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断。
②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
③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
⑤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
⑥我细细端详自己头骨的照片,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
⑦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
A. ④⑥①②③⑤⑦ B. ⑥③⑦②④⑤①
C. ④⑦①②⑤⑥③ D. ⑥①⑦②④⑤③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受地于先王
B.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徒以有先生也
C.行道之人弗受/无奔走之劳矣
D.言和而色夷/挺剑而起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往往意象鲜明,《我爱这土地》用丰富的意象抒发对土地执著的爱,《海燕》则借海鸥、海鸭等意象赞颂了革命先驱无畏的战斗精神。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孟夏草木长”中的“孟夏”比“仲夏农务急”中的“仲夏”早,“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一“尺”比“飞来峰上千寻塔”中的一“寻”短。
D. 对联“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和“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写的是唐代的李白和北宋的文天祥。
4、下列关于本课各首词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军营中的厌战情绪,与文章的主题一脉相承。
B.“西北望,射天狼”,作者借用典故,把打猎与当时的战事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希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心愿。
C.“可怜白发生”揭露了现实与梦想的矛盾,写出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心情。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表达了她的抱负、志向。
5、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词语
(1)讨贼兴复之效(_________)
(2)以咨诹(___________)善道
(3)先帝不以(___________)臣卑鄙
【2】翻译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B.《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C.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察纳雅言。
D.在谈及两汉的历史经验时,作者摆出先帝“叹息痛恨”,意在激发刘禅继承先帝的经验做到亲贤远佞。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颔联中的“溅”“惊”两个字。
7、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内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学生读书的一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张明同学想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提醒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材料:
教育部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必读经典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
我们提倡全民阅读,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著名主持人董卿,即使工作再忙,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她说:“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丽同学在此次活动结束之际写了一段对阅读的感悟,请你根据语境,仿写句子,将这段感悟补充完整。
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丰富你的知识:阅读是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广泛的阅读能____________;读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广泛的阅读能__________。让阅读充盈我们的人生,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8、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乐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9、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止背诵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吴晶
①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春节长假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广受关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有人为此惊呼:中国诗词的春天来了!
②诚然,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④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⑤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种认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正在唤起大家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奔波之余享受心灵的慰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国家教育规划,唤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⑥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著,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资料链接:
爱上评论•诗词大会粉丝团
网友“小陈”:《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适合全家观看的节目,如果能形成全家一起探讨学习的氛围,是乐事一桩;如果成了考孩子、徒羡慕,则可能会给孩子们形成阴影。希望大家善用资源,让诗文带来好心情。
网友“似水在流年”: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和标识!
网友“夏有”:理解古典诗词,融到自我人生,是最有意义的方式,这次大赛为此做出了努力。
复旦附中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版图’有多大。否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学生应在古诗文教育中,感知生命与周遭事物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自觉形成文化史的概念。
【1】第②段作者对节目问题的剖析,其作用是什么?
【2】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作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
【4】结合资料链接中的网友评论,联系你在学习古诗词的经历谈谈对“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这一问题的看法。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__________→遥见草色:__________。
【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3】第⑫段中画线句子“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第⑤段中“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6】请写出两句描写春的诗句。(本文中引用的除外)
11、《守望》
叶敬之
(1)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大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
(2)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没有风,树不摇,风尘不起,天很蓝,太阳很温暖。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就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人很小巧,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还从地上站起来,顺便夸我两句。嗓音清尧,似有嗡嗡的回响。
(3)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别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但制作精美不易。好的毛窝子,除了鞋型漂売,还要结实。李大爷的毛窝子正符合这些标准。
(4)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地上纸片和杂草飘起,沙沙响,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只是生意已经没有当年那样红火了。
我站在李大爷附近观察,好久没有一个人来买毛窝子,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
(5)李大爷还是当年那个模样,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两手抱膝,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6)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7)他睁了眼睛,嗽一声说:“嗯,有时有。都是老头老太太。”
(8)他嗓音有点沙哑,面无表情,显然已经认不出我了。
(9)“那就算了啵,这么大年纪了,还编它干什么?
(10)“还是有人买的,”李大爷动了动身子,两只手从膝盖上放下来,眼睛看着我。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我还能走能动,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11)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12)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儿子已经大了,不愿意張我上街。天气很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走几步就要擦擦汗。忽然,我发现自己又走到当年买毛窝子的地方,我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有,这是夏天哎,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
(13)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14)“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像一个树墩,稳稳地戳在那儿,没有反应。
(15)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不懂,乡长说,就是由公家发工资,派人跟你学徒,你打出来的毛窝子给人参观,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16)不久,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前面两双,后面两双。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17)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我心里酸酸的。
(18)暑假快结来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由细变粗,弥漫成一大片,像乌云似的。
(19)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20)“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21)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22)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23)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24)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
小时候冬天,我随母亲买毛窝子,李大爷笑脸相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暑假快结東,我默默带走毛窝子,李大爷留憾离世。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李大爷像一个树墩,稳稳地戳在那儿,没有反应。(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15段中,作者为何要写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的一番话?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头介绍毛窝子简单制作方式和实际用途,既让读者对毛窝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引出了下文与毛窝子有关的故事。
B. 小说开端部分写二十年前农民冬天都穿毛窝子,结尾部分写人们在空旷的场地焚烧毛窝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旨在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窝子已经过时了、不实用了。
C.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刻画了李大爷形象,自然平实的叙述中显露出“我”对李大爷敬意。
D. 小说结尾描写斜晖脉脉、蓝天澄碧的美好景象,与文章标题呼应,暗示出“我”的内心仍充满美好希望,意蕴丰富。
【4】文章的第(10)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别刻画了李大爷和六一公公两个人物,请分析这两处文字在描写人物的手法上的相同点和刻画的人物形象的不同点。
【链接】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社戏》
12、阅读卜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孩为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整齐地摆放好,但风总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于是小男孩想了一个办法。他去井边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
然后小男孩发现那些橡木桶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
给自我加重,这是一个人不被“风”吹倒的最好方法。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