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保亭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岳阳楼记》中表现他伟大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C.《汤姆•索亚历险记》“铁钳甲虫戏弄小狗”的故事中,汤姆觉得去教堂做礼拜若能碰到点新鲜事儿还是挺有趣的。

    D.《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它之所以引人入胜和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还因为它简洁平实的语言。堪称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镌刻           悲天悯人           盘桓           信手粘来

    B.羁绊           好高骛远           殉职           合颜悦色

    C.威摄           毛骨悚然           告馨           锋芒必露

    D.缅怀           鸠占鹊巢           荫庇           诚惶诚恐

  •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B.他及时送来了我久想得到的书《围城》,这真是雪中送炭,使我有如获至宝之感。

    C.每次升旗仪式后,广场上满地是果皮、纸屑,令人叹为观止

    D.他生活底子厚实,知识渊博,所以写起来才思敏捷,得心应手。

     

  • 4、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B.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C.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D.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雾凇沆砀  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

    (3)冻风时作  ____________

    (4)与余近  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作者都抒发了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送韦城李少府

    (作者)张九龄 (朝代)唐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注)①青门,即长安东门,这里有灞桥,古人常送客至此,折柳赠别。②白马津,古渡,在今河南滑县。《史记 荆燕世家》有:“渡白马津如此地”。

    1下列关于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首送别诗,充满离愁别绪,悲酸中含不舍,只好借劝酒来表达此时内心的悲伤。

    B. 首联两句点明了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春天在西边驿亭送李少府赴任。

    C. 颈联“别就青门路”,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归轩白马津”则交代了友人此行目的地。

    D. 尾联中“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一句,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异曲同工。

    E.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语言清新简练,结构严谨,寄托深远的生活感慨,意味深长。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感情”。本诗颔联中的“物”如何“着我之感情”?请简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用两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同一个汉字——“和”。请你指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字体。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仿照示例,完成下列活动形式。

    活动一:探究“和”的内涵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宣传“和”的意义

    (3)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材料二

    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当前全球性的新冠病毒侵袭,一向霸道专横的某国政要无视疫情对生命的威胁,一味甩锅,拆台,攻击中国,作为一个爱护和平的中国公民,你想从构建“和平世界”的角度对某国总统先生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漫步在大运河畔,浮想联翩。当年,刘禹锡在古运河南端的扬州初逢白居易,面对多年被贬的境遇,却吟出了          两句尽显高远境界的诗句。人生如水,有时波澜不惊,有时浊浪排空,该如何面对呢?范仲淹的主张是      

    请将答案默写在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并任选其一,简要说说你联想到所选文句的原因。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点在清明节上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

    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关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认为其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B. 有人认为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等缘故,就渐渐合二为一。

    C. 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是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广到拜祭自己的祖先。

    D. 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重要起源。

    2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B. 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 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亲友闭聚,增加了凝聚力。

    D. 清明节的相关活动还体现出辟邪除灾、家族兴旺、求生保健等内涵。

    3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春游踏青,体现了上已节的文化因子。

    B. 上已节消失了,演变成了春游,其原因是原始信仰的淡化。

    C. 现代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扫墓植树,这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D. 清明节最主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人的活动与自然界合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10、聊出来的温暖时光

    ①下班了,他不急着走。因为他只要一回家,本来明亮的心情一下就阴郁起来,如同湛蓝的天空飘来了乌云。

    ②这个时候,妻子应该早就做好了晚饭,等着他回家。家的感觉原本很好,妻子贤惠能干,默默承担了全部家务,还烧得一手好菜。结婚以后,开始还没觉得什么,后来妻子变得越来越唠叨,好像总有数落不完的事。而他呢,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上班的压力大,常常筋疲力尽,人仿佛被掏空了。回到家,就想清静一下。偏偏不!从进门开始,妻子就开始念唠叨经,听得他心烦。于是,只要想到回家,他就条件反射似的烦躁。

    ③起风了,这哪里像春天的风,燥热。他挪着步,与急匆匆的人群是如此不协调,再长的路也有走完的时候,缓缓推开家门。菜香一下子飘了过来,心里有了一丝温馨。“怎么这么晚才回来?饭菜都快凉了。”妻子的责问驱散了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点温情。落桌吃饭,都是他爱吃的菜,也许是饿了,他吃得飞快。妻子帮他夹了菜,念叨就开始了,东家长,西家短的。哪还有食欲啊!急急扒了几口干饭,他连忙逃离,去书房喝茶。

    ④没有了听众,念叨然而止。只是,厨房洗碗的动静比原来要大得多,妻子用这种方式发泄对丈夫的不满。以往这种情况,他至少敷几句,尽管心不在焉,她也知足。像今天这种举动,还是头一遭。

    ⑤日子就这样无聊地被打发。时间长了,妻子心态发生了变化,脾气变得暴躁,他拿了东西未能放回原处,或者夹菜把菜掉在餐桌上,为这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动肝火。

    ⑥家里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冷战。上班一如既往的忙碌,回家面对的是妻子冰凉的面孔。这样的日子如何过得下去?心里有事,脸上有相,他的苦恼明明白白地挂在脸上。一位好友找到他,咖啡屋的一角,他蜷缩在座位上。咖啡氤,也不能抚平他那躁动的情绪。他诉说着家里的一切,责怪妻子的不理解,自己这样打拼还不是为家里好?说到激动处,长吁短叹。朋友是个聪明的人,男人之间的谈话会少去许多委婉,劝说也干净利落:“你试着主动和嫂子多说说话,生活中的苦恼有时是自己找的。”面对挚友的劝说,他半信半疑。

    ⑦下班了,他明显加快了回家的步伐。刚进门,尽管很疲惫,但换上了笑脸,大声地说:“老婆,我回来了!”正在厨房做饭的妻子探出头来,看了他一眼,又继续忙手中的活。以往,他会懒懒地躺在沙发上放松自己,任妻子去忙。这回,他放下包,凑到妻子身旁,问:“有什么要帮忙的?”妻子白了他一眼:“你会干什么?”但还是随手丢给他一把香菜:“去择干净。”他边择菜边跟妻子念叨开来,谈到公司里的许多新鲜事,又讲到自己喜欢吃妻子炒的菜。妻子一边忙不停炒菜,一边不时回应着。

    ⑧今夜的灯光似乎变得柔和起来。餐桌上比平时多了一道他最爱吃的小炒肉。妻子破例地为他斟满一杯酒。刚要拒绝,妻子十分坚持:“上班压力大,少喝点解解乏。”他慢慢地吃,边吃边聊,一改往日的风卷残云。那顿饭,让他找回了久违的温馨。吃完饭,他刚伸手收拾碗筷,被妻子一把拦住:“女人的事,你去看电视吧。”一会儿,又为他送来一杯热茶。厨房里,传出妻子久违的歌声。

    ⑨自此后,他不管在外面多苦多累,哪怕有天大的委屈,也不把烦恼带回家。生活的激情就这样被重新点燃,仅仅只是因为那主动的交流。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或许几句无关痛的话,足可温暖彼此的心,照亮幸福的路。

    (摘自《瑞文网》,有改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然而止________ ②敷_________  ③氤________ ④痛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相关情节

    “他”的心理或表现

    下班回家,从进门开始

    妻子开始唠叨

    下班回家,缓缓推开家门

    逃离

    一位好友找到他

    挚友干净利落地劝说

    下班了,他加快回家的步伐

    温馨

     

     

    3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划线句。

    “他挪着步,与急匆匆的人群是如此不协调,再长的路也有走完的时候,缓缓推开家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文章体裁应当归属于小说,“他”是文中主人公。

    B. 文中的妻子是一个贤惠能干、爱唠叨、爱丈夫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脾气有些暴躁、不理解丈夫的妻子。

    C. 文章开头直接叙事,比喻句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 文章第⑦段“今夜的灯光似乎变得柔和起来。”这句话中“柔和”一词暗示了他心情愉悦,他和妻子之间气氛和谐。

    E.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这一主题。

    5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聊出来的温暖时光”的含义?

  • 11、   斯是陋室

    汪曾祺

    ①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自建的集中而成片的校舍叫“新校舍”。

    ②新校舍大门南向,进了大门是一条南北大路。这条路是土路,下雨天滑不留“足”,摔倒的人很多。这条土路把新校舍划分成东西两区。

    ③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昆明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肥皂箱,很便宜,男生女生多数都有这样一笔“财产”。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也有占了一个床位却不来住的。有的不是这个大学的,却住在这里。有一位,姓曹,是同济大学的,学的是机械工程,可是他从来不到同济大学去上课,却从早到晚趴在木箱上写小说。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注,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④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唯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但指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

    ⑤每月月初要在这里开一次“国民精神总动员月会”,简称“国民月会”。把图书馆大门关上,便是会场。所谓月会,就是由学校的负责人讲一通话。讲的次数最多的是梅贻琦,他当时是主持日常校务的校长。梅先生相貌清癯,人很严肃,但讲话有时很幽默。有一个时期昆明闹霍乱,梅先生告诫学生不要在外面乱吃,说:“有同学说‘我在外面乱吃了好多次,也没有得一次霍乱’。同学们!这种事情是不能有第二次的。”

    ⑥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偁的《黄岗竹楼记》。

    ⑦这些教室方向不同,大小不一,里面放了一些一边有一块平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木椅的设计可能还是从美国传来的,我在爱荷华、耶鲁都看见过。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雨僧)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⑧这样的陋室之中,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⑨联大五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从各地纷纷返校。一位从国外赶回来的老同学(是个男生),进了大门就跪在地上放声大哭。

    ⑩前几年我重回昆明,到新校舍旧址(现在是云南师范大学)看了看,全都变了样,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东北角还保存了一间铁皮屋顶的教室,也岌岌可危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注释] 乐数晨夕:语出陶渊明《移居》,意思是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1文中写了西南联大校舍的简陋,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图书馆是新校舍唯一一座瓦顶的建筑,位置少,指定参考书不够用。

    (4)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图书馆”——位置、指定参考书。

    3文章以“斯是陋室”为题,有什么妙处?

    4第⑧段中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可是后文只提到一个没写姓名的校友,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是“斯是陋室”,主要写“陋室”,所以人物可以略写。

    B.简笔处理人物与浓墨刻画陋室可以互相衬托,含蓄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C.突出西南联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崇高精神。

    D.突出陋室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崇高,深受学生们的敬爱和怀念。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陈星是九年级学生,从小喜爱唱歌,最大的梦想是能站在舞台上唱自己的歌。寒假,他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当地的网络歌手大赛。没想到,开学一个月后,他竟然收到了决赛通知。

    妈妈说:“还有三个月就中考了,这个比赛我们就放弃吧。比赛机会还有,中考却只有一次。”

    班主任天天在黑板上倒计时,每天都用殷切的眼光看着班里的这群毕业生。墙上还挂着“把握一个今天,收获两个明天”沉甸甸的标语。

    一边是自己的梦想,一边是决定升学的中考,该何去何从呢?陈星茫然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烦恼吗?你想放弃吗?你想不想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你有什么感悟?带着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温馨提醒:使用下面这个表格,可能对你的构思会有帮助。你可以在需要的条目后打“√”(也可以自己补充),再根据这些选择考虑写作。

    写作任务清单

    作者角色(单选)

    读者角色(单选)

    写作目的(可多选)

    用于何处?(单选)

    陈星

    陈星的朋友

    陈星的父母

    陈星的班主任

    大赛举办方

    ......

     

    陈星

    陈星的朋友

    陈星的父母

    刊物编辑

    陈星的班主任

    大赛举办方

     

    劝导

    建议

    倾诉

    反省

    传播观点

    分享经验

    ......

    日记

    公开日志

    私人信件

    班主任信箱

    学生刊物

    ......

     

    要求:①交际意识强,表达得体。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