的声音归于缄默,一个苍劲的手势在半空中戛然而止。
⑤唐代山水诗继承六朝山水诗精工刻画之长,去其有句无篇与烦琐刻板之短,既求形似,也要神似,模山范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⑥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有人还希望过古代隐士那种挥洒自如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A. ①④⑥ B. ③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通信技术出人意料地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如果说“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深刻变化。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正在被机器所代替。著名经济学家列维这样写道:“由常规认知和常规手工劳动所构成的工作的劳动力份额正日益下降,因为此类任务容易通过编程让计算机去做,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比例则是那些强调专家思维或复杂交往的工作。”当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被计算机所取代的时候,人类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代劳和胜任的复杂工作,也因此必须发展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复杂能力,即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为核心的“21世纪素养”。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还要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因而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同时,信息通信技术和全球化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在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怎样合法地、道德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如今,世界各地的人工作、生活、交往在一起,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怎样处理文化差异和多元化社会?怎样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他人合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据此,我们可以把核心素养概括为:核心素养即“21世纪素养”,指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所谓“高级能力”是人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所谓“人性能力”即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有素养的人,不仅是有创造性的人,而且是对其行为负责任的人。
(摘编自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动教育和课程领域的关键变革,伴随着这一浪潮,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议题和社会话题。关于核心素养并没有精准的定义,然而,我们对核心素养界定为,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是符合社会潮流和教育诉求的。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内涵要兼顾“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取向,既指向个体的终身发展,又关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核心素养也不是个体所具备的可分化的能力框架或要素的罗列,而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是个体在不同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行为一体的整体资质的综合表征。
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素养的“关键素养”。研究者往往从解释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的关系为出发点来阐述核心素养的特殊性。最普遍的认识是 ① 的关系,即核心素养是一般素养的精髓和灵魂,是其他素养的前提,一般素养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其次是 ② 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必备的、关键的素养内核,一般素养是衍生的周边性的素养;再次是 ③ 的关系,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支架式的条件,而一般素养则是可供选择的质素。
(摘编自屠莉娅《基于变革社会的角度:核心素养阐发与建构再思考》)
材料三
“核心素养”不单是一个概念,还是一套教育思想体系。从积极的角度看,“核心素养”从对教育结果的预期、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定义了教育目标,给教育实践以清晰的操作方向。但它所蕴含的教育局限性也不可无视。
首先,“核心素养”的界定、选择、落实依然是相当老套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无论是国外还是我们国家,“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虽然是基于研究的,但依然都是“专家话语”、“精英话语”,体现的是专家与精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实际上,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素养或胜任力,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定义和选择。比如,对农民来说,种地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素养,但没有任何一个“核心素养”的框架将种地的相关能力纳入其中。专家们也许会说,种地的能力只对特定的人群重要,不是跨领域的胜任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不都要吃饭吗?失去了种地能力,人的生存都是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种地能力是符合“对所有人都重要”这一“核心素养”选择标准的。对一个将来以种地为岗位的人来说,为什么要具备在都市里生活所需要具备的那些复杂胜任力?
其次,“核心素养”从概念上讲是“核心的”、“关键的”,但从教育角度上讲变成了“共同的”,因为“核心素养”之所以是“核心的”、“关键的”就在于其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共同的素养。“共同素养”从字面上看,是人人应该也必须拥有的素养,不是特定人群、特定行业的素养,然而,“共同的”往往是基础的。如果核心素养变成了基础素养,从教育的角度反而是易理解、易操作的。但如果是这样,那“核心素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为了与基础素养区分开来,只能强调作为共同素养的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或者高阶素养。问题来了,如果人人都能拥有,那还是“高级素养”吗?反过来,作为“高级素养”还能人人拥有吗?
(摘编自高德胜《核心素养的隐喻意义与局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没有统一精准的定义,但都指向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教育新需求。
B.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的深刻变化,促使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成为了21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
C.专家认为核心素养必须是跨领域的胜任力,而材料三则认为核心素养应侧重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选择。
D.核心素养体现的多是专家和精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虽然是经过了认真研究,仍带有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信息通信技术带给人类职业变化和生活变化的两个方面,阐发了核心素养作为未来教育目标的必要性。
B.材料二除了直接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又从与一般素养的对比中揭示了核心素养的特殊性。
C.材料三认为核心素养和基础素养都属于共同素养,但核心素养属于高级的共同素养,而基础素养属于低级的共同素养。
D.三则材料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了不同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表明了核养素养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将下列选项中的内容依次填入材料二划线处,最准确的的一项是( )
A.①基础与拓展 ②中心与外围 ③支撑和辅助
B.①中心与外围 ②基础与拓展 ③支撑和辅助
C.①支撑和辅助 ②基础与拓展 ③中心与外围
D.①基础与拓展 ②支撑和辅助 ③中心与外围
【4】试分析材料三在论证方面有哪些艺术特色。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有何异同?请比较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2)钉头磷磷,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可堪回首,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6)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______,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8)看似寻常最崎岖,______。(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
(2)“桑”是原产于中国的一种古老农作物,也可借指农事。它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4)杜甫在《客至》中,表达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
(5)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写读书休息,吟咏诗文的句子是“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两句再现了刘裕北伐的煊赫气势,引发了后世的无限感慨。
(2)《登泰山记》中,姚鼐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_________,_______”,登山的过程相当艰辛。
(3)古人写诗词,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如“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蜀道山岭之高,与《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在内容和手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周瑜在战场上从容指挥、建立功绩的风采,以此反衬自己的失意无为。
(3)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中国古典诗词中表达这种豪情壮志的句子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元日田家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C.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D.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E.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郝廷玉者,骁勇善格斗,事太尉李光弼,为帐中爱将。乾元中,史思明再陷洛阳,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光弼惧贼势西犯河、潼,极力保孟津以掎其后,昼夜婴城,血战不解,将士夷伤。光弼召诸将讯之曰:“贼党何面难抗?”或对曰:“西北隅最为劲敌。”乃亟召廷玉谓之曰:“凶渠攻西北者难奈,尔为我决胜而还。”曰:“廷玉所领,步卒也,愿得骑军五百。”光弼以精骑三百授之。光弼法令严峻,是日战不利而还者,不解甲斩之。廷玉奋命先登,流矢雨集,马伤不能军而退。光弼登堞见之,骇然曰:“廷玉奔还,吾事败矣!”促令左右取廷玉首来。廷玉见使者曰:“马中毒箭,非败也。”光弼命易马而复,径骑冲贼阵,驰突数四。俄而贼党大败于河壖,廷玉擒贼将徐璜而还。前后以战功累授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封安边郡王。光弼薨,代宗用为神策将军。
永泰初,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入犯京畿,分命诸将屯于要害,廷玉与马璘率五千人屯于渭桥西窑底。观军容使鱼朝恩素闻廷玉善阵,欲观其教阅。廷玉乃于营内列部伍,鸣鼓角而出,分而为阵,箕张翼舒,乍离乍合,坐作进退,其众如一。朝恩叹曰:“吾在兵间十余年,始见郝将军之训练耳。治戎若此,岂有前敌耶?”廷玉凄然谢曰:“此非末校所长,临淮王之遗法也。太尉善御军,赏罚当功过。每校旗之日,军士小不如令,必斩之以徇,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驰突,有心破胆裂者。太尉薨变已来,无复校旗之事,此不足军容见赏。”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零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
B.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
C.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
D.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秦朝设立的最高军事职位。历代职权有变化,东汉为“三公”之一,到唐代品级高,为加官所用。
B.“昼夜婴城”中的“婴”意为“包围、围绕”,这与《陈情表》中的“夙婴疾病”中的“婴”本意相同。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后死和高等妃嫔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死去,或封王的贵族。
D.京畿,国都及周边地区。唐朝时将长安城周边分为京县和畿县,京城所辖县为京县,京城旁邑为畿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弼在率军血战而不得解围、将士死伤甚重的情况下,于是打算派爱将郝廷玉击破西北隅的叛军来战胜敌军。
B.作战中,郝廷玉因战马负伤导致军队退却,李光弼要派人斩杀郝廷玉,最终郝廷玉向李光弼派来的使者解释得免。
C.鱼朝恩素来听说郝廷玉擅长排兵布阵,于是到他军营观看其训练检阅军队,看后大为赞赏,认为不会遇到强敌。
D.李光弼治军严明,擅长统军,即使平时训练军队也是执法如山,奖赏一定要和功劳相当,处罚一定要和罪过相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亟召廷玉谓之曰:“凶渠攻西北者难奈,尔为我决胜而还。”
(2)必斩之以徇,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驰突,有心破胆裂者。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郝廷玉是个优秀将领?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4、欣赏小说,不仅要品析作品在情节设置、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更要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同样,创作小说,固然需要学习典范作品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还是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