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基隆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周武王和周文王

  • 3、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xiáng (chà)   (zhuó) 飞皇腾达

    B. )如   (chuò) (tiē) 不可明状

    C. (jiǎo)   (huáng) 屏气凝神

    D. (huáng) wěi   (bīn) 与日具增

  • 4、下列语法、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逆行出征 履行职责 凝心聚力 勇挑重担。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被贬滁州知州期间,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创作出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C.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常见于古代诗歌中。如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姜太公溪边垂钓和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的典故,表达仕途艰难、前路漫漫的无助感。

    D.只要人类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抗击疫情,就会驱散疫情的阴霾。解说:这是一个假设复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熙宁: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②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③媒蘖: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④锻炼:故意加罪于人。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子瞻,苏轼的表字。古代,在孩子出生不久,父母除了给孩子起名外还会取字。

    B. 试礼部,唐宋时省试由尚书省主持举行的国家级科举考试。初由吏部主持,后移为礼部执掌,皆属尚书省,故又称省试。

    C. 通判,古代的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D. 甲子,干支之一。中国传统纪年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1年称“甲子年”。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B.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C.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D.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 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 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时,苏轼就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

    D. 黄河在曹村决口,苏轼就率领兵卒筑起东南长堤,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2)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⑴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⑵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运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三年初中生活即将逝去,请你完成下面的“岁月如歌”综合实践活动。

    (1)班级策划一次毕业活动,为使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1、讲一讲学习历程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绘一绘前程美景

    (2)班级准备制作一本毕业纪念册,请你为毕业册拟一个贴切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毕业聚会上,请你选择恰当的两句诗送给好朋友。(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F.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词默写。

    (1) 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

    (3)身向云山那畔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4分)

    什么是霾?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的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出现普遍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空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全体家族被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粒子。按照大小个来排列,颗粒物的家族中还有PMl0和PMI,即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l微米的粒子。

    PM2.5如此受到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霾的元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清除;2.5~10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PM25则会深入到肺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的增加,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人数成正相关。MP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急诊数量分别会增长5%和l%,死亡率也有所上升。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形成的。

    B.霾使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C.PM2.5是霾的元凶,同时对人体危害极大,会深入到人体肺部。

    D.PM2.5浓度的增加,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会相应增加。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运用了下定义,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B.去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句中的均匀一词句意会改变。

    C.本文主要介绍了霾的成因及危害。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  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2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写作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⑤段中提到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是说是一个人想追求安静,因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想安静就能安静的。

    B. “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这个补充论据能有力证明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

    C. 第②段中提到有些年轻人──“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是说这些年轻人没有真正培养出“静能量”。

    D.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个人身处静地,就能培养出“静能量”。

  • 11、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唐朝的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①《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②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反映出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的历史现状。

    1分析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

    2魏晋南北时期,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许多士人袒胸露臂,披发跣足。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据此推测,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崇尚__________ 的审美主张。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再后来,花苞绽放,百合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

    请你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3)不得脱离材料内涵,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